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
文|林思齊
書訊|《孩子不是我生的?:第一本臺灣夫妻的海外代孕實錄》|Vivi(甘薇琳)、拳擊小潘|遠流|2025.09|博客來購書連結(
點我
),預計2025年9月26日出版(現正預購中)
本篇關鍵字:第一本臺灣夫妻的海外代孕實錄、代理孕母、美國加州商業代孕
在您和我一起導讀這本書之前,我想先溫柔地提醒您
本書內容深刻觸及了關於不孕 、流產的親身經歷 ,以及其中伴隨的失落、焦慮與希望。作者以極大的勇氣分享了這段心路歷程,若您曾有過相似的生命經驗,書中的某些段落或許會觸動您內心深處的情感。
請帶著溫柔與理解,給予自己喘息的空間,一同進入這個關於愛、韌性與新生的真實故事。
好的讓我們開始吧👇

封面圖
一條以愛鋪成的迂迴之路
本次受遠流出版社之邀,我有幸能先一步拜讀《孩子不是我生的?》這本充滿勇氣與愛的著作。
闔上書稿的瞬間,內心百感交集,而書名本身,就對我們習以為常的家庭、血緣與母性定義,拋出了一個巨大且深刻的提問。
在臺灣,當「代理孕母」仍是個充滿爭議、時常被簡化為道德標籤的議題時,作者 Vivi 與拳擊小潘,選擇將他們最私密、最脆弱的生命歷程公諸於世。
這本書,不僅是臺灣第一本由當事人親筆撰寫的海外代孕實錄,更是一份獻給所有在求子路上徬徨、掙扎的家庭,最真誠而勇敢的見證。
這趟旅程的起點,並非標新立異的選擇,是始於無數家庭都可能面臨的困境與心碎
婚後,他們旋即感受到華人社會中那無可迴避的催生壓力,然而,一次意外懷孕的驚喜,卻在 2023 年初以一場身心俱創的流產告終。
隨後的醫學診斷顯示,Vivi 因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與子宮內膜偏薄,再次懷孕將伴隨極高的流產風險。面對「第二次失去的恐懼」,他們最終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踏上海外代孕這條迂迴之路,誓言「要把孩子生回來」。
本書最珍貴的價值,在於其無比的坦誠與實用性
它不僅是一本情感豐沛的回憶錄,更是一本極其詳盡、宛如「教戰手冊」的實用指南。作者幾乎是傾囊相授,將這條耗時一年半的漫長旅程,拆解成一個個清晰的步驟。
- 從比較各國代孕制度的法律差異,解釋為何選擇法律保障最完善的美國加州,到詳列 2023 年單胎總花費約新臺幣 700 萬的費用明細。
- 從如何在臺灣的生殖中心製作出 21 顆通過基因檢測(PGT-A)的健康胚胎,到篩選代理孕母的嚴格標準——她必須是經濟獨立、至少育有一子的美國公民。
- 再到最終如何辦理新生兒的美國護照等返臺文件。
書中每一個環節的細膩鋪陳,都為後繼者提供了最堅實的參考依據,抹去了未知帶來的恐懼。
然而,作者的勇敢不僅止於分享經驗,更在於他們直面爭議的態度
書中用了整整一個章節,坦率地探討了代孕衍生的八大倫理問題,包括最核心的「經濟剝削」、「母親與孩子的關係」,以及「兒童權益與身分認同」 等。
他們並未試圖給出標準答案,是用自身的經歷證明:在健全的法律監管與專業的醫療體系下,代孕可以是一場建立在尊重、信任與契約精神上的合作,而非單向的剝削。代理孕母擁有篩選委託夫妻的權利,她的付出與風險,都應獲得對等的報酬與保障。
最終,這本書帶領我們回歸到一個最根本的問題:母愛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社會習慣將母愛與十月懷胎的生理經驗劃上等號,但 Vivi 的故事卻溫柔地推翻了這個迷思。她讓我們看見,母愛不必然始於子宮的連結,它可以萌芽於每一次對醫療報告的鑽研、每一次為胚胎品質的擔憂,以及在無數個日夜中,那份對一個未曾謀面的小生命,最深切的期盼與承諾。
誠如書中所言,親職的核心從不在於是否經歷懷孕,而是「無條件的愛與長期的投入」。這段旅程,不只是一位妻子的個人掙扎,更是夫妻共同扶持的「修行之路」。
《孩子不是我生的?》是一本充滿力量的書。它以無比的真誠,為冰冷的醫學名詞注入了溫熱的淚水與情感。
它不僅為不孕家庭點亮了一盞希望的燈,也為臺灣社會開啟了一場迫切且必要的對話。
謹將此書推薦給所有在生育路上感到孤單的你,以及每一位願意以更開放、更同理的心,去理解生命多元樣貌的讀者。

我是思齊,我們下篇文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