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語:是一個有幾百萬,甚至上千萬人使用過的語言,可是你知道嗎?它正在慢慢消失。這不是單純少了一種溝通工具而已,而是一個警訊,代表一個文化,可能會在我們眼前失傳。
那該怎麼辦?有沒有可能靠著一套字母,就能拯救一個語言呢?
台語的危機
如果不跟下一代講台語,台語大概30年後就會消失。30年,其實就是一個世代的時間。換句話說,在我們這一代人還活著的時候,臺語很可能就會從日常生活中淡出。想想看,一個承載了歷史、情感和文化記憶的語言,竟然會不見,這會是多大的損失?
語言流失,並不是突然的,而是「世代語言轉移」的現象。簡單講,就是當父母不再跟孩子講母語時,語言的傳承就會斷掉。即使爸媽常用臺語,孩子也會因為環境的影響,漸漸講得不流利。等這些孩子再長大,他們的下一代會講臺語的機率就更低了。也是現在台灣的普遍現象。
為什麼會這樣?
除了代際傳承的問題,還有長期的社會觀念在影響。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大家心裡被植入一個印象:講華語比較高級、正式;講臺語則常常是「俗氣」或「沒水準」的標籤。影視媒體中,講台語的人通常是低下階層,造成這樣的觀念。這種語言的階級感,其實在無形中影響了好多人。
但有趣的是,如果你去翻臺灣所有的法律條文,你會發現──沒有任何一條明文規定「華語是唯一官方語言」。2019年通過的《國家語言發展法》。那一年開始,臺語、客語、原住民族語、馬祖話,甚至臺灣手語,全都被正式列為「國家語言」。這不只是名稱上的改變,而是法律地位上的平等,也代表政府有責任去保護和發展這些語言。
解方在哪裡?
既然有可能消失,那我們要怎麼做?答案就是──學習一套完整的書寫和拼音系統。
想像一下,如果你會講台語,但不會寫,那當你想查一個詞,或想在網路上打字時,是不是就卡住了?很多人會用諧音取代,每個人用一個字,同一個字義,多個人有多個不同字形選擇,這正是台語的困境。而羅馬字,就是解方。
它的角色,就像注音符號之於國語。進入小學學習前十週,我們用注音符號拼讀課文,而羅馬字就是為了台語量身打造的拼音系統。有了它,你不只可以用鍵盤(輸入法)打出台語、查資料,教育上也有了標準化的工具。
- 讓台語可以「聽得懂、說得出」延伸到「查得到、寫得對」。
- 使課程備課、詞彙整理、評量標準化,減少各說各話。
- 羅馬字與鍵盤、辭典與語料庫銜接,能多一個方法來數位傳承。
其實它的邏輯很簡單,聲母、韻母、鼻化元音韻母、鼻音韻尾、入聲韻尾、聲調,這六個聲韻類別組成台語,就和我們熟悉的注音概念幾乎一模一樣。這些系統文字,學起來一點都不困難。 (留待下一篇 敘說
更大的願景
學這套羅馬字系統,讓我們真正有能力在母語裡「識字」。讓一個原本存在於口說的語言,變的可以被寫下來、記錄下來,對於傳承真的很有助益。只有完成這個轉變,語言裡的故事、知識和情感,才有機會一代一代更沒有阻礙的傳下去。
所以,當一個原本只存在於口語中的語言,變成普遍人人都能讀、能寫的文字時,你覺得會發生什麼事?
期望能一起造個那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