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願意成為受歡迎的人,還是顧人怨的人?雖然我們未必受人歡迎,但至少不要顧人怨。然而,成為基督徒難免顧人怨。經文中的掃羅就是最好的例子。
掃羅從一位熱心的猶太教徒,成為虔誠的基督徒。他改信之後,不僅與門徒住在一起,還上猶太會堂宣講耶穌是「上帝的兒子」。曾經殘害基督徒的人,竟在會堂傳講耶穌,這樣的轉變讓眾人驚奇。
掃羅的講道有力,用堅強的論證證明耶穌是基督,使大馬士革的猶太人無法辯駁。到了耶路撒冷,面對講希臘話的猶太人,同樣大膽傳道。從教會的敵人搖身一變成爲了傳揚基督的「成功的宣教士」或「偉大的佈道家」。
掃羅雖然像宣教士或佈道家,大聲疾呼基督的道,如聖靈的浪潮使眾人悔改信主。但是,看似聖靈復興的浪潮下,傳揚耶穌的道仍是一條孤獨的旅程。猶太人兩次密謀要殺他,一次在大馬士革、一次在耶路撒冷。在猶太社群的眼中,他是個「叛徒」。
在世人的眼中,「叛徒」比「敵人」還可惡。無論是背叛家族、朋友、隊伍、政黨、國家,總是會貼上十惡不赦的標籤。詩人但丁的《地獄》(The Inferno),就把最痛苦的那一圈,留給了背叛者。[1]
叛徒是眾人喊打、社會被孤立的對象,因為叛徒等同信用破產,不值得任何人相信。掃羅在猶太人眼中是叛徒,即使逃到耶路撒冷的教會,門徒的眼中仍是懼怕與不信任。結果,他裡外不是人,既不屬猶太教團體,也不全然被教會接納。他的孤獨感,恐怕極少人可以理解。
或許,成為成功宣教士、偉大佈道家很激勵人心,但榮耀的背後往往是難以想像的苦難。舊約的先知及祭司,以及門徒司提反,最後的結局幾乎不得好死。如果佈道與宣教的結局是苦難或死亡,不禁讓我們停下腳步思考:何謂偉大的佈道家或成功的宣教士?
教會界有一種有趣的現象:牧者每週認真準備講道、餵養信徒,卻不及培靈佈道家一句話的影響力。有些信徒參加佈道會回來教會後,甚至輕看駐堂牧者長年的付出與努力。但我不是要比較牧者、佈道家、宣教士的優與劣,而是要強調傳道者要忍受無法被人理解的孤獨。
畢德生牧師曾分享,每次主日崇拜結束後,隔壁鄰居都會親切的向他打招呼,並說:
「牧師,忙完拉。一星期只工作一天,一定很棒。」[2]
「一星期只工作一天」是許多人對牧者的刻板印象。但事實上,牧者陷入無限的分不清、理不明的工作之中:分工、聚會、關懷、會議、計畫、宗教儀式、公職等等。尤其敏感的牧師更多艱難,因為需要預測人們的期望。[3]
另外,當牧者在預備主日禮拜、禱告會、團契分享的講章時,或者默默在關懷、探訪、陪伴、代禱的時候,其實沒有人知道,只有上帝知道。
因此,畢德生牧師才說:
「牧者這份工作是很寂寞的。」[4]
因為牧者內心的孤獨不容易被人理解,甚至在牧者團契中也未必能被同理。
心理諮商師陳志恆說:
「孤單是一份非常複雜的情緒,其中還夾雜著自我價值感的失落。」[5]
因此,當牧者面對孤單或自我價值低落時,會不自覺地尋求外在的肯定。例如:過度在社群媒體發文,透過分享探訪、聚會的動態,證明自己的價值與存在感;或推動大型事工,如佈道會、建堂、增長人數及奉獻的宣教模式,證明自己在教會中的價值;或追求職位與名聲,透過擔任議長、董事長等高階職位,證明自己的能力與地位。
我並不是說這些行為都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而是想強調,我們在面對孤單時,有可能走偏而不是「哭倚上帝」(台語)。而且這種孤獨感,不僅僅是牧者,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工作不被理解、對家庭付出不被看見、年老後的感受無人能體會。
基督信仰本來應該幫助我們面對孤獨,並提升自我價值。不過,若不小心,信仰反而傷害我們。特別要注意以下兩點:第一,要避免自己陷入靈性的驕傲。當我們經歷上帝後,反而變得自以為是。
如芬蘭的霍維寧牧師說:
「過分的屬靈熱情會導致屬靈的驕傲和自我欣賞,會脫離上帝的話語或以為自己掌握聖經。」[6]
這種靈性驕傲往往無法聆聽他人,甚至有莫名的優越感,用居高臨下的姿態指導別人,彷彿自己才是真理的代言人。
第二,要避免自己過度討好群眾。畢德生牧師認為,有時教會為了要吸引更多人,行銷靈性取悅消費者,設計活動去討好、爭取他們的認同,反而
「教會不再是需要修剪、維護的場所,而是一種商機。」[7]
尤其為了順應潮流或鞏固自己支持的團體,不敢提出真理的挑戰或批判性的思考。
無論是「靈性驕傲」或「過度討好」,這兩種極端都會讓我們成為「顧人怨的傳道者」。因此,要如何謙卑、柔和又不失真理的見證耶穌是上帝的兒子,是現代基督徒要學習的功課。
西班牙牧師荷西提供我們一個思考的方向:
「偉大是知道如何謙卑。上帝要找的不是發亮的星星,祂寧可要可塑造的黏土容器來宣揚他的寶藏。」[8]
願我們每一個人,都在敬畏上帝、聖靈扶持下,面對自己的孤獨,成為宣揚祂的容器。
[1]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姚怡平譯,台北:大塊,2020,p216-217。
[2] 《牧者的翱翔》,畢德生(Eugene H. Peterson),吳震環譯,台北:校圈書房出版社,2015,p316。
[3] 《牧師?》,愛若.霍維寧(Eero Huovinen),黃占竹譯,香港:道聲,2004,p215。
[4] 《牧者的翱翔》,畢德生(Eugene H. Peterson),吳震環譯,台北:校圈書房出版社,2015,p370。
[5]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陳志恆,台北:究竟出版,2016,p112-113。
[6] 《牧師?》,愛若.霍維寧(Eero Huovinen),黃占竹譯,香港:道聲,2004,p56。
[7] 《復活的操練》,畢德生(Eugene Peterson),屈貝琴、黃淑惠譯,台北:校園,2012,p27。
[8] 《月光下的十字架》,荷西.路易斯.那瓦荷(José Luis Navajo),梁麗燕譯,台北:啟示,2013,p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