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只教2種,但職場需要20種技能
碩士工程師竟然無法與客戶對話。
在管理團隊的歲月裡,我屢次遭遇這樣的困境:技術能力出類拔萃的工程師,對跨部門協調一竅不通,面對商業需求茫然無措,與客戶溝通時更是狼狽不堪。
古代社會識字率僅5%,會讀書便是人才。如今人人識字,競爭已成為全民參與的遊戲。然而我們的教育體系依然停留在古代思維。
教育的殘酷真相
我們從幼稚園到大學,學習無數課程,實際上只涵蓋技能樹上的兩片葉子:記憶能力、運算推理能力。僅此而已。其他至關重要的能力全數被遺忘。
這些工程師擁有「顯微鏡」,技術細節看得一清二楚。但缺乏「望遠鏡」視野,無法統籌全局。倘若穿越回古代,他們必能佔據管理要職。但在現代商業環境中,僅有顯微鏡視角遠遠不足。
相反地,某些管理者具備「望遠鏡思維」,能夠統籌全局、洞察商業邏輯。然而面對技術細節時卻束手無策,無法深入理解專業領域的複雜性。
現代職場的真實需求
現代職場需要的人才,必須能在望遠鏡與顯微鏡之間靈活切換。制定策略時,需要站在制高點俯瞰全局。解決問題時,又要深入細節探究根本。這正是「技能樹理論」的核心概念:不是將單一技能練到滿分,而是在多個技能間建立連結,形成能力網絡。
從電吉他製作領悟的整合智慧
回想之前提過的那把電吉他的製作歷程,這是技能樹理論的最佳詮釋。表面上,我在從事「不務正業」之舉。實際上卻整合了五種核心能力:材料科學知識、工程設計思維、美學鑑賞能力、專案管理技巧,以及問題解決能力。
這些技能單獨而言都稱不上精通,但組合起來卻讓我完成了充滿成就感的作品。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培養了我整合不同領域知識的思維習慣。這種習慣在後續的職業生涯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技能整合的三大要領
真正的能力建構並非將每個技能都練到100分,而是掌握三個要領:
首先是識別關聯性,找出看似毫不相關的技能間的連接點。其次是建立網絡,讓各項技能形成相互支撐的結構(例如:T型,π 型,梳子型等...)。最後是靈活應用,根據不同情境選擇最適合的技能組合。
未來職場最稀缺的不是某個領域的專家,而是能夠跨界整合、快速適應的通才。那些看似「不務正業」的經歷,往往是培養整合能力最寶貴的歷程。
在教育體系只教授2種能力的現實下,我們必須主動建立自己的技能樹,培養跨領域整合的思維能力。這是在未來職場中維持競爭優勢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