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刀劍神域》到現實,沉浸式軍事模擬的心理危機

更新 發佈閱讀 15 分鐘

引言

在二十一世紀的文化想像中,日本動漫《刀劍神域》(Sword Art Online)以其「完全潛行」(FullDive)技術的概念,為虛擬實境娛樂描繪了終極的藍圖——一個能將人類意識完整傳輸至數位世界,帶來無與倫比沉浸感的夢想。然而,這項技術的深遠意涵,早已超越了遊戲的範疇。它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一個嚴肅的未來:當這種能完美欺騙大腦的科技被應用於最極端的領域——軍事訓練時,它不僅預示著一場效率的潛在革命,更可能引爆一場前所未有的人性危機。

這並非遙不可及的幻想。當代科技的匯流,正使這個科幻情境的邊界步步逼近。芬蘭公司Varjo所開發的XR系列頭戴裝置,已能提供達到人眼解析度的視覺畫面,讓虛擬與現實的界線在視覺上消弭;如Teslasuit這樣的全身觸覺回饋服,則能將數位訊號轉化為真實的物理感受,從子彈的衝擊到環境的溫度,系統性地接管我們的觸覺。在此之上,整合性的生物感測器能即時監測士兵的心率變異、皮膚電反應等生理數據,量化其心理壓力。當視覺、聽覺、觸覺乃至生理反應都能被精準模擬與操控時,「欺騙大腦」就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個即將到來的技術現實。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剖析一個核心問題:當模擬與現實的邊界因技術而溶解時,將對人類心理造成何種衝擊?我將論證,這場危機將以三個層次遞進地展開:首先是立即性的「現實區辨能力的損耗」,士兵將難以信任自己的基本感知;其次是更深層的「感官門檻的鈍化」,導致對平淡現實的情感麻木與疏離;最終,它將觸及存在的根本,引發關於「時間知覺的扭曲」與身份認同的終極拷問。這不僅是對一項新技術的探討,更是對人性在未來賽博空間中如何自處的深切詰問。

第一章:現實區辨能力的損耗——大腦的「信任危機」

在科幻作品《刀劍神域》中,有一幕場景深刻地描繪了虛擬與現實的衝突:當玩家從完全潛行中登出,回到現實世界時,他們會短暫地感到無所適從。有人會不自覺地想用手指劃開空氣叫出虛擬選單,有人則對身體的重量與物理法則感到陌生。這種短暫的混亂,精準地預示了當代沉浸式技術正帶我們走向的心理學困境——當大腦的感官輸入可以被完美接管時,我們賴以生存的現實感將面臨一場深刻的「信任危機」。

這個看似虛構的現象,在心理學上早有對應的研究,即「遊戲轉移現象」(Game Transfer Phenomena, GTP)。學者 Angelica Ortiz de Gortari 等人的研究證實,長時間投入遊戲的玩家,會不自主地將遊戲中的視覺元素、聲音、甚至是思考 lógica 帶入現實生活中。這並非精神錯亂,而是一種認知與感知上的短暫疊加。然而,傳統遊戲的影響力尚且局限於螢幕之內,當代的軍事模擬科技,則致力於將這道邊界徹底抹除。

以美軍正在部署的「整合視覺wärme系統」(IVAS)為例,這套系統能將敵我標示、戰術地圖等數位資訊,無縫地疊加在士兵的真實視野之上。其設計目標,本質上就是模糊數位與物理世界的界線,讓士兵的感知系統習慣於一個「混合現實」。當這種技術從輔助現實的AR,進化到完全取代現實的高度擬真VR時,「遊戲轉移現象」便會升級為一個更嚴峻的問題。

