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 ChatGPT 在 2022 年問世以來,市場對人工智慧(AI)的熱情空前高漲,這股熱潮已經讓美國股市價值增加了 21 兆美元。其中,僅僅十家公司就貢獻了 55% 的漲幅,這讓許多人相信 AI 將帶來一場比工業革命更巨大的變革。
然而,現實數據卻令人擔憂。目前 AI 產業的年收入僅約 500 億美元,這與未來幾年預計高達 2.9 兆美元 的數據中心投資相比,只是一小部分。此外,一份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指出,有 95% 的組織從生成式 AI 投資中得到了「零回報」。這些警訊讓越來越多專家質疑,AI 投資是否已經過於狂熱,其股票估值甚至超過了 1999 年網路泡沫 時期。
歷史的借鏡:泡沫的影響
文章指出,歷史上許多重大技術創新都伴隨著投機泡沫。不過,泡沫破裂的後果會因幾個關鍵因素而有所不同:
- 觸發因素:由政治(如寬鬆貨幣政策)引發的泡沫,通常比由純粹技術驅動的泡沫更具破壞性,可能導致長期經濟衰退。
- 資本投資性質:如果投資能夠創造持久性的資產,即使泡沫破裂,其長期價值仍在。例如,網路泡沫時過度鋪設的光纖,現在成為了串流媒體和視訊通話的基礎設施。
- 損失承擔者:若損失集中於銀行,可能會引發金融危機。但如果損失分散在廣大個人投資者身上,對整體經濟的傷害則相對有限。

AI 泡沫的潛在風險
文章認為,潛在的 AI 泡沫在歷史上可能只 次於 19 世紀的三次鐵路泡沫。
泡沫的「火花」與「燃料」
- 觸發因素(Spark): 最初的火花是純粹的技術進展,例如 2017 年的關鍵論文和 2022 年 ChatGPT 的發布。
- 助燃劑(Fuel): 隨後,各國政府的參與為這場熱潮火上加油。文章特別提到,美國承諾減少監管、提供基礎設施以追求「全球主導地位」,而海灣國家則投入了數兆美元的政府資金。這讓 AI 熱潮不再只是單純的商業行為,而成為了國家間的競爭。
資本支出的性質與風險
- 規模相對溫和: 目前,AI 相關的資本支出(過去四年約占美國 GDP 的 3-4%)與 19 世紀鐵路泡沫時期(當時占英國 GDP 的 15-20%)相比,顯得相對溫和。
- 資產快速折舊: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AI 投資的資本資產(如晶片)折舊速度非常快。文章指出,美國科技公司的資產平均壽命僅為九年,遠低於 1990 年代電信資產的十五年。這意味著為了維持領先地位,企業必須持續不斷地投入巨額資金進行更新換代,潛在風險更高。
將承擔損失?
這是文章分析的關鍵部分,探討了如果 AI 泡沫破裂,哪些群體會受到最大的影響。
- 大型科技公司: 這些公司(例如 Meta)資產負債表非常穩健,債務很少,大部分投資來自自身的現金流。因此,即使投資失敗,它們不太可能面臨破產危機。

- 非銀行金融機構: 文章提到,主要投資者包括保險公司、養老金、主權財富基金和富裕家庭。這些投資者雖然會遭受損失,但不足以導致整個金融系統崩潰,因為美國銀行對 AI 的直接貸款敞口有限。
- 個人投資者: 這篇文章特別強調,美國普通家庭對股市的曝險處於歷史最高水平,股票資產占家庭淨資產的 30%,比網路泡沫時期更高。而且,這些財富集中在富人手中,他們的消費能力直接影響整體經濟。由於個人財富與少數幾家大型科技公司(其前景與 AI 緊密相關)深度綁定,一旦這些公司股價大跌,個人投資者將遭受重創,進而衝擊整個美國經濟。
- L (整理自 The Economist 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