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疑問
清晨的陽光灑落在餐桌上,白粥冒著熱氣,麵包香氣撲鼻,鹹蛋油亮誘人。爸爸邊剝鹹蛋邊笑:「我們以前只求吃得飽,哪裡管什麼安全?現在你們太幸福了,什麼都能挑!」
媽媽附和:「是啊,超市裡標得清清楚楚,『無添加』、『純天然』,看了就安心。」
小芸咬著麵包,卻想起新聞裡曝光的食安事件,記者語氣冰冷:「雖然合法,但長期食用恐有風險。」她忽然覺得口中麵包乾澀。「真的安全嗎?還是我們只是在自我安慰?」 她心裡默默問。

豆腐啟示錄——從傳統到科技
週末市場裡,豆漿香味濃郁,攤販叫賣聲此起彼落。小芸和媽媽停在豆腐攤前。
桌上擺著兩種豆腐:白淨光滑的盒裝嫩豆腐,與帶孔粗糙的板豆腐。
小芸好奇:「媽,為什麼一個平滑,一個有洞?」
老闆笑答:「板豆腐用石膏或鹽滷,紮實耐煮;嫩豆腐靠葡萄糖酸內酯,光滑好看,但要加熱才行。」
小芸腦中閃過教授的話:「傳統板豆腐有洞,科技豆腐平滑無孔。」
她伸手摸了摸板豆腐的氣孔,彷彿觸碰到傳統工法留下的痕跡;再看嫩豆腐,完美得像工業製品。
心裡冒出一個聲音:「方便,或許就是代價。」
三、皮蛋與臭豆腐——發酵的真假
夜市裡人潮洶湧,油鍋「滋啦」聲不斷。朋友們嚷著要吃臭豆腐:「越臭越好吃!」
小芸夾起一塊,剛靠近鼻尖,教授的話浮現:「植物性發酵乾淨,動物性發酵藏汙納垢。越臭,不等於越好。」
她的筷子停住,心裡拉扯:一邊是食慾,一邊是疑慮。
「如果我沒聽過這些,現在可能早就大口吃下去了吧?」
轉角處,皮蛋切盤晶瑩發亮。老闆吆喝:「這是高級皮蛋,沒加鉛!」
但小芸想到那段演變史:馬尿、硫酸鉛、硫酸鐵、硫酸銅……她忍不住打了個冷顫:「這不只是小吃,而是一部化工史。」
四、咖啡與奶球——日常飲品的隱藏危機
咖啡館裡,爵士樂悠揚,空氣裡瀰漫著焦香。服務生送來兩杯深焙咖啡,旁邊放著幾顆奶球。
同事笑:「這才專業啊,一杯咖啡加奶球!」
小芸撕開奶球,「啪」的一聲,白色液體滴入咖啡,瞬間泛起油光。她腦中響起教授的警告:「奶球裡沒有奶,只有棕櫚油和乳化劑。」
她抿了一口,苦澀中帶著焦味。
教授曾說:「一爆咖啡健康,二爆之後,焦苦味重,但潛藏風險。」
她心裡冒出一個念頭:「這杯裡的,是享受,還是風險?」
對面的同事陶醉地說:「這就是生活品質!」小芸卻苦笑:「或許,這只是化工幻象。」
五、乳化劑與紅土——廚房裡的陷阱
晚餐前,小芸和媽媽在廚房備料。桌上擺著紅土鹹蛋和一罐調味料。
媽媽笑說:「紅土鹹蛋才是真正的古早味,比工廠做的天然多了。」
小芸腦中閃過教授的話:「紅土不只是顏色,還可能藏著甜味劑和色素。」
她盯著蛋黃,心裡發毛。再看調味料的標籤,成分表像一張化學清單。
教授提醒:「化學乳化劑會破壞腸道菌群,引發慢性發炎。天然的像蛋黃、大豆,相對安全。」
小芸低聲喃喃:「古早味,可能只是化工味。」
媽媽卻不以為意:「別想太多,吃得開心就好。」代際差距,清楚浮現。
六、食品法規的落差
宵夜後,小芸窩在沙發看新聞。主播嚴肅播報:「某知名零食含多種添加物,但皆在容許範圍內,合法上市。」
小芸皺眉:「單一成分合格,加起來呢?真的安全嗎?」
她又想到教授的警告:「法規只能管單一成分,卻管不了混合效應。」
滑到留言區,有人酸:「等新法生效,我早就吃壞肚子了!」
小芸心裡一沉:「原來食安,不能只靠政府,還得靠自己判斷。」
七、植物肉——科技與天然的矛盾
素食餐廳裡,一份植物牛排端上桌,外表焦香,切面帶著粉紅色澤。
朋友讚嘆:「真的跟牛排一樣!」
另一人補充:「這才是未來啊,低碳又健康!」
小芸切下一口,入口的確像肉,但「完美得不真實」。
腦中響起教授的話:「植物肉不是天然,而是科技。它需要色素、香料、乳化劑去模擬肉。」
她望著盤中食物,心裡低語:「科技能造樣子,卻造不回靈魂。」
八、收尾——飲食智慧與選擇權
夜裡,小芸回到家,桌上是一碗白粥、肉鬆和半顆鹹蛋。熟悉的香氣勾起食慾,但她的心境已經不同。
她望著餐桌,腦海閃過教授的提醒:
- 豆腐的孔洞,是傳統的呼吸。
- 皮蛋和臭豆腐,是化工演變。
- 奶球裡沒有奶,只有油和乳化劑。
- 紅土鹹蛋,古早味可能是假象。
- 植物肉,看似未來,卻是高度加工。
她舀起一口粥,沒有再配肉鬆,而是夾了一點青菜。那股清甜,勝過任何調味。
教授的話再次浮現:「食物養人,食品養病。健康,不是拒絕所有加工,而是找到能長久陪伴你的飲食方式。」
小芸抬頭望向窗外夜色,心裡輕聲告訴自己:「選擇權,在我。」
下一秒,她忽然冒出一個念頭:「下次你走進超市,看見『無添加』的標語時,你會怎麼選?」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 金句摘錄
- 「吃得飽,吃得好,但吃得安全嗎?」
- 「傳統板豆腐有洞,科技豆腐平滑無孔。」
- 「越臭,不等於越好。」
- 「奶球裡沒有奶,只有油和乳化劑。」
- 「古早味,可能只是化工味。」
- 「科技能造樣子,卻造不回靈魂。」
- 「食物養人,食品養病。」
- 「健康,不是拒絕所有加工,而是找到能長久陪伴的飲食方式。」
- 「選擇權,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