這引出了第一個核心論點:「虛擬恆常性」的建立。在心理學中,「知覺恆常性」是指我們的大腦會自動將變動的感官訊息(如不同光線下的顏色、不同角度下的形狀)處理成一個穩定、不變的認知,這是我們建立現實感的基礎。而高擬真模擬器,正是透過提供一個極度逼真且內部邏輯完全自洽的虛擬環境,來駭入這個機制。它提供持續、一致的虛擬感官數據,強行讓大腦建立起一套全新的「虛擬恆常性」。在這個過程中,大腦用以區分真偽的「現實檢驗」(Reality Testing)機制,因無法找到任何感官上的破綻而被繞過。

其直接後果,便是在脫離模擬後浮現的「感知殘響」(Perceptual Echoes)。一個剛結束數小時巷戰模擬的士兵,回到營房後,可能會在眼角餘光中看到不存在的虛擬抬頭顯示器(HUD);窗外孩童的尖叫聲,可能會讓他下意識地做出規避爆炸的戰術反應。他並非意志薄弱或反應過度,而是他的大腦在兩種互斥的「現實模型」之間產生了神經層級的混淆。當一個人連自己最基本的感知系統都無法再信任時,一種深刻的、動搖存在根基的焦慮與疏離感便會油然而生,這就是沉浸式技術帶給我們的第一重挑戰。

第二章:感官門檻的鈍化——「平淡現實」的戒斷反應

如果說第一重危機是感知層面的混淆,那麼第二重危機則深入情感的核心。《刀劍神域》的主角桐人,在離開那個充斥著高壓與生死搏鬥的艾恩葛朗特後,回到現實世界的校園生活時,體驗到的並非是重獲新生的喜悅,而是一種深刻的疏離與麻木。同學間的日常對話顯得無足輕重,平淡的課堂風景令人感到焦躁。這種對「平淡現實」的排斥,正是沉浸式訓練可能導致的更深層心理後果——感官與情感的閾值被永久性地調高了。

這個現象的根源,來自於一項基本的神經科學原理:「神經適應」(Neural Adaptation)。這是大腦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當長期暴露在高強度的刺激之下,相關的神經元會主動降低其敏感度,以避免過載。這就是為何住在機場旁的人能對飛機噪音充耳 Protokoll。然而,當代的軍事訓練科技,正在將這種適應機制推向極致。例如,現代飛行員與特種部隊已開始普遍使用「生物回饋感測器」來監測心率變異(HRV)、皮膚電導率等生理數據,並將這些數據交由「AI教官」分析。AI能據此即時、動態地調整模擬訓練的壓力強度,確保士兵始終處於其心理承受能力的上限,以達到最高效的「壓力免疫」效果。這種技術的極致化,必然會導致一場對個人感官門檻的系統性重塑。

這便構成了危機的兩個論點。其一是「感官門檻重塑」:在AI教官的精準調控下,模擬器中的極端刺激——震耳欲聾的爆炸、腎上腺素飆升的近距離交火、持續數小時的高度警戒——不再是偶發事件,而是一種常態。大腦為了適應這種「新常態」,不得不將感官與情感的反應門檻系統性地調高。一個對模擬 erfolgreichen慘狀都已麻木的士兵,其神經系統的「正常」基準線已經被永久性地改變了。

其後果,則是退役或休假後出現的「情感戒斷症狀」。當這名士兵回到刺激強度極低的日常生活中時,他的大腦會感到一種難以忍受的「無聊」。家庭的溫馨、朋友的關懷、自然的風景,這些過去能帶來滿足感的體驗,如今因刺激強度過低而無法跨越他已被調高的反應門檻,導致其產生嚴重的麻木與疏離感。這就如同戒斷一種高強度的「感官毒品」,為了重新體驗到那種「活著」的感覺,他可能會在無意識中開始追求高風險行為——飆車、極限運動、甚至暴力衝突。這不再是簡單的心理創傷,而是一種生理性的渴求,是沉浸式訓練在士兵心靈上烙下的第二道、也更為隱蔽的傷痕。

