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尋求型人格 vs. 高需求寶寶,他們一樣嗎?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 感官尋求型人格 vs. 高需求寶寶,他們一樣嗎?

首先,我們先來把這兩者分開來談,再看看他們的共通點和差異。

🎢 感官尋求型人格 (Sensory Seeking)

簡單來說,這類孩子就像是個小小的「感官探險家」。
他們的大腦對周遭的感官刺激,像是聲音、光線、觸摸、動作等等,需要比一般人更多更強烈的輸入,才能感到滿足和舒適。

他們可能會有的表現:

  • 喜歡跑、跳、爬、動來動去,完全停不下來。
  • 總愛擠進狹小的空間,或是用力擁抱你。
  • 愛吃重口味、刺激的食物。
  • 玩遊戲時,喜歡發出很大的聲音或尖叫。
  • 對新的事物充滿好奇,總想用嘴巴或手去探索。

想像一下,你的感官接收器像是手機的收訊天線,有些孩子的天線比較弱,需要跑到訊號強的地方(也就是感官刺激強的地方),才能順利收訊。
這就是感官尋求型孩子的天生特質喔!

👶 高需求寶寶 (High-Need Baby)

高需求寶寶,顧名思義就是他們對父母的關注和回應有著更高的需求。他們並不是故意的,而是他們的內在情緒和生理反應特別敏感。

他們可能會有的表現:

  • 特別愛哭鬧,而且哭聲通常很宏亮、很急迫。
  • 需要隨時被抱著、搖晃或安撫。
  • 作息比較不規律,很難哄睡。
  • 很難自我安撫,需要你不斷介入。
  • 分離焦慮特別嚴重,只要你一離開視線就崩潰。

這類型孩子就像是個小小的「情緒放大鏡」,任何一點點的不舒服或需求,都會被放大好幾倍,讓你感覺他們的需求好像永遠填不滿。但他們不是在鬧脾氣,而是他們的生理和情緒真的需要你更多的協助。


🧐 兩者大不同,但又有些相似

raw-image

為什麼有時會搞混?

因為高需求寶寶也可能會透過「尋求刺激」的方式來安撫自己!例如,他們為了安撫情緒,可能會不斷地搖頭、甩手、或發出聲音,這些行為看起來很像感官尋求。
但追根究底,他們的出發點不同:高需求寶寶是為了安撫情緒,而感官尋求型孩子是為了滿足感官需求

簡單來說,高需求寶寶需要的是你的愛與關注,感官尋求型孩子需要的是足夠的感官輸入。當然,這兩者也可能同時出現在同一個孩子身上,這時爸媽的育兒挑戰就更大了!💪


📝 下一篇來聊聊…

這篇解釋了兩者的差異,那爸媽們最想知道的,絕對是「那我該怎麼辦?」對吧?
下次可以趁勝追擊,下一篇就來聚焦在具體的育兒策略

《別再叫他「磨娘精」!高需求寶寶與感官尋求型孩子的安撫神招》

  • 專屬安撫術: 針對高需求寶寶,分享一些「安撫神技」,像是輕輕搖晃規律白噪音包裹式安撫等。
  • 感官遊戲大補帖: 針對感官尋求型孩子,爸媽可以提供一些簡單又好玩的感官遊戲,讓他們在家就能獲得足夠的刺激,像是沙坑遊戲觸覺桶親子瑜珈等。
  • 育兒心法: 提醒爸媽們,最重要的是保持耐心,並觀察孩子的行為。透過日常的互動,更能理解他們是「需要安撫」還是「需要刺激」,進而給予正確的回應。

