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之前有些人在交流碳權議題時問過中國市場與近況。
中國的碳市場過去主要是以 2021 年啟動的電力業合規排放交易系統為主,自願性碳市場是在去年 2024 年才正式上線。
以下介紹內容資訊來源為中國生態環境部所公開的英文版報告,代表中國政府希望國際上看見的內容。
某部分來說,中國與台灣在氣候行動上都是走雙軌制。中國將碳排最大宗的電力業納入 ETS 系統中;而台灣只有台電,沒有辦法使用交易系統,因此將盤點出來的碳排大戶納入碳費體制內。同時中台都是另外一手建立政府做莊的自願性碳市場,期望推出更多誘因讓利害關係人進入市場。具體成效如何還有待時間證明。
背景脈絡
報告由中國生態環境部編寫,相關背景資訊如下:
-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並將氣候行動定位為加強生態保護和追求高品質發展的關鍵。中國積極實施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並採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排放達峰,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以下簡稱“雙碳”目標)。
- 碳市場是中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它通過市場機制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綠色低碳轉型。
- 中國的國家碳市場包括合規排放交易系統和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合規市場嚴格控制重點排放單位的碳排放,而自願市場則鼓勵全社會參與。這兩個市場獨立運作,但通過中國碳排放配額(CEA)的抵換機制相互關聯,共同構成國家碳市場系統。
- 國家碳排放交易系統(National ETS)於2021年7月開始交易,最初涵蓋電力行業,目前包括2,257家重點排放實體,覆蓋約51億噸的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使其成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市場。
- 國家自願溫室氣體減排交易市場(National Voluntary Market)於2024年1月正式啟動,是繼國家ETS之後又一個實現“雙碳”目標的政策工具。
- 《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於2024年1月發布,並於5月1日起生效,這是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第一部專門立法。它與部門規章、規範性文件和技術標準一起,構成了國家ETS的基本政策和監管框架。
- 中國的國家碳市場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 其發展和運作對全球碳價格和碳交易機制的有效性產生重大影響。
中國碳排放交易系統
- 啟動與規模:國家碳排放交易系統於2021年7月開始交易。最初,該系統僅涵蓋電力行業,但目前已擴展到包括2,257家重點排放實體,這些實體的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51億噸,佔中國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0%以上,使其成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市場。
- 法律基礎:《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於2024年1月發布,並於5月1日起生效。這是中國在氣候變遷領域的第一部專門立法,它明確了碳排放交易市場活動的主要方面以及相關實體的法律責任。該條例與相關的部委措施、規範性文件和技術標準一起,構成了國家碳排放交易系統的基礎政策和監管框架。
- 主要組成部分:國家碳排放交易系統的架構包括以下幾個主要環節:
- 排放數據的核算、報告和核查:重點排放實體需要測量並報告其前一年的排放數據,這些數據會由主管政府部門進行核查。
- 碳排放配額(CEA)的分配和上繳:主管政府部門會制定碳排放配額分配計劃,並向重點排放實體發放年度配額。重點排放實體需要在截止日期前上繳與其排放量相當的配額以履行合規義務。
- 市場交易:國家碳排放交易系統允許重點排放實體透過碳排放配額交易來靈活地實現減排目標。
- 監管:主管政府部門負責監督市場的運作,以確保其有效運轉。
- 配額分配:國家碳排放交易系統目前採用基於強度的基準法來分配碳排放配額。這種方法與中國實現“雙碳”目標的步調和努力保持一致。配額的供應和需求在第二個合規週期內基本平衡。
- 合規週期:
- 第二個合規週期(2021-2022年)的合規率分別為99.61%和99.88%,相較於第一個合規週期有所提高,位居國際碳市場前列。
- 在第二個合規週期內,碳排放配額的交易量為2.63億噸,交易額為172.6億元人民幣。
- 市場交易價格呈現穩定上升趨勢,2024年4月24日,市場收盤價首次突破每噸100元人民幣。
- 市場活躍度:相較於第一個合規週期,參與交易的重點排放實體數量增加了31.79%。交易量和交易價格均呈現上升趨勢,顯示市場活力不斷增強。
- 數據品質管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並持續加強數據品質管理,建立了有效的排放核算、報告和核查系統。並採用資訊技術工具,如大數據等,來實施智慧型早期預警系統,以確保數據品質。
- 國際影響力:中國的國家碳排放交易系統對全球碳價格和碳交易機制的有效性產生了重大影響。其基於強度的目標展現了碳市場機制的靈活性和適用性,為全球碳市場機制貢獻了創新的「中國模式」。
中國自願性碳市場
- 啟動與目標:國家自願減排市場於 2024 年 1 月 22 日正式啟動。該市場的建立是繼全國碳排放交易系統(National ETS)之後,另一個實現中國「雙碳」目標的政策工具。自願市場強調市場的自願性及市場機制的作用,鼓勵社會各界廣泛參與溫室氣體減排行動。
- 法律基礎:生態環境部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於 2023 年聯合發布了《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此辦法確立了國家自願減排市場的總體方針、工作流程以及市場參與者的權利和責任。
