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出賣的台灣一書,葛超智著
1945年8月15日,日本昭和天皇宣讀《終戰詔書》,並於9月2日正式簽署文件,標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然而,位於東亞海面的台灣,其命運並未因此平順。1945年10月25日,依照盟軍麥克阿瑟發布的《一般命令第一號》,台灣日軍向中華民國代表投降。當時的台灣人民滿懷「回歸祖國」的喜悅,卻未意識到接踵而來的政治、經濟與社會衝擊。
我第一次接觸「被出賣的台灣」這六個字,並非來自書本,而是2009年上映的同名電影。這部以美國FBI探員為主角的政治驚悚片,透過懸疑情節,巧妙地將觀眾帶入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的歷史背景。電影以戲劇化的手法,濃縮了台灣在國際現實下的孤立處境,讓我對「被出賣」這三個字產生了強烈的、直觀的情感衝擊。
直到後來,我才讀到美國外交官柯喬治的同名著作《被出賣的台灣》。這本書讓我明白,電影所描繪的歷史悲劇並非虛構。柯喬治在戰後台灣擔任外交使團成員,親眼見證國民黨接收過程中的腐敗與動盪,以及二二八事件的血腥鎮壓。他以第一手資料與冷靜的筆觸,揭露了美國在戰略利益考量下,對台灣人民期待的搖擺與犧牲。電影與書籍雖然同名,卻從不同角度呈現了台灣的悲劇。電影透過人物命運與驚險氛圍,訴說著國際的冷漠與正義的缺席,它提供的是情感上的共鳴與代入感;而書籍則以詳實的外交檔案與親身經歷為基礎,冷靜分析了導致這場悲劇的結構性現實與歷史責任。
這兩部作品相互呼應,使「被出賣」不再只是一個抽象的政治概念,而是同時具有歷史深度與人性張力的集體記憶。它們讓我看見,1945年台灣人民滿懷「回歸祖國」的喜悅,卻在隨後被政治現實無情背叛的悲哀。這個詞背後,是多重層面的出賣:國際強權的戰略考量、接收政府的腐敗失能,以及一個族群的期望落空。這也是為什麼,這段歷史即便在多年後,依然能引起如此深刻的反思與共鳴。
本書分成四個部份:
- 二戰期間美國對台灣的觀點與決策(1941-1945)
- 國民黨佔據台灣與其腐敗政治
- 二二八事件的爆發與大屠殺
- 台灣成為「自由中國」與獨立運動
從以上四點的陳述來看,柯喬治認為台灣之所以陷入戰後的悲慘處境,與美國的政策失誤、刻意放任乃至於直接的作為有絕對的關係。書名《被出賣的台灣》中的「出賣」,很大程度上就是指美國的政策對台灣人民的背棄。從二戰時為了穩住蔣介石在對日作戰中的角色,草率透過《開羅宣言》承諾將台灣歸還給中華民國的權宜之計,到美國政府內「中國第一主意者」對台灣的偏見,以及當時盟軍司令麥克阿瑟將軍對菲律賓的執著和忙著處理日本事務的處境,導致後來美國放棄了軍事佔領的機會,甚至是無條件的將台灣移交給蔣介石政權。

1947年2月28日,台灣爆發令台灣人刻骨銘心的228事件(圖:維基百科)
到二二八事件發生時,美國政府非但消極與不作為,甚至因為其所謂的「調查」行動,反而助長了國民黨當局的歪曲宣傳,讓台灣人以為美國政府支持陳儀主導的鎮壓行動,使台灣人對美國的期望遭受了劇烈的打擊。
而後,因為韓戰爆發,導致美國為了反共的戰略目標,不得不開始長期支持長期在台灣實行高壓統治的蔣政權,讓國民黨得以利用美援作為鞏固其獨裁統治的工具。這也導致台灣人在後續的數十年中,經歷了白色恐怖的苦害,最終綻放出美麗而堅強的民主花朵。
回顧歷史,我才真正理解「被出賣」這三個字的重量。這不僅是外交詞彙或戲劇情節,而是台灣人親身經歷的幻滅與痛苦。柯喬治的書與電影,讓我感受到從希望跌入深淵的無力感。台灣人民曾以為迎來自由,卻換來腐敗與鎮壓;而美國的戰略算計與不作為,更使這段悲劇加深。歷史並非遙遠的過去,而是深深刻在台灣人記憶中的創傷。唯有記住被出賣的過程,才能防止悲劇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