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繁忙,停筆兩個多月,想來想去,乾脆躺平算了,只不過平時習慣筆耕,一旦怠惰下去,感覺身體的氣場有些不太對勁,突然靈悟到唯一的法門,乃是靜極思動,方能平衡體內氣血的運作,正所謂的流水不腐。
剛好前天碰到一位年輕人來訪,一開口就揶揄說:「 辜老,你的生活真是令人羨慕!十幾年來沒有出書,竟然還活得悠哉悠哉。」我笑道:「 如果我說手頭上有二十多張台積電股票,你相信嗎?」
他有點納悶:「 怎麼可能?讀書人怎麼會去買炒股票呢?你一定是瞎掰的。」
「 好吧,你講的話我都同意。但經濟學家凱因斯曾在股市翻船,後來仰賴他的書稿,跟出版社預支稿費,才得以脫困。早年俄國小說家托爾斯泰,一度在賭場輸到脫褲子,後來下筆撰寫《戰爭與和平》,才得以還清債務。」
這位年輕朋友聽得有點發呆,心想他可能最近缺錢,要來請教我如何賺錢,但我實在沒辦法教他。只好轉移話題,聊聊古代哲學家如何在艱苦的環境當中,打出一片新天地。
早年進了台灣大學就讀,主修英美文學,但偶爾也會聽到一些哲學系的笑話,比如說該系的同學一到半夜,竟然跳進醉月湖洗澡,沒錢吃飯之際,難免會在校園裡面摘下樹葉,充飢果腹。有趣的是,他們總是省吃儉用,穿的內褲還是那種美軍贊助的中美麵粉袋。一聽之下,還信以為真,不過後來發現這都是八卦傳聞。
其實,哲學顧名思義就是愛智慧。古往今來有很多哲學家,他們創出很多充滿智慧的理論和觀點。大咖哲學家的標配總是有反骨精神。他們對神學嗤之以鼻,甚至還到處宣揚無神論。最後的下場,當然會遭到體制和社群的排除,只不過幸好手下有一隻健筆,結果名利雙收。即使是小利,但是至少能足以糊口。
比如說,英國哲學家大衛休謨就是無神的倡導者,但如此言行難免遭到教會和體制的打壓。他一度申請愛丁堡大學的教師卻無法如願以償。幸好在蘇格蘭隸書協會圖書館擔任管理員,讓他有機會使用館藏,寫出三冊的《英國史》,出版之後大爲暢銷,使得他得以消除焦慮不安,因為過去推出的哲學隨筆如《人性論》,其實銷路不好。
至於對岸法國的百科全書派哲學家狄德羅,到了晚年竟然碰到一樁好生意。
話說狄德羅一直在為當時已經十一歲的女兒安熱莉克準備嫁妝,出嫁的年齡轉眼就到。面對這一大筆資金的支出,頗為苦惱,狄德羅最終想到了出售他唯一有價值的財產:私人圖書館中有三千冊藏書,其中的大多數都是由《百科全書》的幾位出版商出資購買,後來作為狄德羅的部分薪水交付給了他。
當時俄國凱瑟琳的文化特使凱諾維奇,寫信給女皇告知這件大事。凱瑟琳得知之後,便一口答應。女皇以幽默的口吻,回信給這位哲學家說:「半個世紀之後,你剛好102歲。這時候再把藏書交給我。」估算起來,狄德羅獲得一筆鉅款,折合70萬美元(台幣2100萬)。後來好幾年他更擔任這位俄國女皇的藝術仲介。
1770年12月梯也爾男爵路易-安托萬·克羅扎蒙主恩召後,他協商購買了這位男爵生前所有的五百件頂級繪畫作品。克羅扎的蒐藏被公認為法國當時第二重要的收藏,其中不但包括拉斐爾非凡的木板油畫傑作《聖喬治屠龍》(繪制於1504年左右),更有大量林布蘭和范·戴克的作品,以及魯本斯、丟勒、提香、普桑、和夏爾丹的一些精選作品。當這一系列種類繁多的繪畫,終於在1772年到達了聖彼得堡時,它們成為冬宮博物館藏品的核心部分。
數量和價值如此巨大的法國藝術收藏,凱瑟琳大帝用了46萬里弗爾購買了這些作品,這件事震動了凡爾賽宮和整個巴黎。因為法國江河日下的財政,法國王室無法與俄國競爭購買這些作品。
近日購得日本哲學家鷲田清一新作《等待的哲學》。這位哲學教授本來研究現象學,後來改行書寫流行時尚,結果一炮而紅而紅,不但在NHK 空中大學開課講述名牌的故事,後來更高升大阪大學校長。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
跟這位年輕朋友講了這幾則故事之後接著推薦他一本書。那就是Daigo的著作《花掉的錢都會自己流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