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經文有兩位主角:被選為使徒助手的腓利,以及衣索比亞管理財務的太監。「太監」有兩種意思,一是指身體殘缺,另一種指高級官員。從經文背景來看,比較偏向高級官員的太監。故事場景很特別,腓利被天使引導到一條「荒廢」的道路上,在那裡遇見太監。
這位太監剛從耶路撒冷敬拜上帝回來,正在車上誦讀《以賽亞書》。這位太監很可能是一位敬畏上帝、歸信猶太教的外邦人。聖靈感動腓立靠近馬車,正好聽見太監在讀的經文,便問:「你所讀的,你明白嗎?」太監誠實回答:「除非有人開導,我怎能明白呢?」於是,腓利上車解釋《以賽亞書》53章7~8節的意思。
太監不明白經文被牽去屠宰的羊是指耶穌,於是向他解釋耶穌的福音,沒想到這位太監當下願意相信並接受洗禮。洗禮結束後,主的靈帶走腓利,太監只好繼續趕路。但經文特別說太監是「滿心快樂」的繼續趕路。
今天,我想聊聊這條「荒廢的道路」。這條荒廢的道路,不也像我們的人生嗎?我們曾經是否感覺自己很「廢」?覺得自己浪費太多時間,活得沒有意義及方向,人生只剩一個「苦」字。回首過去,我們總覺得自己太荒廢人生,充滿了悔恨與「捶心肝」的遺憾。
- 年輕時有荒廢的路:將時間揮霍在遊戲、娛樂及短暫的感情上,總認為自己還年輕,時間多、無所不能。
- 中年人有荒廢的路:為了家庭與事業奮鬥,將時間投入工作賺錢、追求物質、權力地位,忘記家庭的溫度及迷失靈魂的需要,熱情如溫水煮青蛙被消磨殆盡。
- 老年人有荒廢的路:身體日漸衰弱,回頭看人生,只剩下「早知道」的嘆息。因此,年長者容易感覺自己越來越沒用,只有等死的份。
這條荒廢的道路,不分年紀,是每個人都會走上的歷程,包含已信主的基督徒。經文中的太監就像我們,敬畏上帝,卻對聖經的認識有限。我們雖然信主,卻常常不明白人生的意義。即使聖經啟示許多答案,但進度永遠卡在出埃及記走不出去。有些人甚至放棄閱讀聖經,覺得固定做禮拜、聽講道就夠了。然而,做了一輩子的禮拜,信仰卻沒有深化,生命未曾改變。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對信仰的體會不夠深,耶穌的福音並沒影響我們的生命。然而,經文給了我們一條路。太監的生命之所以改變,因為他真正認識耶穌的福音。他受洗後,依然走在那條荒廢的道路上,但心境完全不同,他是「滿心快樂」。他的洗禮象徵生命的更新,成為新造的人。
這讓我們反思:信耶穌之後,我們的人生真的比較快樂嗎?還是在痛苦中,看見那超越痛苦的喜樂?
如何在基督信仰裡面找到真實的快樂,是我們一生的功課。這個功課沒有絕對的答案,因為我們面對人生的課題都不同。我認為信仰是自由的。如果在信仰中找不到喜樂,反而在社會的追求中能帶來快樂,並不需要勉強自己或別人在信仰中尋找快樂。因為在體會信仰的甘甜之前,任何的勸勉與強逼,都無法讓聖靈住在我們心裡。
太監之所以主動要求洗禮,關鍵在於聖靈的工作。腓利所做的,只是盡他的本分,忠實傳講耶穌的福音。因此,既然我們聚集在教會,就給自己一個機會,認真地尋找耶穌福音的道路。或許在尋找的過程中,能體會信仰帶來的喜樂。
這段經文給了我一些體會:第一,不要輕看身邊的任何人,他可能是天使派來的使者。如果那位高官太監,輕視眼前看似平凡的腓利,他將無法明白耶穌的福音,也無法滿心快樂的趕路。我們或許會問:「如何分辨誰是天使,誰是魔鬼派來的呢?」說實話,我們無法預知。我們只能祈求,即使遇到的是魔鬼,也將其視爲一場生命的試煉。畢竟人生的路上總會遇到貴人與討厭的人,但誰能保證,今天讓你頭痛的人,未來不會成為你的貴人呢?
這禮拜我回台南,我母親分享了一件事。她載一位記者去採訪,在外面等待時,她坐在路邊的垃圾桶旁。有一對母女,女兒明顯有心智障礙,一直吵著要吃布丁。這對母女走到垃圾桶旁,開始翻找。女兒轉頭向我母親討50元買布丁。我母親因為工作關係,身上總有很多零錢,便將包包裡一百多塊的零錢全都給了她們。
那位母親拿了錢,給了50元讓女兒去買布丁,自己則繼續翻垃圾桶,不是為了撿回收,而是為了找吃的。我母親親眼看見她拿起爛掉的香蕉和別人吃剩的早餐,但又克制著沒有立刻吃下。當母女倆準備離開時,我母親做了一件旁人看來瘋狂的事。她追了上去,將一張一千元的鈔票塞到那位母親手裡,說:「拿去吃飯。」
當我聽到這個故事,第一個念頭是:「我們家不是很有錢,一千塊也太多了,給兩百塊買兩個便當不就夠了嗎?」但我的母親充滿愛心,她無法想像在這個時代,還有人需要翻垃圾桶找食物。她說,這件事讓她學到要更加惜福,也提醒她,吃不完或過期的食物千萬不要直接丟垃圾桶,一定要倒入廚餘桶,以免有人撿去吃了生病。
這讓我想起德雷莎修女說過的話:「孤寂是現代社會的痲瘋病。」[1]我們這個時代,物質上什麼都不缺,心靈上卻極其孤單。我們害怕被騙、害怕浪費錢去幫助不值得的人。就像我會計較那一千塊是否值得。如果我們總是忙著區分誰是天使、誰是魔鬼,誰值得幫、誰不值得幫,那麼社會的「痲瘋病」只會越來越嚴重。
第二,不要看輕自己,你可能是聖靈引導的福音使者。腓利順從天使的引導與聖靈的感動,走向一條荒廢的道路。誰能想到,這條路上竟會遇到一位衣索比亞的高官,從而將福音傳向了遠方的外邦之地?美國牧師奧伯格(John Ortberg)說:「你是為社群而造的。這是上帝對你生命的期望。這是人類繁盛的要件。」[2]從上帝造人開始,就沒有人是局外人。我們對身處的社群、教會都有責任。
因此,不要輕看任何人,他可能是上帝派來的使者;也永遠不要看輕自己,你可能是上帝派去的使者。基督信仰帶來的快樂,從來不是獨善其身,而是在群體中彼此扶持、共同建立的快樂。如果此刻你仍感覺自己走在人生的荒廢道路上,盼望我們能一同來尋找基督信仰的道路。或許你會發現,在這條荒廢的道路上,有你、有我、還有耶穌,我們結伴同行,就不再孤單。這條路,反而成為一條充滿盼望與喜樂的道路。
[1] 《褥子團契》,奧伯格(John Ortberg),屈貝琴譯,台北:校園,2005,p38。
[2] 《褥子團契》,奧伯格(John Ortberg),屈貝琴譯,台北:校園,2005,p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