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忠謀自傳
前言
在讀了《晶片戰爭》之後,我開始對這些科技類的作品很有興趣。這些故事既有趣又有啟發性,讓我感覺到大學讀的書不僅是冷冰冰的數字與電路圖,而是一群人用熱情、膽識和努力不懈的意志編織出來的歷史。《張忠謀自傳》一直是書店的暢銷書,於是就排進了我的書單裡。對我來說,將《晶片戰爭》和《張忠謀自傳》兩本書擺在一起讀是很有趣的體驗,就像是用不同的視角看完同一場半導體大戰。《晶片戰爭》是第三人稱的國際棋局視角,冷靜剖析各國科技戰略,而《張忠謀自傳》則是一手的個人證言,把這場大戰背後的人生選擇與心路歷程呈現出來。
台灣沒有人不知道張忠謀和台積電,但真正了解張忠謀人生經歷的人卻不多。包括我自己也是讀了他的自傳才驚覺,他的成長過程中幾乎和台灣毫無交集,更別說與台灣的科技業有任何瓜葛。這位傳奇人物的故事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跌宕起伏。他經歷了多次大起大落,最終靠著在科技業積累的經驗與意志,才打造出台積電這家改變世界的公司。
人生經歷
張忠謀出生於浙江寧波,童年隨著戰亂與局勢輾轉遷徙,先後居住過南京、廣州、香港、重慶、上海等地。這樣的背景也許給了他一種早熟的韌性,從小就學會適應環境變遷。後來,他遠赴美國哈佛大學就讀,轉學至麻省理工學院。這些轉折看似偶然,卻一步步塑造了他的專業路徑。他畢業後進入希凡尼亞公司的半導體部,三年後跳槽到德州儀器(TI),這是他事業的關鍵轉折點。德儀不僅給他工作機會,還資助他到史丹佛大學攻讀博士。這段學術與實務交錯的歷練,讓他累積了獨特的視野。從此,他在德儀扎根長達數十年,直到52歲才離開。 台積電則是他在56歲時創立的。這家公司後來成為台灣經濟與科技的支柱,而他本人則在不同時期擔任董事長與總經理。74歲時,他第一次交棒,78歲又臨危受命回任,直到87歲才真正退休。這份執著與責任感,已經超越了一般職場生涯的定義。
努力、努力再努力
從人生看起來,他的人生似乎到美國之後就一帆風順,但其實也不盡然。
在《張忠謀自傳:上冊》中,就有一段張忠謀描述自己如何進修的段落,可以看出他比誰都要認真。
我開始自修半導體。我的課本是蕭克利(電晶體發明人之一,諾貝爾獎得主)的經典作:《半導體之電子與洞》。對一個初學者,這是一本相當艱深的課本。六年前剛到美國時初讀荷馬古詩的感覺又再次出現了。所幸我的物理根基不錯,而且六年的大學與碩士訓練至少教了我:學東西要徹底了解。所以,我一字、一句、一段慢慢地讀,讀了又想,想了又讀。盡一晚之力,有時只能讀兩頁;即使遇到較淺顯的地方,也不過讀十幾頁而已。但是兩個月後,竟已讀懂了全書最重要的部分。
張忠謀的學士和碩士念的都是機械工程,因此進入半導體業後,他拼命補足自己的知識。此外,他還會每天和同事坐在一起,在晚餐時間瘋狂請教半導體方面的問題。
這樣拼命努力的態度也展現在他的博士考試上。
入學是九月,博士考試是次年二月。這幾個月可說是我生平最用功的日子。我選了幾門功課,但大部分時間都在準備博士考試。我的學、碩士學位在機械系,到史丹佛才轉電機系,雖然六年的半導體工作,已給了我一些電機系的基本知識,但是現在要參加電機博士考試,我深怕我電機基本知識不夠。從九月到二月的五個月內,我每天從早上八時讀書到晚上十一時或十二時,很少休息,也從無週末。
早上八時讀書到晚上十一時總共是15個小時,這種生活節奏幾乎超過一般人能忍受的極限。而這份堅持,最終換來了厚實的能力基礎。這種長期高壓下的毅力,也成為他能在商場逆境中挺住的關鍵。
成功背後的挫折
然而,即便如此努力,他的人生也不是一條筆直的康莊大道。比如張忠謀就有在自傳中提到,他的博士資格考兩次落榜。如果他當年有順利錄取的話,或許就會進入完全不同的產業,做著完全不同的工作,也不會有今天的台積電了。