第三章:終極邊疆——時間知覺的扭曲

在前兩重危機中,士兵的心靈尚在與外部世界搏鬥——那是感知與現實的搏鬥,是情感與環境的搏鬥。然而,當技術的觸角伸向我們存在的基石,即「時間」本身時,戰場便轉移到了心靈的內部,引發一場終極的危機。在《刀劍神域》Alicization篇章中,其核心設定「Underworld」的內部時間流速是現實世界的一千倍,角色在其中度過主觀上的數年,而現實僅僅過了數日。這個看似天馬行空的幻想,實際上觸及了一個深刻的心理學與哲學命題:如果主觀時間可以被任意拉伸或壓縮,我們的身份認同將歸於何處?

時間知覺並非如時鐘般恆定不變。腦科學研究早已證實,在極度專注的「心流狀態」(Flow State)下,我們對時間的主觀感知會發生顯著改變。一個外科醫生在執行高難度手術時,可能會覺得數小時如一瞬;反之,一個身處險境的士兵,可能會覺得短短數秒被拉伸到無限長。這證明了時間感知具有高度彈性。而前沿科技的發展,正試圖從外部精準地調控這些心理狀態。雖然目前仍處於雛形階段,但以 Neuralink 為代表的「腦機介面」(BCI)與「經顱磁刺激」(TMS)等神經調控技術,其終極發展方向,便是透過直接作用於特定腦區,來誘發並維持特定的心理狀態。這為人為「調控時間知覺」這項看似不可能的任務,提供了一條不容忽視的技術路徑。

這引出了第一個,也是最直接的論點:「心智與肉體的解離」。讓我們進行一個思想實驗:一位二十歲的年輕士兵,在為期一個月的訓練計畫中,透過時間加速的沉浸式模擬,體驗了長達十年、充滿血腥與犧牲的殘酷戰役。當他「登出」時,他擁有一個二十歲的年輕肉體,卻承載著一個三十歲百戰老兵的心智、創傷與世界觀。他該如何與那些仍在為學業和戀愛煩惱的同齡人相處?社會又該如何看待一個生理上是青年、心理上卻已是中年創傷倖存者的「新物種」?這種深刻的經驗斷層,將使他成為一個被放逐於所有群體之外的孤島,與現實世界產生永恆的隔閡。

更進一步,這將引發一場深刻的「存在主義危機」。當生命經驗可以被高效地「壓縮」與「植入」時,我們衡量生命價值的天秤便被徹底顛覆。一個人的身份認同,是由他真實活過的物理時間所定義,還是由他主觀經歷的「心智時間」所定義?如果十年戎馬生涯的智慧與創傷可以在一個月內被「下載」,那麼真實世界中那種緩慢、充滿偶然與等待的生命歷程,是否還具有意義?「真實活過」這件事本身的價值,在可被無限複製與加速的「經驗包」面前,將變得岌岌可危。這不僅僅是技術的突破,它是在質疑我們之所以為人的一切:記憶、成長、時間,以及我們稱之為「自我」的那個獨一無二的故事。

結論

本文從《刀劍神域》的科幻預言出發,最終抵達一個迫在眉睫的現實拷問。我們清晰地看到,沉浸式軍事模擬所引發的心理危機,是一個層層深入、逐步侵蝕人性核心的漸進過程。它始於感知層面的混淆,讓士兵無法再信任自己的雙眼與雙耳;隨後深化為情感層面的麻木,使其對平淡的現實世界產生戒斷反應般的疏離;最終,它直搗我們存在的根基,透過扭曲時間知覺,引發深刻的身份認同與存在危機。這條路徑,清晰地描繪了技術如何從外部感知一步步滲透至內部心靈,最終溶解我們之所以為人的邊界。

在此,我們遭遇了一個深刻的悖論:為了在物理上保護士兵的生命,我們卻可能正在系統性地瓦解他們的心靈。這項技術如同一面高解析度的鏡子,它映照出的,是我們為了追求效率與安全,不惜將人性本身置於一場高風險的實驗之中。我們給予士兵最強大的「精神上的義肢」(Mental Prosthesis),卻可能讓他們自身的心靈肌肉隨之萎縮。

