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朋友們分享的好書是《心富》,作者:瑪妮莎・塔克爾。
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投資理財、賺更多錢的財務指南,而是協助我們重新思考,傳統「成就至上,永不滿足」的觀念真的是對的嗎?金錢對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如何擁有真正的富足和幸福感?
作者瑪妮莎・塔克爾畢業於哈佛商學院MBA,是一位專業資深的金融分析師,本書出版後,被評選為美國國家公共廣播平台年度最佳好書。🔅前言
先來說一個小故事:
小明是一位賣印度脆餅的小販。有一天,一位西裝筆挺的投資銀行家經過他的攤位,咬了一口脆餅之後,銀行家眼睛一亮,說:你這脆餅太厲害了,是我吃過最好吃的!
接著他說:老闆,你的技術這麼好,應該去銀行貸款、設立一個中央廚房、建立標準化流程、開放加盟,將門市擴展到全國、最後股票上市!到時候你就可以賺到很多很多錢,然後提早退休,每天躺在吊床上享受人生啦!
銀行家說得口沫橫飛、慷慨激昂,但當他講完時,轉頭卻發現小明早已收攤。小明把攤車推到一棵大樹下,躺在樹上掛好的吊床裡,臉上露出滿足的微笑。
銀行家有點看傻眼,問小明說:你覺得我講得不對嗎?
小明說:我現在就躺在吊床上啊。
我們很多人,就像那位銀行家一樣,被一個「不斷追求更多」的劇本綁架了:人生要成功,就要賺更多錢、買更大的房子、開更好的車子、買更貴的包包、升更高的職位…等等,好像永遠有一個更美好的目標在前面等著我們去追逐。
但現實是,我們經常趕專案忙到沒有時間好好吃飯、忙著工作沒有時間陪伴家人、甚至不曾停下腳步想想,自己到底為什麼這麼忙?
作者從出社會開始,就是照著這樣的劇本來規劃自己的人生。在五十歲那年,她發現自己已經達成了當初設定的財務目標,但她卻一點都不快樂。
她的信念是「自我價值等於擁有多少錢」,因此她拼命賺錢,忙到旅遊時也在工作、先生車禍受傷,她也沒有放下工作馬上過去照顧、忙到沒有時間陪伴小孩、經歷離婚的痛苦。
終於在五十歲的時候,她完成心目中理想的財富數字,但是她說:我除了可以提早退休之外,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因為我的人生被「永遠不夠」這四個字給綁架了。
作者本身就是理財專家,誤以為好的投資方式加上穩健的財務規劃,就能得到內心的平靜和安全感。後來她發現,一味地追逐金錢,根本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就像是邪教一樣,讓人們永不滿足、越來越貪婪。
如同《納瓦爾寶典》一書作者納瓦爾曾說:欲望是你跟自己訂下的契約,在得到你想要的東西之前,你不會快樂。我們一天到晚渴望得到這個或那個,卻又納悶自己為什麼不快樂。就像站上一台跑步機一樣,永遠停不下來。
我們該如何從「慾望的跑步機」上跳下來呢?
🔅三種值得我們好好仔細反思的心態:
一、用忙碌的表現證明我很有價值
作者研究發現,許多所謂的工作狂,曾經在童年時期被家人忽略、或被同學霸凌,而養成一種「忙碌成癮」的症候群,這種忙碌的狀態,其實是在用工作來掩蓋、逃避內心的空虛和痛苦。
當一個永遠忙碌的人意味著,向別人證明我很有價值、我被人需要、我很成功、公司需要我、同事不能沒有我,但是人生除了工作,難道沒有別的事情了嗎?
二、活在比較的虛構生活
無論是電影、連續劇、社群媒體,許多我們看到的明星、網紅們的生活往往非常多采多姿,但是我們忽略了這些看似美麗夢幻的情景都是被「精心包裝」過的,不是真實的生活狀況。
我們活在社群媒體的假象當中,誤以為別人過得比自己好,因此必須買更多東西,讓自己看起來跟他們一樣,才能獲得別人的認同。卻從來沒有仔細想想,我需要跟風來展現自己嗎?消費是因為「想要」還是「需要」?
三、忙碌成癮的奮鬥文化
我們經常聽到一些標語,例如:做你所愛,愛你所做;找到你熱愛的工作。一般人只會看到你「做了什麼」,不會問你「成為什麼」。我們太習慣相信工作能帶來人生的意義和成就感,越是追求職位名利,才能向別人證明自己有價值。但是當工作過度排擠到日常生活的時候,這樣的忙碌真的值得嗎?