此外,他在德儀雖然一開始順風順水,但是最終也遇到許多困難,甚至還自請調職。看起來只是暫時的挫敗,沒想到後來兵敗如山倒,在德儀的風光生活已經不復存在。經歷許多的事件後,張忠謀毅然從德儀離職。
我們往往只看見成功者的巔峰,卻很少注意到他們背後的失敗。張忠謀的故事提醒我,很多時候「失敗」只是暫時的,甚至是為了引導你走向另一條更合適的道路。如果不是德儀的挫敗,他或許不會有後來創辦台積電的決心,也不會引領台灣科技業走向世界舞台。
政府與台積電
看完《張忠謀自傳》的上下冊後,我才意識到台積電不是民間企業,它從頭到尾都是政府規劃下的產物。有遠見的官員、適任的人才、恰當的投資者,一切要素聚在一起才產生了這個奇蹟,而背後有無數的功臣。產業發展從來不是單打獨鬥,而是一場系統性的協作。
公司也不是一夕之間誕生的,它是開了無數場的會議,經過了無止盡的討論,解決很多阻礙才做出來的。而張忠謀提出的「專業晶圓代工」也不是他某天在床上突然想到的點子,而是他在科技業打滾多年總結出來的經驗。
即使已經是這麼有經驗的人,創業路程也並非一帆風順。《張忠謀自傳:下冊》中提到,政府願意投資48.3%,但是俞國華開出的投資條件是必須有一家有IC技術的跨國公司願意投資,政府才能說服台灣民間有信心跟進投資。
張忠謀給一堆公司寫信和打電話,包括英特爾、德儀、摩托羅拉、松下、Sony等等,結果全部碰壁,最後飛利浦是唯一有興趣的投資人。
經營科技業不只是技術
當然,專業知識非常重要。張忠謀自己就花了非常多的時間鑽研半導體技術,還念到史丹佛大學的博士學位。他能在產業中站穩腳步,絕對不是憑藉空談或人脈,而是有紮實的技術背景作為根基。不過,讀這本自傳時我才發現,技術只是成功的其中一環,更大的挑戰往往來自「如何帶領組織」與「如何面對市場」。書裡有非常多篇幅不是在談晶片,而是描述他如何與不同的科技業大人物交流,如何遊走於政策與產業之間,如何爭取投資與資源。這些內容讓我很驚訝,也讓我感覺到:管理、經營人脈與資源,其實本身就是一門學問,甚至是成為領導人不可或缺的一環。
舉例來說,張忠謀在德州儀器被任命為「資深副總暨品質與生產力總監」時,他推動了一套「瀑布式」品質訓練。這套訓練模式的精隨是:高層經理人先去上專業課程,掌握理念與工具,再把這些內容帶回去教自己的下屬,接著下屬再繼續往下教,一層一層傳遞下去,直到最基層的員工。這樣的設計既能確保課程被徹底吸收,也能讓品質觀念真正滲透到整個公司文化,而不是停留在口號或文件上。結果是,每一個人都會更有意識地提升自己的工作品質,整個組織的效率與標準也自然往上提升。
我覺得這裡反映出張忠謀很深的管理智慧。他不只是要求大家「把事情做好」,而是透過制度設計,讓「如何做好」這件事被組織內部自動地傳播和複製。這種管理方式和他一開始鑽研半導體的精神其實是一樣的──不是靠表面功夫,而是要追求徹底理解,並且一步步實踐。看起來只是品質訓練的一個案例,但實際上,這正是他帶領公司文化的重要方式。
文理並不衝突
《張忠謀自傳》還帶給我另一層意外的啟發:文理科並不是截然分裂的世界。張忠謀的文筆與表達能力非常出色,他的自傳讀起來流暢生動,完全不輸專業作家。書中還提到他在蜜月旅行時讀《中國大歷史》,顯示他對閱讀與人文的興趣從未間斷。
我在清大讀書時,身邊的同學大多只把時間花在電子工程的教材與考試上,幾乎沒有人對文學或寫作有興趣。那時我常覺得理工科和人文之間有道無形的牆,看小說或寫散文都像是「不務正業」。然而,讀到《張忠謀自傳:上冊》附錄裡他年輕時的作品,我忽然覺得很親切。原來這個科技巨人也曾經懷抱作家夢,也曾經用文字描繪自己的思考與情感。 這個細節或許在整本書中不算重要,卻是最讓我感動的部分。它提醒我,專業與興趣並不矛盾,文理並不必然衝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