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隳三都—蒙古滅金圍城史
作者:周思成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一段被遺忘的史詩:蒙古滅金的圍城悲歌
1214年,中都(今北京),一個寒雨淒冷的春日。一位被稱為「小姐姐」的年輕女子,正盛裝打扮。她不是出嫁尋常人家,而是要被送給那個讓整個國家顫抖的男人——成吉思汗。她是金朝的公主,她的出嫁,是一個王朝屈辱求和的象征。
就在她北上後的三個月,她的堂兄金宣宗做了一個決定:放棄中都,舉國南遷至汴京(開封)。這支龐大的逃亡隊伍,光裝載書籍文物的馬車就達三萬輛。汴京的宋朝遺民們圍觀著這一幕,心情覆雜地低語:這些珍寶,好多都是九十年前「靖康之恥」時從我們這搶去的,誰知今日又歸於此處?
歷史的輪回,在此刻露出了它諷刺的微笑。 而《隳三都》這本書,講述的就是金朝從這次南遷開始,如何在接二連三的圍城中,一步步走向毀滅的故事。
昔日的霸主,今天的困獸
要理解這場悲劇,我們得先看看金朝曾經多麽強大。
他們的祖先,是來自白山黑水間的女真人,一個彪悍的民族。建國之初,他們吃的是狗血拌飯(宋使節看到都直呼惡心),住的是簡陋土炕。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攻進遼國的燕京城,當地貴族獻上天子儀仗,他卻和手下大大咧咧地坐在宮殿的門檻上接受投降,渾身散發著原始的野性。
就是這股野勁,讓他們在短短時間內滅遼破宋,創造了鐵浮屠重甲騎兵的神話。當時戰報記載,17個金國騎兵,就能擊潰2000宋軍,戰鬥力恐怖如斯。
然而,入主中原的繁華,像一劑甜蜜的毒藥。不到百年,女真人迅速漢化。皇帝們開始吟詩作畫,寫一手酷似宋徽宗的瘦金體;士兵們則抱怨:舊時聽說打仗都歡喜,而今只怕被征兵。他們修起了千里長的金長城(界壕),試圖把自己關起來,擋住北方的風沙和敵人。
他們從狼變成了羊,卻還守著狼的架子,內心早已空虛。
北方的風暴:蒙古人來了
就在金朝沉溺於文明的同時,北方草原上,一場風暴正在集結。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各部,打造出了一台前所未有的戰爭機器。
蒙古人是天生的騎兵。孩子三歲綁在馬背上,五歲就能開弓射箭。他們的覆合弓射程極遠,戰術靈活得像草原上的風。他們更擅長心理戰,宣揚抵抗必屠城,讓許多守城者未戰先怯。
1211年,風暴降臨。在野狐嶺,蒙古輕騎與金朝最精銳的西北軍決戰。史書沒有詳細記載戰鬥過程,只告訴我們結果:金軍主力全軍覆沒。戰場之上,屍橫遍野。十年後,長春真人丘處機路過此地,只見“白骨皚皚,布滿山嶺”。
這一戰,打斷了金朝的脊梁。從此,他們只能龜縮在城池里,等待著蒙古人一次又一次的圍獵。
錯誤的抉擇:從中都到汴京的逃亡
野狐嶺之後,中都就像狂風暴雨中的一葉扁舟,屢被圍困。城內糧食斷絕,甚至發生人吃人的慘劇。1214年,金宣宗做出了那個致命的決定:遷都汴京。
這是一個王朝心理防線的總崩潰。他們扔下了北方的土地和人民,試圖依靠黃河天險茍延殘喘。結果呢?
- 河北人心盡失:被拋棄的軍民覺得朝廷無能,紛紛投降蒙古。
- 戰略自殺:中都很快淪陷,金朝失去了北方屏障,徹底淪為地方政權。
- 愚蠢的兩線作戰:更魔幻的是,金宣宗為了彌補損失,居然主動去攻打南宋,結果被打得頭破血流,耗盡了最後一點元氣。
這一步棋,不是逃生,而是把自己關進了一個更華麗的墳墓——汴京。
最後的掙紮:三峰山與蔡州的絕唱
到了金哀宗時代,局面已經爛透了。但他是個狠人,試圖力挽狂瀾。他組建了忠孝軍,這支軍隊很特別,成員全是來自北方的歸正人——就是從蒙古那邊逃回來的各族戰士。他們身世悲慘,作戰兇猛,因為知道一旦再被抓住,只有死路一條。
其中的名將完顏陳和尚,曾以四百忠孝軍,大破蒙古八千騎,取得了金蒙戰爭二十年來第一次大勝,名震天下。他讓所有人看到,金朝還有一口氣。
然而,這點星星之火,很快在三峰山被撲滅。1232年,蒙古名將拖雷率軍迂回千里,將金朝最後十五萬主力部隊逼至三峰山。時值大雪,金軍饑寒交迫,蒙古軍則靈活穿插,最終幾乎全殲金軍。名將盡歿,汴京成為一座孤城。
隨後,汴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圍城。蒙古人用了當時最先進的攻城技術,拋石機、坑道戰輪番上陣。更可怕的是,圍城結束後,一場大瘟疫席卷全城,死者近百萬人。曾經繁華的汴京,變成了人間地獄。
金哀宗再次逃亡,這次的目的地是小小的蔡州。這里成了金朝最後的鳥巢。
1234年正月,蒙古和南宋聯軍圍困蔡州。城內糧盡,出現了人相食的慘劇。金哀宗知道末日已到,他召來群臣,做了一件悲壯的事:禪位。他對大將完顏承麟說:「我身體肥胖,不能騎馬突圍。你身手矯健,又有才略,如果你能逃出去,讓國祚不絕,我就死而無憾了。」
這不是為了活命,而是為了死得有尊嚴。他不願像北宋的徽、欽二帝那樣,穿著青衣給敵人倒酒,受盡屈辱。
第二天,城破。金哀宗自縊殉國,完顏承麟也在亂軍中戰死,在位時間不足一個時辰。丞相完顏仲德率領五百多名將士,集體投汝水自盡。
一個曾經統治半個中國的王朝,以最慘烈的方式,落下了帷幕。
歷史的回響:我們從中讀到了什麽?
《隳三都》的魅力,不僅在於宏大的戰爭場面,更在於它描繪了圍城之中一個個具體的人。
- 我們看到汴京的百姓,在瘟疫和饑荒中掙紮,易子而食。
- 我們看到忠孝軍的士兵,因為無路可退而爆發出驚人的戰鬥力。
- 我們看到金哀宗,從一個試圖中興的君主,一步步被逼到角落,最終選擇有尊嚴地死去。
這本書給我們的啟示是深刻而覆雜的:
- 文明的悖論:文明化、富足化是否會消磨一個民族的血性與戰鬥力?金朝的漢化是進步還是衰退?
- 決策的重量:領導人的每一個決策,都關乎千萬人的生死。金宣宗的遷都,是一步錯,步步錯。
- 人性的光輝與黑暗:在極端的壓力下,人性會展現出最極端的模樣,既有忠烈死節,也有背叛求生。
歷史的輪回:金朝滅了北宋,最終又被蒙宋聯軍所滅,仿佛一個巨大的歷史循環。
所以,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戰爭的書,更是一本關於興衰、人性與抉擇的寓言。它講述了一個王朝如何從萬丈懸崖墜落,並在墜落的過程中,留下了最後一道悲壯的血色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