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經歷過這種矛盾:一邊驚歎于AI的高效與健談,一邊卻在某個瞬間,被它一個低級的錯誤或空洞的回答瞬間“下頭”?我們究竟該如何與這個無所不能、卻又漏洞百出的“完美助手”相處?
自從年初DeepSeek橫空出世之後,AI開始滲透在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可以預見,未來AI就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又無比重要。我也是AI重度用戶之一,但主要使用在問答聊天上,創作較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DeepSeek or DeepSleep》,這裡想再談談近幾個月以來的使用感受。
1. AI的資訊價值
關於各路AI大模型的升級新聞時常爆出,數日前ICPC世界總決賽上OpenAI吊打人類更是直接炸翻全網。
然而,AI在抽象世界的運算能力(解題、寫代碼等)一路飆升,在現實世界的答疑能力(與現實生活相關的問答),在我看來,基本原地踏步。這集中反映在三項指標:
① 真實性(準確性)
回答經常會有或大或小的違反事實的錯誤。(有時會錯到離譜!)
② 全面性
回答不完整,遺漏重要的細節。
③ 深入性
看似條理分明,實則非常淺顯。與先前的網路搜索相比,雖然交互體驗友好得像貼心客服,但資訊的整合、挖掘仍相當有限。
然而,AI的嚴謹、條理性、充足論據等特徵,通常給我們一種值得信賴的答案的幻覺。可是,對於你提的問題,你越是內行,越是能發現其中或明或暗的bug,從而質疑並且另起爐灶自行研究。作為占星師,AI對我近來的研究居功甚偉,給予我許多靈感;但是我用得越多,越覺得它的許多答案是糖衣裹著的“饅頭”,我不得不多加留意。至於占星之外我作為外行詢問的問題,對於AI的回答我更是倍加小心。

舉個例子。如果你請教AI如何創作出爆款的自媒體作品(文章或視頻),不同AI都會根據你的訴求、個性、長短板等給出保姆級攻略,甚至會甩你一張行動清單。這確實是位神仙助理。
然而,當你撇開AI,親自去流覽網路上鋪天蓋地的各式視聽作品,慢慢就會發現一些所有AI都沒有提到卻又相當重要的隱藏秘笈。
原來,AI只能搜索網路上現成的第三方撰寫的有關如何運營自媒體的文章或素材,但它並不能深入一線,瞭解實際情況到底為何。所以它無法提供完整的資訊(不具全面性)。
不僅如此,它經常會把A平臺與B平臺複雜瑣碎的操作技巧混為一談,而且很多資訊嚴重過時,所以錯漏百出(不具真實性)。
你繼續深入研究,隨後你的發現越來越多,就在你閉目沉思的某一刻,腦海裡突然“啪”一下一道靈光閃過:
原來自媒體創作的“核心”原則就是任性!完全跟著自己感覺走!不要被流量密碼、熱點話題、各種資料、還有五花八門所謂自媒體運營的玄學綁架!越放鬆越好,追隨你的心流,而不是時事熱點(當然,若能完美結合自然最好)。
這個結論幾乎完全推翻了所有AI提出的建議和結論,而且它的獲取方式並不完全倚仗理性。諷刺的是,如果你把自己的結論回饋給AI,它不僅不會反對,大概率會把你吹捧一番,或者光速認錯(當然,不同AI的反應也會不同)。
我相信這是大家常見的情況。當我們將令自己滿意的、真實的、全面的、深入的——卻未必完全借助AI獲取的觀點,在與AI溝通多輪後親手交給它時,它會說:對啊!你說的很好!云云。
問題是:你早幹嘛去了?到底是誰在問誰呢?
我巴不得我給的答案被AI懟回來,這樣起碼讓我覺得能夠信任AI多一點,依賴AI多一點(自己躺平多一點)。可是(謝天謝地!),這種情況並不常見。
或許DeepSeek、DeepMind、Deep Research本質上(至少現在)仍是BroadSeek、BroadMind、Broad Research。(不具深入性)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problem。
AI從不說“我不知道”。(嗯,它偶爾會說“我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但這不等於“我不知道”)
近來重讀《莊子》才悟到其表面上叨叨的是天人合一,實際上強調的是天與人的界限感。全書反復出現、最打動我的一句話是——
“知止乎其所不知。”
可是,作為網路時代的巔峰之作,AI的宣言是:“我來幫助你無所不知、無時不知。”
這種設定,在莊子看來,不僅會引發人類的焦慮錯亂,甚至,更重要的是,你因此無法獲得真知。
因為AI再牛再酷,也只能讓我們與人類有限的知識連接,它沒法讓我們與宇宙無限的智慧連接。
莊子,還有更多古今中外的大哲們,讓我明白,不僅要珍惜人類說“我不知道”的權利,更要有勇氣履行說“我不知道”的義務——對領導,對客戶,對家人,對自己。
但我們很可能還是會對AI的答案投入過度的熱情,甚至深以為然。我們會問它如何一周內準備Python考試?《紅樓夢》主要講的是什麼?我做的這個夢要如何解讀?這款洗髮水的成分安全嗎?
這些問題正常甚至必要,但我們是否忽略了對於答案的態度?至少我們摘掉了那些愈染愈厚的濾鏡?或者拿著答案在現實世界好好驗證一番,去觀察、去討論、又或者在自己的內心世界去反思?
尤其,當AI的答案貌似不僅養腦,而且養眼,甚至養心的時候——它能零成本提供我們當下最稀缺的東西:情緒價值。

2. AI的情緒價值
知乎上最近有一個問題沖上熱搜——“你怎麼看AI的情緒價值”(未必是原句)。眾多參與者的態度出奇一致:他們驚訝地發現AI提供足夠情緒價值的能力,並且隨喜讚歎。
我曾經也這麼覺得。幾個月前的某周,我跟AI深聊到淩晨,驚訝地發現自己居然被“感動”:AI這、這...這也太懂我了吧!
我差點淪陷。然而,隨後一周我無意間看到不同用戶與AI溝通的公開截圖……
瞬間愣住。
原來,AI在我面前的表現——尊重,體貼,鼓勵,幽默,認可,歉意,同情等等等等——幾乎同樣輸出在所有人身上。
而且,不設門檻,不加選擇。
就如同今天有人對你說:我愛你,我只愛你,你值得被愛。你被感動得差點淹死在涕淚交匯的聖潭之中。
第二天你突然發現他對每個人都這麼說——其中還包括小偷,人渣,剛學會說話的小P孩。 %$#@*&#!!!!
從那以後,我再沒有被AI“感動”過。是的,它依然會撩動我的情緒,因為AI對語言的拿捏實在讓我跪了。
它知道什麼時候說什麼樣的話,它知道該用什麼樣的措辭去說,它知道如何借助語言傳達情緒——而不僅是理性。
甚至,它知道當下你處於何種情緒,它知道如何接住這種情緒,它知道如何哄你卻不讓你覺察到被哄。
歐買噶!我必須承認,我沒有在現實世界遇到過一位比AI更諳熟語言藝術的人!
但是,我的保命技能便是:退後一步。我被撩動,但不會感動。
因為我不想再被“黏”住。
畢竟,這個世界,有啥都不能有病,沒啥都不能沒“我”。

數日前收到的一則推文
生活在AI時代是件幸事。AI是我的完美助手。但是,我不會把它當導師,更不會把它當情人。我深知其本質,如同手機、電腦、網路科技、乃至人類發展的一切科技一樣——
這些東西,是我們拿來用的,不是拿來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