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曾遇過這樣的情境:寶寶一碰到草地就嚎啕大哭、對衣服的標籤極度厭惡,或是像一顆停不下來的勁量電池,總是在家中橫衝直撞?這些看似「怪癖」或「不乖」的行為背後,可能都指向一個關鍵的發展概念——感覺統合 (Sensory Integration)。
什麼是感覺統合?不只是五感這麼簡單
感覺統合是由美國職能治療師 A. Jean Ayres 博士所提出的理論,它指的是大腦將來自身體和環境的各種感覺訊息(如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進行接收、過濾、組織和整合,最終讓我們能做出有意義、有目的的行為反應。
除了我們熟知的五感,Ayres 博士特別強調了兩個重要的「內在感覺」:- 前庭覺:位於內耳,幫助我們感知平衡、速度和方向感,是維持姿勢和專注力的基礎。
- 本體覺:來自肌肉和關節,讓我們明確知道自己身體的位置和動作,是發展協調性與身體概念的關鍵。
一個擁有良好感統能力的寶寶,才能順利地探索世界、調節情緒、並發展出更進階的動作與認知技能。
我的孩子有感統問題嗎?三大類型常見表現
當大腦處理感覺訊息的過程出現困難時,就可能產生所謂的「感統失調」。這並非疾病,而是一種神經功能的運作差異,通常可以透過以下三種類型來觀察:
類型一:感覺防禦(過度敏感)
大腦對感覺刺激的反應過於激烈,彷彿將無害的訊息也當成了威脅。
- 觸覺防禦:不喜歡被擁抱或觸摸、極度排斥洗頭、剪指甲、刷牙;對特定材質的衣物(如標籤、毛料)感到不適;討厭黏膩或骯髒的感覺,抗拒玩沙、黏土或手指畫。
- 前庭覺防禦:害怕盪鞦韆、溜滑梯等搖晃或高速的活動,稍微移動就可能感到暈眩或不安。
- 聽覺/視覺防禦:容易被突如其來的聲音(如吸塵器、果汁機)嚇到;在人多或明亮的場所感到焦慮。
類型二:感覺遲鈍(反應不足)
大腦對感覺刺激的敏感度偏低,需要比一般人更強、更大量的感覺輸入才能產生反應。
- 反應慢:對於疼痛或溫度的感受較不敏銳,可能受傷了也不自知。
- 動作笨拙:因本體覺接收不良,動作協調性差,常撞到東西或打翻物品。
- 自我察覺能力低:常常沒注意到自己儀容不潔,例如嘴角有食物殘渣、流著鼻涕。
類型三:感覺尋求
這是感覺遲鈍的另一種積極表現。由於大腦長期處於「感覺飢餓」的狀態,孩子會主動尋求強烈的感覺刺激來滿足大腦的需求。
- 活動量極大:不停地跑、跳、爬高、旋轉,且似乎不知疲倦。
- 喜愛衝撞:喜歡故意衝撞人或傢俱,享受身體被擠壓的感覺。
- 口腔需求高:過了口腔期後,仍喜歡咬筆、咬衣領,甚至將非食物的物品放入口中。
爸媽可以怎麼做?尋求專業協助是關鍵
觀察到孩子的行為符合上述某些特徵時,請先不要焦慮或急著為孩子貼上標籤。每個孩子的發展步調都獨一無二。家長可以透過豐富多元的居家遊戲(如觸覺黏土、前庭覺盪鞦韆、本體覺的搬運遊戲)來提供適當的感覺刺激。
【專業註解】 然而,若您發現孩子的感統問題已明顯影響到他的日常作息、情緒穩定、學習狀況或人際互動,強烈建議尋求專業協助。您可以先諮詢小兒科或兒童復健科醫師,經評估後,醫師可能會將您轉介給職能治療師。職能治療師會透過標準化的評估工具和臨床觀察,判斷孩子是否需要接受感覺統合治療,並提供個人化的活動建議與家庭指導。
理解孩子的感覺世界,是開啟親子溝通的第一步。透過正確的認知和適當的支持,我們能幫助他們更安穩、更自信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