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民族的大能量
你知道嗎?在紐約華爾街的高樓裡,許多叱吒風雲的金融家背後都有同樣的身份——猶太人。這個人口不到全球 0.2% 的小民族,卻能影響世界的金融、科技、政治,甚至文化。
身為台灣人,我們常忍不住比較:為什麼他們能那麼強?我們是不是天生比不上?
但主持人藍弋丰提醒我們,答案並不在「基因」,而在「選擇」。猶太人的歷史,其實是一部小民族如何在風雨中學會生存的模擬器。如果我們願意借鏡,他們的故事,就是台灣未來的可能。
第一堂:金錢不是骯髒的事
想像一個畫面:在特拉維夫的小學校園裡,一個小男孩課後擺攤,賣自製的小玩具。老師看見了,笑著拍拍他的肩膀:「不錯,這就是一種生意的開始。」回到家,父母更會與他討論:「今天的成本是多少?利潤是多少?要怎麼改進?」
這樣的訓練,從小就在孩子心裡種下一顆「創業」的種子。

而在台灣,小孩若在學校偷偷賣糖果,結果往往是老師記過、父母責備:「專心念書,不要搞這些!」孩子的好奇心和嘗試,瞬間被澆熄。
差別就在於——猶太人把賺錢視為一種能力,而我們卻常把它視為錯誤。
再看看日常生活:美國人喜歡月光消費,刷卡揮霍;猶太家庭卻普遍節儉,因為他們知道錢是生存的保險。歷史教會他們:財富可能被沒收,但資本能幫助他們重新站起來。
台灣人呢?我們一方面說「錢不重要」,一方面過年卻最期待紅包。其實我們不是不愛錢,而是怕承認。
猶太人的勇敢在於——賺錢不是骯髒,而是一種榮耀。 他們甚至相信,賺錢是榮耀上帝的方式。這樣坦蕩的態度,讓金錢不再是羞恥,而是責任。
第二堂:教育是帶得走的資產
三〇年代的波蘭,一位猶太母親在油燈下陪孩子寫字。桌上只有清湯寡水,但她寧願把僅存的錢花在書本上。她對孩子說:「土地會失去,金銀會被搶走,但知識,永遠跟著你。」
這句話,深深烙印在一代代猶太人的心中。

猶太人的教育觀不是為了炫耀文憑,而是為了在任何地方,都能活下來。歷史告訴他們,隨時可能再次被流放,但只要有專業和技能,他們就能東山再起。
台灣父母也重視教育,但更多時候,我們只把「第一志願」當成唯一標準。孩子努力讀書,卻常忘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少了生存的視角,教育就容易變成分數遊戲。
我們需要學會像猶太人一樣,把教育視為「帶得走的資產」,而不是「炫耀的門票」。
第三堂:家族合作的力量
十九世紀,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傳奇故事廣為流傳。父親把五個兒子送往歐洲五大城市,建立跨國金融網絡。當歐洲戰爭爆發,資金流動困難時,羅斯柴爾德家族卻能橫跨邊界,互相調度。
這不只是「分家」,而是跨國合作。

在猶太傳統中,家族是團隊。適合經商的人掌管財富;不適合的人,就去做慈善、學術或藝術。每個人都有歸屬,而不是被迫接班。
家族不是內耗,而是分工。
反觀台灣,不少家族企業卻常淪為「兄弟鬩牆」。爭產、分家,甚至拖垮事業。同樣是親情,猶太人用來合作,我們卻常用來消耗。
第四堂:苦難是最嚴厲的老師
納粹的集中營裡,六百萬猶太人走向死亡。當時,許多知識分子還在想:「忍一忍就好了。」直到血淚付出到極限,他們才徹底覺醒:沒有自己的國家,就沒有未來。

建國後的以色列,並不是一開始就繁榮。它曾經像共產國家般僵化,通膨高達 450%,幾乎崩潰。
但在 2001 年,面對危機,他們痛定思痛,徹底改革,短短五年就蛻變為「創新之國」。
苦難逼迫他們蛻變。這也是提醒台灣:不要等危機來臨,才驚覺自己沒有退路。
第五堂:虎之霸(Chutzpah) 精神——膽大妄為的創新
在特拉維夫的一場會議裡,一位工程師拍桌怒吼:「這設計太笨了!」
在台灣,這樣的人大概會被貼上「沒禮貌」的標籤;但在以色列,這就是虎之霸(Chutzpah) 精神——敢講、敢挑戰、不怕衝突。
虎之霸(Chutzpah) 原本是貶義詞,意指膽大妄為。但如今,它成為創新的代名詞。因為只有衝撞,才有可能打破框架。
有時候,突破就是從一句刺耳的真話開始的。

第六堂:台灣的借鏡與可能
台灣和猶太人有許多相似之處:重教育、會存錢、懂得忍讓。不同的是,猶太人在苦難後選擇徹底改革,而台灣還停留在自我懷疑。
想像一下:如果我們敢鬆開僵化的管制,把資源配置到最有競爭力的產業,五年內,台灣同樣能從「代工」蛻變成「創新」。
差別不在天生,而在選擇。猶太人不是天生強大,他們曾經軟弱、分裂、盲目,但他們願意改變。台灣若能看懂這面鏡子,也能走出自己的路。

結語:歷史是最好的模擬器
歷史不會重演,但它總是押韻。
猶太人的故事,是一部小民族如何在巨浪中求生的史詩。對台灣而言,這不只是遠方的故事,而是一面鏡子。
我們不必經歷六百萬人的犧牲,也不必走過流亡與屠殺的苦難。我們只需要勇氣與智慧,從猶太人的選擇中借鏡,避開他們踩過的坑。
聰明人從別人的倒楣裡學經驗,這就是歷史給我們的禮物。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 金句摘錄
- 賺錢不是骯髒,而是一種榮耀。
- 教育是帶得走的資產,不是炫耀的門票。
- 同樣是親情,猶太人用來合作,我們卻常用來消耗。
-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 突破,往往從一句刺耳的真話開始。
- 猶太人不是天生強大,而是一次次失敗後選擇了改變。
- 歷史不會重演,但它總是押韻。
- 聰明人從別人的倒楣裡學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