
[內容可能有劇透,請斟酌閱讀]
夜校女生自釜山影展與金馬影展首映以來,使獲得多方好評。筆者有幸參與了香港的優先場場次。劇本簡單,叙述方式簡單但不平淡,主題緊扣著青春成長,細膩呈現了角色間的情感糾葛。
這齣電影以小愛的視角展現了她的高中生活。因為升學壓力,小愛的母親要求她就讀夜校「一女中夜校」。然而,社會對夜校生的偏見讓她感到自卑。對母親的要求顯得相當不情願。但在「一女中」傳統的交桌友活動中認識同桌的日校生敏敏,令她在「一女中夜校」中度過了一段無憂無慮的時光,直到二人同時愛上男校的資優生:路克。
小愛抱著對敏敏的歉疚感和自卑的心理下,冒充日校生,享受著不屬於自己的光環和認同,並與路克展開交往。
這部電影對於高中選校的描寫令筆者想到自己選校的經歷。那時,筆者本想進一所心儀的中學就讀,但因母親希望筆者就讀排名更高的英文中學,最終筆者進了母親所期昐的學校。現在長大了當然明白母親是就著她的認知與人生經驗,認為排名更高的中學有助學習。但在筆者而言,正因為該所學校排名更高,教師們認為我們這些就讀的學生天資聰敏,教學方式比較跳躍,筆者完全跟不上教學進度。就像小愛在補習班弄跌了文具再拾起時,發覺世界變了,公式也聽不明白了。
電影中敏敏讓小愛進行角色二選一的場景也讓我會心一笑,旁邊的觀眾對這個場景感到不解,向筆者詢問為什麼兩位角色要這樣做。這就是確認彼此個性的重要環節,也能知道對方是不是同擔。
整齣電影充滿著90年代的文化氛圍,筆者對此感到相當有共鳴。在觀賞時,筆者不禁猜想,會不會有觀眾不知道錄影帶是什麼;或是33.6L電話線上網是什麼感覺;會不會對以前上網時家裡不能打電話的情況感到困惑?
在電影中,小愛在成為夜校女生的過程中,需要對抗自己對「一女中」學生的強烈不配得感。不配得感是指個體無法接受自己的成就,或總覺得自己不配攤有現在的狀況。她的母親對於升學的期望令她感到沉重的壓力,而社會對夜校生的偏見亦進一步加深了她的自卑。小愛常常懷疑自己的價值,覺得自己不如日校生的優秀。這使她的心裡產生了深深的挫敗感。
當她選擇假裝日校生時,內心一定相當煎熬。她可以享受著不屬於自己的光環和認同,但同時亦感受到一種無法擺脫的虛偽感。她就像圈外人一樣,她對自己的存在產生了質疑。小愛的仿冒者症候群(Impostor Syndrome) 使她無法享愛與路克的關係。她相當害怕他人懷疑自己,擔心被揭穿,失去所有的認同。
隨著劇情的推展,小愛最終必須自我救贖,並理解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這正是整個故事的核心所在。
小愛的母親雖然在劇中著墨不多,但她正正亦表現出為母則剛的堅強。作為單親母親,她把自己的需求壓到最低點。小愛的家庭困難確實在某程度扼殺了她的可能性。母親的期許和選擇出自於她對小愛未來的關心,反映了一種對「安全」道路的追求。她希望小愛就讀「一女中夜校」,進而考上師範,這條路雖然相對穩定,卻也限制了小愛探索其他可能性的空間。
在經濟困難的背景下,選擇一條「輕鬆」且相對安全的道路是一個合理的考量。教育和職業的穩定性能帶來更好的生活保障。這是很多父母都希望給予子女的禮物。然而,在電影中,母親的這個選擇卻令小愛受到無比巨大的壓力。
當然,以筆者現在成年的目光來看,母親的選擇並非錯誤。而且在電影中,小愛亦成功跨過了這個成長的難關。母親的問題主要體現於她缺乏與小愛溝通,無法為小愛的個人夢想提供支持和理解。小愛需要的可能只是母親能夠在忙得像陀螺一樣的生活中,停一停,聽聽小愛在想什麼。在冷戰時期,母親對小愛的囑咐全部寫在便條紙上,小愛一張張把便條紙貼在自己的書桌前,小愛就在這些囑咐前苦讀。明明這一幕是在拍攝母女之間的相對無言,但我看到的,卻是愛開始被雙方看得見。
文 / 薄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