- 主要參與者:自願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包括項目業主、第三方審定與核查機構,以及交易機構等。項目業主和第三方機構需要對自願減排專案的真實性和減排量做出雙重承諾。
- 專案方法學:
- 生態環境部公開徵集自願溫室氣體減排專案方法學,並在 2023 年發布了首批四項方法學。這些方法學包括造林碳匯、併網太陽能熱發電、併網海上風力發電和紅樹林造林等,旨在支持林業碳匯和再生能源專案的發展。
- 自願減排專案及其減排量必須符合真實性、外加性、唯一性和保守性等一般標準。
- 為確保減排效果的真實性與持久性,生態環境部還加強了對專案驗證和減排核查的關鍵技術要求,並正在探索線上管理測量數據的可行性。
- 市場運作機制:
- 國家自願溫室氣體減排註冊系統為自願減排專案和減排量提供註冊和註銷服務。
- 國家自願溫室氣體減排交易系統為市場主體提供經認證的自願減排量的集中統一交易和結算服務。
- 這兩個系統均與國際標準對齊,為認證的自願減排量提供獨特的序列號。
- 與強制性市場的關聯:儘管自願市場和強制性的全國碳排放交易系統獨立運作,但兩者通過中國碳排放配額 (CEA) 的抵換機制相互關聯。自願減排量可以用於抵銷強制性市場的配額上繳義務。
- 市場監管:為確保市場的誠信、公平和透明,國家加強了資訊公開和公眾監督。
- 未來發展:中國將積極發展高品質的自願減排市場,構建一個科學、公平、公開、透明且廣泛參與的系統,並使其符合國際標準。將優先支持生態系統碳封存、再生能源、甲烷排放控制、節能和效率提升等領域的專案發展。同時,也將推廣低碳、零碳和負碳技術的應用。
國際合作
- 參與國際談判:中國積極參與《巴黎協定》第六條下的全球碳市場機制國際談判,並堅持《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的公平原則、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和各自能力原則。中國尊重各國的主權和不同的國情,致力於推動建立一個科學、公正和合理的全球碳市場機制。
- 雙邊和多邊合作:中國與歐盟、德國、挪威、金磚國家和「一帶一路」倡議夥伴國家等進行了多方面的交流、對話與合作,以建構碳市場體系。中國與歐盟舉行了多次關於碳排放交易政策的部長級對話,並在上海舉辦了 2023 年中國碳市場會議,分享經驗並促進相互學習。
- 能力建設活動:中國組織了各種碳市場能力建設活動,以加強碳市場實施的基礎。這些活動旨在提高參與者對碳市場機制和實施方法的理解。
- 與國際組織合作:中國與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合作,研究碳市場的關鍵議題,如監測、報告、核實和碳排放配額(CEA)分配,以不斷改良系統設計。
- 自願減排市場的國際合作:中國加強了在自願減排交易市場方面的國際交流,探索國家自願市場參與國際航空碳抵消和減排計劃(CORSIA)的可行途徑。
- 國際關注與影響:中國的國家碳市場因其覆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巨大,對全球碳價格和碳交易機制的有效性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中國的國家排放交易系統(National ETS)以其基於強度的目標,展現了碳市場機制的靈活性和適用性,並為全球碳市場機制貢獻了創新的「中國模式」。
中國碳市場的未來
- 持續完善政策支持系統:中國將繼續完善國家碳排放交易系統(National ETS)的相關政策配套系統。這包括考量行業碳排放、數據品質、減污降碳協同效應以及行業高品質發展等因素,逐步擴大國家碳排放交易系統的行業覆蓋範圍。
- 逐步實施配額有償分配:中國將逐步實施免費和有償碳排放配額(CEA)相結合的分配方法,並逐步提高有償分配的比例,使碳價格更能準確反映企業的減排成本。
- 豐富交易產品和參與者:為了進一步提升市場活力,中國將不斷豐富交易產品種類、交易主體和交易方式,並完善價格發現功能。
- 積極發展自願減排市場:中國將積極發展高品質的國家自願減排交易市場(National Voluntary Market),構建一個科學、公平、開放、透明、廣泛參與且符合國際標準的系統。將優先支持生態系統碳封存、再生能源、甲烷排放控制、節能和效率提升等領域的專案發展,並推廣低碳、零碳和負碳技術的應用。
- 加強數據質量管理:中國將探索應用資訊科技工具,加強數據質量管理,並推廣經認證的自願減排量的廣泛應用。
- 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國將進一步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的雙邊和多邊進程,推動全球碳市場機制談判取得新進展。中國將加強與相關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合作,與各方就碳市場發展進行政策對話,並加強研究支持和能力建設合作。
- 提升市場功能和能力: 雖然中國的國家碳市場仍處於初期階段,許多方面仍有待完善,包括行業覆蓋範圍、交易方式、交易主體、產品種類、市場活力、市場功能和數據品質管理能力等,但中國政府將持續改進,建立一個更有效、更具活力和更具國際影響力的碳市場,並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做出更大的貢獻。
- 長期驅動因素: 碳市場被視為一種有效的長期驅動因素,可以引導全社會的低碳生產和生活方式轉變,並提供平衡經濟增長和減排的有效途徑。未來,中國國家碳市場作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和碳定價機制的關鍵作用將會加強.
相關文章
歡迎留言分享,也期待你追蹤並加入沙龍,一起關心氣候變遷與碳移除。
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章連結整理如下:
2025 碳權市場參與者的五大利基
碳權專案介紹,以及最多人關心的怎麼賺錢
英國與歐盟碳交易體系連結:減碳關鍵與挑戰
加拿大DAC規範:全球首創,如何改變氣候行動與碳市場?
東南亞濕地碳匯潛力與減碳策略研究
碳權品質的評價方式
Gold Standard 推出全球碳市場法規追蹤工具,簡化碳權交易與國際合作
非洲碳權市場:潛力、挑戰與未來方向
川普"又"退出巴黎協定,會怎樣呢?
日本淨零之路:碳權、能源轉型與自然基礎解方
2024自願性碳市場總回顧
巴黎協定第六條與核心碳原則:攜手打造高完整性碳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