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和一位創業老鳥聊天,聊到我的心理課程和產品設計,他突然點出我一直視而不見的弱點:「你好像想抓住很多目標,但其實需要做取捨。一個一個來,不然會一頭空。」
當下我整個人就愣住了——說實話,我一直以為自己對自己的方向很清楚,也覺得對我的TA了解得很透徹。我的TA大概是 25–45 歲之間,女生居多,男生也有;職業從工程師、上班族到老師、諮商師都有。他們對心理探索、自我了解有深厚興趣,才會願意來上課。
但他提醒我,我對他們現在的心理狀態、他們想往哪裡走,其實還不夠清楚。我以為自己很了解,但其實我只是停留在表面:知道他們喜歡心理學、想自我成長,但沒有抓到他們內在最迫切的需求與現階段的狀態。
聊著聊著,我就把這個道理延伸到自己生活上,尤其是和家人的互動。很多時候,我喜歡按照自己對事物的理解去做,也希望家人能跟我同步,但現實是,我想要的互動方式和他們期待的並不一致。我發現,與其在這之間拉扯,不如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先專注去爭取,其他暫時放下。
這也反映到我的創業策略上。他提醒我,我一直在做多樣化開發,想抓住很多機會,但其實我需要先把產品定義清楚。現在我講的產品概念太模糊——賣給誰?怎麼賣?提供什麼價值?我之前總是看到個別問題就想解決,但真正有效的方式應該是:找到一個族群,他們有共同的問題,再去做產品或課程。
篩選學員也需要思考:他們有沒有轉化行動的能力?有沒有先自己走幾步?因為改變人很難,如果學員沒有一定的位能,即使再好的課程也可能沒辦法真正產生效果。
當產品定義清楚了,我才能知道要找什麼人來協助、需要哪些資源。比如我要做表演,心理系學生可能沒用,我要問自己:我要做工作坊還是產品?我要怎麼快速產出 MVP,套用商業模式,然後炫風推出?
我以前一直覺得產品與服務越多越好,能滿足更多市場,但隨著規模擴大,我才發現:每增加一條業務線,風險與管理成本也跟著上升。而且我一直專注多樣化開發,卻忽略了 marketing——產品再好,沒有人知道或願意使用,也不會產生價值。
這次對話給我的體悟很簡單,但很重:少即是多,一次做好一件事。無論是與家人互動,還是創業開發產品,專注、定義清楚,先把一件事情做到位,其他再慢慢擴展,才是最穩、最有效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