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台灣的教育現場,參考書早已從「課本之外的補充教材」轉變為學生升學準備的必需品。無論是國中會考還是高中學測,幾乎每位考生的書桌上都堆滿了題庫、詳解本與模擬試題。然而,這些參考書的價格往往不容小覷,一個學期累積下來的支出,對經濟弱勢家庭而言是一筆沉重的負擔。這樣的現象引發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在一個強調教育公平的社會裡,為什麼學習資源會以如此昂貴的形式存在?
更重要的是,參考書的昂貴不僅是個別家庭的經濟壓力,也在教育制度中製造新的不平等。有能力購買大量參考書的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練習機會與精準解析,而資源有限的學生只能依賴課本或零散的免費資源。這樣的差距不只是學習資源的不均,更可能轉化為分數的差距,進而影響升學結果與社會階層流動。於是,參考書不再只是知識傳遞的載體,而成為衡量學生家庭背景的隱性指標。
因此,本文將聚焦於兩個核心問題:第一,為什麼參考書會如此昂貴?第二,這種昂貴如何在無形之中加劇了教育中的貧富差距? 我將結合台灣的市場研究與國際文獻,比較不同情境下的教材成本,揭示參考書昂貴背後的結構性因素,並討論其對教育公平的深層影響。
二、參考書昂貴的結構性原因
(1) 市場集中與寡占
台灣的研究顯示,中小學教科書與參考書市場在過去幾十年間,從最初的多元競爭逐漸走向少數業者壟斷的局面。公平交易委員會在 2011 年的研究中指出,隨著課綱與審查制度的收斂,教材出版逐步集中在幾家大型出版社手中,形成市場高度集中的結構【公平會委託研究,2011】。王玉珮(2012)亦以公平交易法的角度分析,強調參考書市場的「寡占化」使得消費者選擇受限,價格缺乏向下調整的空間。
換言之,當市場只剩下幾家主要出版商時,競爭不再是「誰能更便宜、更具創新性」,而是「誰能壟斷通路、掌握品牌與名師資源」。這種結構不僅讓參考書的價格維持在高檔,更讓學校與家長在選購時幾乎沒有替代方案。對學生而言,即使心知書價過高,仍只能「被迫購買」,因為考試的需求與同儕的壓力讓這些參考書成為唯一安全的選擇。
(2) 頻繁改版
台灣的研究指出,出版社常藉由課綱或題型的些微調整,快速推出「最新版」參考書【公平會研究,2011】。這種改版往往不是為了大幅提升內容品質,而是使舊版本在市場上失去效用,特別是無法因應老師或考生對「最新趨勢」的需求。結果是,學生與家長即使手上已有舊書,仍被迫購買新版。二手書市場在這種情況下也難以發揮作用,因為舊版本被貼上「過時」的標籤,失去了價值。於是,「頻繁改版」成為出版社維持高價與穩定銷量的一種手段,讓學生陷入不斷重複消費的循環。
(3) 綑綁銷售
除了頻繁改版之外,出版社也常透過「綑綁」的方式來抬高售價。公平會研究指出,參考書往往不是單獨販售,而是搭配評量卷、模擬試題、光碟或線上帳號,組成「套裝教材」一起賣【公平會研究,2011】。這種策略讓學生和家長難以只購買核心內容,被迫為額外資源買單。雖然出版社會把這些附加教材包裝為「完整學習方案」,但對許多經濟條件有限的家庭而言,這等於進一步提高了學習的門檻。
(4) 名師品牌與補教文化
在參考書市場中,名師效應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許多出版社會與知名補習班老師合作,把講義或課程內容整理成參考書,以「獨家解析」「權威出題方向」為賣點,塑造出強烈的品牌效應。這些書的價格往往比一般參考書更高,但仍能吸引大批學生搶購。研究者指出,這種「名師綁定」策略讓參考書不再只是學習工具,而成為一種「信任保證」與「成功象徵」【李明璁,2018】。在高度競爭的升學環境裡,學生與家長寧願付出更高代價,也要跟隨名師腳步,進一步推升了參考書的市場價格。
(5) 教科書壓價,利潤轉嫁參考書
台灣的研究也發現,參考書昂貴的一個結構性原因,是「教科書壓價」所造成的副作用。由於教科書的價格受到教育部審查與市場競爭的限制,出版社在教科書上能獲得的利潤有限【公平會研究,2011;科技政策研究,2012】。為了彌補收入,他們轉而在參考書、學習手冊與題庫上拉高售價,並透過名師品牌、頻繁改版與套裝行銷來維持獲利。結果就是,表面上「便宜」的教科書,其實將隱性成本轉嫁到了參考書市場,讓家長與學生在補充教材上付出更多。
三、昂貴參考書對教育公平的影響
(1) 家庭經濟差距擴大
昂貴的參考書首先加劇了家庭之間的經濟差距。Jenkins 等人(2020)的實證研究顯示,在美國,高昂的教科書費用對弱勢學生造成顯著影響,特別是低收入家庭、第一代大學生與少數族裔,他們常因買不起教材而延遲修課或影響完成率。這一點在台灣情境中同樣成立。教育評論曾指出,許多經濟弱勢的學生無法購買多套或多版本的參考書,只能依賴課本或少量免費資源,結果在準備考試時遠不如資源充足的同儕【教改評論,2013】。這種「資源差距」最終轉化為「學習機會差距」,讓教育本應具備的公平性受到侵蝕。
(2) 學習資源不均
昂貴的參考書也造成了學習資源的分配不均。Fischer 等人(2015)的跨校研究顯示,若課程改用免費或低價教材,學生的修課完成率與表現都有顯著提升,這說明教材的可取得性會直接影響學習成果。在台灣,弱勢學生若無力購買參考書,只能依賴課本與有限的講義,難以獲得與同儕一樣的系統化練習與詳解【教改評論,2013】。結果是,資源豐富的學生能在考試中累積優勢,而資源不足的學生則更容易落後,教育的不均在日常學習中被不斷強化。
(3) 惡性循環
昂貴的參考書最終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資源充足的學生因為能買到更多參考書,累積了更多練習與解析的優勢,在考試中取得更好成績;相反地,弱勢學生因為缺乏這些額外資源,成績表現相對落後。結果不僅影響升學機會,也讓社會階層差距被進一步固化。這種現象正如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資本理論」所揭示的:教育過程並非單純的公平競爭,而是中產與上層家庭透過教育投資(例如購買參考書)來再製優勢的機制。當參考書市場持續昂貴且集中,教育不平等就會在代際之間不斷延續。
四、小結
綜合以上討論,參考書昂貴並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市場寡占、頻繁改版與綑綁銷售、名師品牌效應,以及教科書壓價導致的利潤轉嫁」等多重結構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策略確保了出版商的穩定獲利,卻把成本轉嫁給學生與家庭。
因此,參考書的問題不僅僅是價格過高的經濟現象,更深刻地牽涉到教育公平與社會正義。當教材取得成本成為分化學生的門檻,學習差距與社會階層的鴻溝便會持續擴大。換言之,參考書昂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教育資源分配中的不均與結構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