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國最新的氣候變遷政策新聞是訂下碳排放絕對標準,目標在 2035 年前與排放峰值相比降低 7 - 10%。這事肯定正反意見都有,覺得有設定目標努力很好,但也有認為強度不足的。
新聞來源網址請參考。
中國邁向碳總量管制
作為全球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首度設定絕對減排目標。在紐約聯合國氣候峰會的一段視頻演說中,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中國將在 2035 年前,把碳排放量較峰值水準削減 7% 至 10%。這一舉措標誌著中國氣候政策的重大轉向。過去,北京主要著重於降低碳強度與設定達峰時間表。儘管這項承諾顯示出一定進展,許多專家仍認為,其力度不足以符合《巴黎協定》所要求的全球減排目標。
中國氣候政策新時代
習近平此次承諾是中國首個「絕對減排目標」,涵蓋所有溫室氣體與經濟部門,突破了過去僅聚焦於碳強度的承諾。
除 7–10% 的減排目標外,北京還承諾:
- 到 2035 年,非化石能源佔比提升至 30% 以上;
- 風能與太陽能裝置容量擴增至 3,600 GW,為 2020 年水準的六倍以上;
- 強化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以支持減排。
據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報導,習近平將此變化視為時代趨勢,並表示:「綠色低碳能源與發展轉型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潮流。」
然而,環保人士迅速指出其不足。Greenpeace East Asia 全球政策顧問姚轍指出,若要符合《巴黎協定》1.5°C 限值,中國須在 2035 年前至少減排 30%,部分研究甚至建議應超過 50%。
在謹慎與彈性之間
中國選擇保守目標被視為戰略考量。專家認為,7–10% 的減幅反映北京希望在經濟增長與能源安全間保持彈性。
習近平同時暗示這一承諾可能被超越,稱其為「底線,而非上限」。這意味著未來隨著國內外形勢變化,或將出現更強力度的減排行動。
觸頂跡象:中國排放量出現早期下滑
最新數據顯示,中國排放量可能已經觸頂。2024 年 3 月至 2025 年 3 月間,受創紀錄的再生能源裝置容量與減少燃煤使用影響,電力部門的排放量下降約 2%。
2025 年上半年,整體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約 1%。其中,太陽能新增裝置再創新高,風電容量大幅增長,同期燃煤發電消耗下降 3%。
然而矛盾依舊存在。煤製化工與合成燃料的排放仍在上升,削弱了部分進展。同時,2024 年獲批的新燃煤電廠數量創下十年新高,顯示地方政府仍依賴煤炭應付短期需求。
2024 年,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約為 158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接近歷史高點。分析人士預期排放量將先進入平台期,隨後逐步下降,但前提是下一個五年規劃需將快速脫碳列為優先。
再生能源推進創紀錄
儘管中國設定的減排目標相對保守,但其再生能源的增長幅度仍令人矚目。根據 Ember 發布的《China Energy Transition Review 2025》,中國在 2024 年對再生能源的投資高達 6,250 億美元,超越歐洲與北美的總和。
主要里程碑包括:
- 風能與太陽能裝置容量在 2024 年突破 1,200 GW,提前六年達成既定目標;
- 2025 年上半年,全國能源專案投資(如海上風電與電網升級)同比成長 22%;
- 新型能源儲存技術的部署增加 69%;
- 全國電力市場預計於 2025 年底啟動,允許跨區域交易並擴大再生能源參與。
中國目前的再生能源開發管線規模超過 1 TW,為歐盟總容量的兩倍以上,其增長速度與規模在全球無可匹敵。過去 15 年,中國將其工業優勢轉化為推動全球脫碳的主要力量,沒有其他國家能在此規模下生產能源技術,並重塑全球市場。
進入今年後,根據中國國家能源局(NEA)數據,截至 2025 年 2 月,全國累計裝置發電容量達 3,402 GW,同比增長 14.5%。
全球氣候舞台:習近平承諾成焦點
在全球氣候政治進入關鍵時刻之際,習近平的宣布備受矚目。多家主要媒體指出,各國必須在巴西舉行的 COP30 前更新 2035 年氣候計畫,而作為全球最大排放國,中國的目標將深刻影響全球升溫能否受控。
儘管北京選擇了相對保守的減排幅度,歐盟則走上激進路線,計劃到 2035 年減排 66% 至 72%,遠超中國承諾。歐盟將於今年完成該方案,作為 2050 年淨零目標的一部分。
印度迄今尚未提出「絕對減排目標」,僅專注於降低碳強度與提高非化石能源佔比。與此同時,美國在總統川普領導下退居次位,川普甚至稱氣候行動是「史上最大騙局」。這一領導缺口,似乎正是習近平想要填補的。他批評反對氣候行動的國家,並呼籲加強國際合作。
巴西總統盧拉則讚揚中國的計畫,表示北京在能源轉型方面「比批評者想像得要更進一步」。
中國的氣候路徑:雄心或猶疑?
批評者認為,中國的承諾仍不足以應對挑戰。然而,即便是 7–10% 的削減,也意味著到 2035 年可避免數億噸排放。
這項承諾凸顯結構性轉變——中國正從「相對碳強度目標」走向「絕對排放上限」。根據《巴黎協定》,已達峰的國家必須邁向這一步。這一轉變使得僅依靠效率提升而排放仍持續增加的空間大幅收窄。
中國在 2035 年前減排 7–10% 的目標,雖然歷史性,但仍顯不足。它標誌著全球最大排放源邁出第一步,但與科學界要求的 1.5°C 控溫目標仍存在差距。
然而,中國的再生能源增長在全球獨一無二,正在重塑供應鏈並壓低成本。隨著創紀錄的投資與快速電氣化,北京同時扮演謹慎的氣候行動者與綠色轉型的領導者。
至於中國能否在未來幾年進一步加大力度,將成為全球氣候前景的關鍵。
相關文章
歡迎留言分享,也期待你追蹤並加入沙龍,一起關心氣候變遷與碳移除。
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章連結整理如下:
中國2027年碳排放上限政策及全國碳市場擴大:減碳新策略及挑戰
演化賽局與機器學習:剖析中國碳市場的發展與影響
中國重啟減碳市場,價格震盪與未來發展受關注
中國碳市場介紹
COP29閉幕,承諾支持發展中國家之資金成長三倍
永續農業與氣候資金:巴西COP30峰會的關鍵挑戰
SBTi針對COP29的重點回顧
川普回歸對COP29氣候會議的影響與挑戰
美國EPA 取消 200 億補助,再生能源發展受挫
國家排放配額的公平性:探討氣候行動中的公平與不平等
VCMI自願性碳權策略工具指南:協助發展中國家參與自願性碳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