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官尋求型人格 vs. 高需求寶寶,他們一樣嗎?
首先,我們先來把這兩者分開來談,再看看他們的共通點和差異。
🎢 感官尋求型人格 (Sensory Seeking)
簡單來說,這類孩子就像是個小小的「感官探險家」。
他們的大腦對周遭的感官刺激,像是聲音、光線、觸摸、動作等等,需要比一般人更多、更強烈的輸入,才能感到滿足和舒適。
- 喜歡跑、跳、爬、動來動去,完全停不下來。
- 總愛擠進狹小的空間,或是用力擁抱你。
- 愛吃重口味、刺激的食物。
- 玩遊戲時,喜歡發出很大的聲音或尖叫。
- 對新的事物充滿好奇,總想用嘴巴或手去探索。
想像一下,你的感官接收器像是手機的收訊天線,有些孩子的天線比較弱,需要跑到訊號強的地方(也就是感官刺激強的地方),才能順利收訊。
這就是感官尋求型孩子的天生特質喔!
👶 高需求寶寶 (High-Need Baby)
高需求寶寶,顧名思義就是他們對父母的關注和回應有著更高的需求。他們並不是故意的,而是他們的內在情緒和生理反應特別敏感。
他們可能會有的表現:
- 特別愛哭鬧,而且哭聲通常很宏亮、很急迫。
- 需要隨時被抱著、搖晃或安撫。
- 作息比較不規律,很難哄睡。
- 很難自我安撫,需要你不斷介入。
- 分離焦慮特別嚴重,只要你一離開視線就崩潰。
這類型孩子就像是個小小的「情緒放大鏡」,任何一點點的不舒服或需求,都會被放大好幾倍,讓你感覺他們的需求好像永遠填不滿。但他們不是在鬧脾氣,而是他們的生理和情緒真的需要你更多的協助。
🧐 兩者大不同,但又有些相似

為什麼有時會搞混?
因為高需求寶寶也可能會透過「尋求刺激」的方式來安撫自己!例如,他們為了安撫情緒,可能會不斷地搖頭、甩手、或發出聲音,這些行為看起來很像感官尋求。
但追根究底,他們的出發點不同:高需求寶寶是為了安撫情緒,而感官尋求型孩子是為了滿足感官需求。
簡單來說,高需求寶寶需要的是你的愛與關注,感官尋求型孩子需要的是足夠的感官輸入。當然,這兩者也可能同時出現在同一個孩子身上,這時爸媽的育兒挑戰就更大了!💪
📝 下一篇來聊聊…
這篇解釋了兩者的差異,那爸媽們最想知道的,絕對是「那我該怎麼辦?」對吧?
下次可以趁勝追擊,下一篇就來聚焦在具體的育兒策略!
《別再叫他「磨娘精」!高需求寶寶與感官尋求型孩子的安撫神招》
- 專屬安撫術: 針對高需求寶寶,分享一些「安撫神技」,像是輕輕搖晃、規律白噪音、包裹式安撫等。
- 感官遊戲大補帖: 針對感官尋求型孩子,爸媽可以提供一些簡單又好玩的感官遊戲,讓他們在家就能獲得足夠的刺激,像是沙坑遊戲、觸覺桶、親子瑜珈等。
- 育兒心法: 提醒爸媽們,最重要的是保持耐心,並觀察孩子的行為。透過日常的互動,更能理解他們是「需要安撫」還是「需要刺激」,進而給予正確的回應。
想了解更多育兒知識,或有其他問題,都歡迎在底下留言告訴我喔!我會繼續為你整理更多實用的內容!💖
👉別忘了追蹤我的育兒部落格,一起成為神隊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