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讀多了,你是不是也發現——書雖然很多,但並不是每一本都能走進你的「書適圈」。
有時候,你翻開一本暢銷書,幾頁之後就想:「這些我早就知道了啊!」
有時候,你又覺得作者的方法似乎太過理想化,若真要操作起來,完全不符合現實。
這種落差感,常常讓人懷疑:我是不是選錯書了?還是閱讀對我來說已經沒有意義了?
其實,這正是摸索與建造「書適圈」難免的過程。
為什麼會有「都知道」的感覺?
因為你已經累積了一定的基礎。當你接觸到同類型的內容,就容易覺得「重複」或「無新意」。
尤其是在理財、效率、習慣養成這些領域,觀點本來就會反覆出現:
- 「先存錢,再投資」
- 「環境比意志力更重要」
- 「找到能量來源,才能長期堅持」
這些觀點出現在不同書裡,看似浪費時間,其實是一種「交叉驗證」。當不同作者、在不同語境裡都反覆強調同一件事,它就很可能是跨領域的核心原理,值得你放心吸收。
👉 實際操作:
- 快速瀏覽:遇到已知的觀點,不必細讀,只要確認作者有沒有新的詮釋或應用。
- 加固筆記:把相同的觀點放進「長期筆記卡片盒」,作為思維基礎。
這不是「無聊的重複」,而是「知識在加固」。
為什麼會覺得「不適合我」?
另一種常見的挫敗感是:作者的方法聽起來完全不適合自己。
有人靠自由接案賺到第一桶金,有人主業穩定後才發展副業。但你的人生階段、資源與責任不同,照單全收只會徒增壓力。
與其懷疑自己,不如換個方式檢視:
- 這個方法要成立,需要哪些條件?(金錢、人脈、時間、專業能力…)
- 我現在有沒有,或者能不能創造這些條件?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代表這不是「我不行」,而是「這不是我的路」。
這種排除法,比盲目追隨更能幫助聚焦,讓你一步步找到自己的「書適圈」。
那我們要怎麼讀?
進階的閱讀,不局限於「找答案」,而是「建構立場」。
三個策略,幫你更接近自己的「書適圈」:
- 把「知道了」當成驗證 重複出現的觀點,就是跨領域的「交叉印章」。放心收下,它們是基礎原理。
- 把「不適合」當成鏡子 不適合的方法,不是垃圾,而是照見你真正需要什麼的鏡子。
- 帶著「立場」讀 問自己:作者是怎麼看待自己,又怎麼講述自己的人生? 再問:我想用什麼方式來看待自己、講述自己?
覺察文字背後的立場,正是「策略敘事坊」的核心閱讀法。因為書裡的內容往往不只是技巧,而是一個人選擇如何看待自己、又如何講述自己。當我們開始練習透過閱讀去檢視,透過文字去建構屬於自己的敘事,閱讀才能從被動輸入,轉化為主動成長。
實際的出口
所以,下次當你再問:「那我還要不要繼續讀這些書?」
我的答案是:要,但心態不同。
閱讀不再只是「找新鮮答案」,而是「找立場」。
書可以是參考,但人生的主體永遠是你自己。
當你開始覺得「這些我都知道了」,那不是挫敗,而是徵兆——代表你已經準備好,從一個單純的閱讀者,升級成一個思考者。
👉 歡迎加入「策略敘事坊」,一起完成這個轉換:從書頁到生活,從知識到立場,讓閱讀成為建構人生策略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