想了解更多育兒知識,或有其他問題,都歡迎在底下留言告訴我喔!我會繼續為你整理更多實用的內容!💖

👉別忘了追蹤我的育兒部落格,一起成為神隊友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ummerM的沙龍
6會員
125內容數
用無數夜晚,拼湊瑣碎時間 累積很多AI育兒文章,並整理成筆記 看不懂艱深用詞,一次次與AI對話、詢問 才做成比較完整的系列跟大家分享 歡迎一起討論這些文章主題 目前使用多款AI交叉討論、協作
SummerM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04
您是否曾遇過這樣的情境:寶寶一碰到草地就嚎啕大哭、對衣服的標籤極度厭惡,或是像一顆停不下來的勁量電池,總是在家中橫衝直撞?這些看似「怪癖」或「不乖」的行為背後,可能都指向一個關鍵的發展概念——感覺統合 (Sensory Integration)。 什麼是感覺統合?不只是五感這麼簡單 感覺統合是由
2025/10/04
您是否曾遇過這樣的情境:寶寶一碰到草地就嚎啕大哭、對衣服的標籤極度厭惡,或是像一顆停不下來的勁量電池,總是在家中橫衝直撞?這些看似「怪癖」或「不乖」的行為背後,可能都指向一個關鍵的發展概念——感覺統合 (Sensory Integration)。 什麼是感覺統合?不只是五感這麼簡單 感覺統合是由
2025/10/03
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爬行」常被視為一個理所當然的過渡階段,甚至有些家長認為「寶寶跳過爬行直接學會走路,代表更聰明」。然而,從兒童發展與感覺統合的專業角度來看,充分的爬行經驗,是寶寶送給自己最珍貴的禮物,也是一堂CP值極高的「全方位感統訓練課」。 許多兒童發展專家都強調,爬行不僅是移動的技能,它在
2025/10/03
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爬行」常被視為一個理所當然的過渡階段,甚至有些家長認為「寶寶跳過爬行直接學會走路,代表更聰明」。然而,從兒童發展與感覺統合的專業角度來看,充分的爬行經驗,是寶寶送給自己最珍貴的禮物,也是一堂CP值極高的「全方位感統訓練課」。 許多兒童發展專家都強調,爬行不僅是移動的技能,它在
2025/10/02
爬行是寶寶的「全身訓練」!如何讓他們踏出人生第一步? 看到別人家寶寶開始爬行,你是不是也心癢癢?👀 寶寶的移動方式,不僅是身體的變化,更是大腦發展的重要里程碑!這篇文章,我們將一起來了解爬行有多重要,以及如何幫助寶寶自信地邁出第一步! 爬行的好處,超乎你的想像! 全身肌肉協調: 爬行需要四肢
2025/10/02
爬行是寶寶的「全身訓練」!如何讓他們踏出人生第一步? 看到別人家寶寶開始爬行,你是不是也心癢癢?👀 寶寶的移動方式,不僅是身體的變化,更是大腦發展的重要里程碑!這篇文章,我們將一起來了解爬行有多重要,以及如何幫助寶寶自信地邁出第一步! 爬行的好處,超乎你的想像! 全身肌肉協調: 爬行需要四肢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總是能感受最細微的變化,不論是環境中的光線或別人的心情,彷彿隨時隨地都可以感同身受,但是孩子可能一開始會不知所措,那該怎麼適應這樣的天賦,活出最適合自己的道路呢?
Thumbnail
總是能感受最細微的變化,不論是環境中的光線或別人的心情,彷彿隨時隨地都可以感同身受,但是孩子可能一開始會不知所措,那該怎麼適應這樣的天賦,活出最適合自己的道路呢?
Thumbnail
電影或影集中常以「天才但很怪咖」的方式來呈現自閉症的樣貌,但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有更多平凡而不容易得到更多關注的孩子,一起來看看到底什麼是自閉症/亞斯吧。
Thumbnail
電影或影集中常以「天才但很怪咖」的方式來呈現自閉症的樣貌,但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有更多平凡而不容易得到更多關注的孩子,一起來看看到底什麼是自閉症/亞斯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兒童繪畫心理學中兩本書的內容和特點,以及適合的讀者群。兩本書分別介紹了兒童繪畫的評量方法和心理學視角,並提供了不同的觀點和應用。適合專業心理學家、兒童心理評估人員,以及對兒童心理學有興趣的家長和教師。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兒童繪畫心理學中兩本書的內容和特點,以及適合的讀者群。兩本書分別介紹了兒童繪畫的評量方法和心理學視角,並提供了不同的觀點和應用。適合專業心理學家、兒童心理評估人員,以及對兒童心理學有興趣的家長和教師。
Thumbnail
這本文章介紹了兩本書《兒童在畫人測驗的投射評量》和《從畫畫覺察孩子情緒》。文章探討了這兩本書的不同風格和能量,並對它們進行了比較分析,針對書籍的語言風格和讀者群給出了建議。最後總結了這兩本書的獨特價值和適用範圍。
Thumbnail
這本文章介紹了兩本書《兒童在畫人測驗的投射評量》和《從畫畫覺察孩子情緒》。文章探討了這兩本書的不同風格和能量,並對它們進行了比較分析,針對書籍的語言風格和讀者群給出了建議。最後總結了這兩本書的獨特價值和適用範圍。
Thumbnail
在華人社會長大的我們,最討厭的大概就是「別人家的小孩」吧?從小就被比較到大,總會有一個別人家的小孩做得永遠比自己好。但是比較心理,並不只有華人社會擁有,這其實是全人類的共同課題。我們的大腦本來就在乎公平,喜歡比較,這帶來的感覺就像性愛、金錢與迷幻藥……
Thumbnail
在華人社會長大的我們,最討厭的大概就是「別人家的小孩」吧?從小就被比較到大,總會有一個別人家的小孩做得永遠比自己好。但是比較心理,並不只有華人社會擁有,這其實是全人類的共同課題。我們的大腦本來就在乎公平,喜歡比較,這帶來的感覺就像性愛、金錢與迷幻藥……
Thumbnail
  『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總有個放蕩不羈的小子不斷地提醒著我們要傾聽他的聲音才不會迷失了方向』。  
Thumbnail
  『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總有個放蕩不羈的小子不斷地提醒著我們要傾聽他的聲音才不會迷失了方向』。  
Thumbnail
當下一次看到玩具時,就會從大腦皮質裡提取上次對於”玩”這個主題的概念的相關感受、情緒、記憶…,重新再次經驗、感受、記憶…,進而形成一個循環的記憶迴圈以及正向經驗
Thumbnail
當下一次看到玩具時,就會從大腦皮質裡提取上次對於”玩”這個主題的概念的相關感受、情緒、記憶…,重新再次經驗、感受、記憶…,進而形成一個循環的記憶迴圈以及正向經驗
Thumbnail
撒嬌以外,孩子其實還有各種動作都在尋求關注,如果可以看得出來,也許就不會以為只是在胡鬧
Thumbnail
撒嬌以外,孩子其實還有各種動作都在尋求關注,如果可以看得出來,也許就不會以為只是在胡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