以上三種心態都是作者的心情寫照,於是她提出了「心富」的概念。
🔅心富的意義
「心富」的英文叫做 "Moneyzen"金錢禪,意思是「找到屬於自己的『足夠』」,鼓勵我們停止無止盡地追求財富,設定合理健康的財務目標,釋放時間和精力,去累積情感財富,讓兩者達到一個「剛剛好」的平衡點,才能讓我們的內心平靜而充滿幸福感。
🔅建立財務健康需瞭解兩種心態
一、減法生活而非不消費
美國近年來興起「FIRE」的概念,也就是「財務獨立、提早退休」。主張必須先犧牲現在的生活樂趣、減少開銷,才能在四十歲的時候提早退休享受人生。
舉例,台灣一個雙薪家庭,如果預計50歲左右能退休,目標存款為1,500萬元,那麼FIRE族的目標是每年需存款60萬元,持續25年,的確不太容易。作者不是否定FIRE的觀念,而是提醒我們,為了達成FIRE所設定的數字,把「好好過生活」這件事忽略或犧牲了,非常不值得。
這二十幾年的過程中,如果為了賺更多錢而努力工作,犧牲了與家人相處、與朋友聚會、培養興趣的時間,只為了在未來某個年齡時,可以讓自己提早退休,忽略「情感財富」的累積,這樣的人生過程真有意義嗎?
心富的概念是過好每一天的生活,有存款目標但不代表不花錢或要花很多錢,而是要改變自己的消費模式。
二、以「快樂為主」的消費模式
核心概念是盡可能從你花的每一分錢中,榨取出最多的快樂,讓你的財務價值和情感價值一致化。
作者提供了三個實用的技巧:
技巧1.「快樂稽核」記帳法
不要只是記流水帳,而是每個月檢視一次你的開銷,圈出「那些沒有帶給你快樂感覺的項目」。例如:根本沒在看的付費頻道、自動續約卻很少用的APP、衝動購買了卻沒什麼在用的包包,逐一檢視然後問自己:「這些真的必要嗎?」
技巧2.「時薪檢測」消費法
算出你真正的時薪(用你的年薪除以總工時),然後將時薪當作「生命能量數值」,下次想買東西時,換算一下這要花費你多少生命時間。
舉例,一件8500元的洋裝,如果你時薪約285元新台幣,那就等於你要工作30小時才換得到,消費之前問問自己:「這真的值得嗎?」
技巧3.「先拍照,再想想」延遲法
逛街時,如果想衝動消費,先把要買的東西拍照起來,然後繼續逛一圈。十分鐘後再打開照片問自己:「我真的需要嗎?還是只是一時想要?」
以上三個技巧能協助我們减少無意義的開銷,轉而把錢花在真讓生活快樂、有意義的事物上。
🔅什麼是情感財富
主要有三個重要的精神支柱:
支柱一、人際連結
作者認為,如果你想獲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須先學會投資你的「情感戶頭」。這並不是說要你交很多朋友,而是要建立有深度、有意義的人際連結。
神經科學研究證實:當我們與人進行真誠的交流時,大腦會分泌催產素和多巴胺,有助於降低壓力和令人感到心情愉悅。
因此,每週安排一段時間,好好陪伴家人和朋友吃飯聊天;或是參與志工社團活動,主動幫助別人,對人表達感謝等等,都會讓大腦分泌多巴胺,產生更多的幸福感。
支柱二、創造力
研究發現,創作的行為本身,就非常具有療癒的效果。因此,學習寫作、畫畫、攝影、彈琴、學新語言、甚至只是好好做一頓飯,從事這些具有創造力的活動,能夠刺激大腦形成新的神經網絡連結,延緩記憶衰退,舒緩壓力。
支柱三、真誠面對自己
不妨靜下心來,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沒有了名片,我到底是誰?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不需像誰證明或炫耀,我們可以學習真誠的做我自己。
如果你是「完美主義」者,建議要學會讓自己「少一點成就」,允許自己休息、允許自己不夠好、允許自己說「我不想再比較了」,將注意力從追求「無瑕」轉移到「持續進步」的過程上,放下對自己的嚴苛批判。
🔅結語
「永遠不夠」就像是那條綑綁我們心靈的隱形鍊條。它可能是因為我們想證明自己很有價值、需要用努力工作來證明自己;或是不停地比較,站上慾望跑步機停不下來;認為努力工作,不停忙碌才是美德。
心富的概念提醒我們,金錢是工具,不是目標。不要等到「有錢了」才開始追求快樂。很多人以為要等到存到第一桶金、買到房子、升職加薪之後才能開始享受生活,但快樂是現在就能做出選擇的心態,不是未來才能獲得的獎賞。
放下和別人比較的觀念,對完美追求的執念,給一直奔跑的自己停下來、喘口氣的機會。試著在公園散步,聆聽蟲鳴鳥語,感受微風拂過臉頰,純粹和自己獨處;花點時間陪伴家人,一起坐在樹下野餐,看著藍天白雲飄過。
心富,不是讓你變得沒有野心,而是讓你重新定義成功。成功不是最有錢的人,而是最能「真誠體驗生活」的人。找到屬於你的「滿足點」,跳下慾望的跑步機,開始累積真正有價值的情感財富,成為一個懂得運用金錢,來為你服務的人,從「心」贏得人生的自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