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問題一直困擾我,像跳蚤一樣,小小的、看似無害,卻不停在心裡癢著:我在團隊裡的價值到底在哪裡?
我們的團隊很棒,有專業知識豐富的專家,也有行動力超高、效率滿分的執行者。大家相處融洽,但我總是感覺自己像個局外人——雖然我在努力學習商業知識並應用在項目上,但我才剛入門,還不夠專業,也不算資深商業人士。我心裡隱約有種焦慮:我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如何對得起這個團隊?
我知道,每個人都有術業有專攻,教課不需要每個人都去教,每個人時間有限。但這種理智的理解,仍無法完全安撫我心裡的空洞感。深夜時,我常想,自己是不是不夠好,還是一直在錯位中?
有時候我會想,如果我不夠快、不夠懂細節,是不是就拖累了大家?夜深人靜時,這種感覺更強烈,像一陣小小的潮水,悄悄把我淹沒。
不過我知道,真正的價值不是立刻顯現的,而是需要時間、經驗和學習去灌溉。我告訴自己,不必一次掌握全部,只要在自己能貢獻的地方做到最好。焦慮還在,但它被一點行動的方向感稀釋了。
我的天分在於:善於整合外部資源、人脈,能看見長遠目標道路,推動跨領域合作。但細節敏感度還不足,這讓我偶爾感到挫折。現在,我的工作範圍包括商業結合、專案管理、洞悉市場做大規劃。這份責任很重,壓力像空氣一樣,無形卻存在,提醒我必須持續成長。
談到分工,我們常因初期創業而難以明確職務,每個人都做很多事。想到一個方法:用「專案」來分工,每個專案找一個負責人統籌與分派任務,其他人協助。每個專案都能發現自己的長處,慢慢摸索出適合自己的位置。只是,這個方法需要頻繁討論,需要每個負責人高度負責,而我們每個人雖然都很優秀,但難免太忙。新創事業的細節像是人的身體,某個環節出了問題,當下未必察覺,但風險會日積月累,直到某天爆發才驚覺來不及。
面對這份心情,我試著放慢呼吸,承認焦慮,也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我告訴自己:先學習、先觀察、先理解團隊運作,慢慢找到自己的節奏和角色。專注於自己能貢獻的地方,把每個專案做好,也是一種價值。這樣的自我提醒,讓我在迷茫中找到一絲安穩。
我也擬定一些步驟,希望透過一些小策略,學會在迷茫中找到方向,也更懂得欣賞自己所能提供的價值。每一次摸索,都是我理解自己的過程,也是逐步建立信心的旅程。
- 用專案分工:每個專案找一個負責人統籌、分派任務,其他人協助,避免權責不明。
- 摸索個人定位:在每個專案裡,觀察自己在哪些環節能發揮價值,慢慢找到適合的位置。
- 強化細節敏感度:對於自己的天分(跨領域整合、外部資源、人脈)以外的部分,有意識地練習細節掌控與商業知識應用。
- 心態調整:接受不完美,將焦慮轉化為學習動力,專注於自己可控制的範圍。
- 定期反思與回顧:每週或每個專案結束後,檢視自己學到什麼、發現什麼不足,為下一次專案做準備。
我學著和焦慮共處,承認自己現在的不完美,也承認自己還在摸索中。我開始記錄每次專案中的小發現,反思自己做得好的地方,也整理可以改進的細節。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是對自己的肯定,也是對團隊的一份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