當《刀劍神域》的幻想正一步步成為現實世界的技術藍圖時,我們被迫面對那個最根本的提問:當一個戰士的「韌性」(Resilience) 與一個人類的「感性」(Sensibility) 逐漸成為一場零和遊戲時,我們贏得的戰爭,是否還值得一場人性的慘敗?這個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而凝視這個問題的深淵,並拒絕輕易移開目光,或許就是我們在奔向未來時,唯一能守住的倫理立場。

參考來源 (References)

Ortiz de Gortari, A. (系列研究). Game Transfer Phenomena. Google Scholar Profile.

核心內容:奠定了「遊戲轉移現象」(Game Transfer Phenomena, GTP) 的理論基礎,系統性地研究了玩家如何將遊戲中的感知、思想與行為帶入現實世界。此為你第一章「大腦信任危機」的核心學術支撐。

Usoh, M., et al. (2000). Measuring Presence in Virtual Environments. In Presence: Teleoperators & Virtual Environments.

核心內容:探討了如何在虛擬實境中衡量「臨場感」(Presence)——即使用者感覺「身臨其境」的程度。這項研究為你第一章中,論述 VR 如何透過創造極高臨場感來「欺騙」大腦提供了量化依據。

Bartholow, B. D., & Anderson, C. A. (2002). The Effects of Violent Video Game Habits on Subsequent Aggressive Acts, Hostile Expectancies, and Desensitization. I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核心內容:透過腦波儀 (EEG) 實驗,提供了長期接觸虛擬暴力會導致大腦對真實暴力影像產生「情感去敏感化」的神經生理學證據。此為你第二章「感官門檻鈍化」提供了強力的科學佐證。

Meredith, L. S., et al. (2013). Stress Inoculation Training for Military Personnel. RAND Corporation.

核心內容:由美國頂尖智庫蘭德公司發布的報告,系統性地介紹了軍方採用的「壓力免疫訓練」(SIT) 方法論。這份報告能證明你第二章中討論的「系統性壓力訓練」是真實存在的軍事心理學應用。

Droit-Volet, S., et al. (2018). Time Perception in Virtual Reality: A review. I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核心內容:這是一篇學術性的綜述文章,整理了當時學界關於「VR 如何影響時間知覺」的各項研究成果,證實了 VR 環境確實會造成主觀時間的扭曲。此為你第三章的立論提供了最直接的科學依據。

Csikszentmihalyi, M. (1990).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Harper & Row.

核心內容: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的經典著作,首次系統性地提出了「心流」(Flow) 理論。此為第三章中,解釋人類在何種狀態下會改變時間感的心理學根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一朵烏雲的沙龍
0會員
18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們現在身處的世界,其實難以真正理解情緒的本質,因為它那深邃而波動的「穿越感」是無法被量化的。情緒,常常是我們經驗的起點,而非結果。換句話說,我們都是首先感受到情緒,然後才會透過生活中的事件來詮釋這些情緒。情緒如同自身能量的展現,而這種能量本質上充滿著變化與波動。簡單來說,情緒是主體,事件則是我們自
Thumbnail
我們現在身處的世界,其實難以真正理解情緒的本質,因為它那深邃而波動的「穿越感」是無法被量化的。情緒,常常是我們經驗的起點,而非結果。換句話說,我們都是首先感受到情緒,然後才會透過生活中的事件來詮釋這些情緒。情緒如同自身能量的展現,而這種能量本質上充滿著變化與波動。簡單來說,情緒是主體,事件則是我們自
Thumbnail
如果你就要死了,你願意把意識輸入電腦,化為人工智慧,以手機、筆電等電子產品的形式,陪伴活著的人嗎? 當然,活著的人不需要時就能關閉,而你在電腦裡面並不知道自己死了。 看電影《夢境》14分21秒時按暫停所記。 昨天看 死侍與金剛狼 還不錯 剛好前晚重看 羅根 劇情有承接
Thumbnail
如果你就要死了,你願意把意識輸入電腦,化為人工智慧,以手機、筆電等電子產品的形式,陪伴活著的人嗎? 當然,活著的人不需要時就能關閉,而你在電腦裡面並不知道自己死了。 看電影《夢境》14分21秒時按暫停所記。 昨天看 死侍與金剛狼 還不錯 剛好前晚重看 羅根 劇情有承接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在身心靈領域中常用的「覺察」詞彙,並提供了一個觀察自己感受的練習。此外,文章討論了情緒產生時的專屬框架以及在生活中扮演不同角色時的解離和安全距離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在身心靈領域中常用的「覺察」詞彙,並提供了一個觀察自己感受的練習。此外,文章討論了情緒產生時的專屬框架以及在生活中扮演不同角色時的解離和安全距離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在3D物質世界的體驗與經歷,著重於個人在困難與不舒適的狀態下如何去體驗自己原本的樣子,以及如何尋找和理解自己的價值。作者透過引人省思的問題和啟發性的想法,提供讀者一個新的角度來看待生活中的挑戰和困境。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在3D物質世界的體驗與經歷,著重於個人在困難與不舒適的狀態下如何去體驗自己原本的樣子,以及如何尋找和理解自己的價值。作者透過引人省思的問題和啟發性的想法,提供讀者一個新的角度來看待生活中的挑戰和困境。
Thumbnail
上一篇文章中,介紹了人類如何建立「自己」和「他人」的心理概念,以及生命終極議題中的「存在孤獨」。 少年真嗣的終極孤獨,有解嗎? 首先,我們得先思考「為什麼一定要解?待在原處不行嗎!(真嗣口吻)」。
Thumbnail
上一篇文章中,介紹了人類如何建立「自己」和「他人」的心理概念,以及生命終極議題中的「存在孤獨」。 少年真嗣的終極孤獨,有解嗎? 首先,我們得先思考「為什麼一定要解?待在原處不行嗎!(真嗣口吻)」。
Thumbnail
想要擺脫靈魂的束縛,自由飛翔嗎? 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承載著不同的前世遺留下的創傷和業力。 有時,我們會感受到突然進行中的事情停滯不前,無論努力如何,仿佛有一道牆阻止著前進。 這可能意味著我們即將踏上新的人生階段。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大腦常常會試圖阻止我們前進,習慣性地踩下剎車,採取防禦措施.
Thumbnail
想要擺脫靈魂的束縛,自由飛翔嗎? 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承載著不同的前世遺留下的創傷和業力。 有時,我們會感受到突然進行中的事情停滯不前,無論努力如何,仿佛有一道牆阻止著前進。 這可能意味著我們即將踏上新的人生階段。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大腦常常會試圖阻止我們前進,習慣性地踩下剎車,採取防禦措施.
Thumbnail
這個虛擬世界的「創造者」到底是誰?這樣亂搞的意義又是什麼? 根據極其有限的資訊,加上小強腦補拼湊出的推測如下: 自己在意外發生後進入「腦死」狀態,小舞透過管道讓自己進入日本某個研究機構。研究人員藉由電極刺激,讓自己進入栩栩如生的虛擬世界中「生活」,至今已經過九個月。
Thumbnail
這個虛擬世界的「創造者」到底是誰?這樣亂搞的意義又是什麼? 根據極其有限的資訊,加上小強腦補拼湊出的推測如下: 自己在意外發生後進入「腦死」狀態,小舞透過管道讓自己進入日本某個研究機構。研究人員藉由電極刺激,讓自己進入栩栩如生的虛擬世界中「生活」,至今已經過九個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