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者若落入拯救者的陷阱:當「善意」成了負擔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raw-image
「幫助他人,本來是一種美好的初心。
但當幫助變成了『拯救』,我們往往就不再是對方的助力,而成了彼此的束縛。」

身為社工、督導、教練、輔導工作者,或是日常生活中願意伸手扶人一把的人,我們都曾

有過這樣的經驗:

當看見他人受苦、陷入困境時,內心自然湧現出一個衝動──「我想幫他。」

特別是在助人專業的訓練裡,我們從一開始就被教導,要協助服務對象「解決問題」。

久而久之,「能解決問題」彷彿成了專業的指標,甚至成了自我價值的來源。

於是,我們心裡默默建起了一條等式:

助人 = 解決問題 = 厲害的助人者

 這等式乍看之下理所當然,也充滿熱血與使命感。

但在早年經驗一次次陪伴的過程中,我開始問自己:

 • 服務對象的問題,真的需要被我來「解決」嗎?

 • 助人者就沒有自己的問題需要面對嗎?

 • 如果我們一直急著解決別人的問題,那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這些疑問,讓我重新看見自己內心深處的某種渴望──渴望被需要、渴望證明自己有用。然而,這樣的出發點,或許無形中將助人的行動推向了「拯救」的方向。

原本出於善意的舉動,本該是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連結。但如果在助人的歷程裡,我們不知不覺落入了「拯救者的陷阱」,就可能反而讓彼此都陷入更深的無力與依賴。

對方沒有因此被「救起來」,助人者也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我不夠好?」、「是不是我做得還不夠多?」

這樣的掙扎與挫敗感,我想許多助人者都曾有過。我想它提醒我們:助人從來不是單向的給予,而是一段雙向的關係與同行。

 什麼是拯救者的陷阱?

在心理學與教練領域,常提到卡普曼戲劇三角(Karpman Drama Triangle),由三個角色組成:

在這三角關係裡,拯救者看起來最有愛心,也最容易被讚許──因為他願意付出、願意幫助。

然而,這個角色卻常常是最容易陷入倦怠與無力感的人。為什麼拯救者會「陷進去」?

 拯救者的典型特徵包括:

  •  把別人的問題當成自己的責任:他們認為,只要夠努力,對方就能脫困;因此很難放手,總想「再多幫一點」。
  •  忍不住替對方解決問題、給予過多建議:即便對方尚未準備好改變,拯救者也急於介入,主動扛起原本應由對方承擔的責任。
  •  當對方沒有好轉時,感到挫折或懷疑自己的價值。

 他們往往認為:「如果對方還沒有變好,是不是我不夠努力、不夠專業?」於是,愈想拯救,就愈感到疲憊。這樣的循環,使助人者容易在無形中背上沉重的壓力──不僅耗盡能量,也讓「被幫助的人」失去了面對問題與成長的機會。

 關鍵提醒:助人 vs. 拯救

 拯救者表面上是在幫助他人,實際上卻常是透過「助人」來滿足自己的被需要感。

久而久之,這不僅會消耗助人者的情感與精力,也可能讓對方依賴外力,而忽略了自己的內在資源與責任。真正的助人,不是急於伸手替對方解決,而是願意陪伴對方面對自己的困境、重新找回行動的力量。換句話說,助人應該是賦能(empower),而不是拯救(rescue)。

為什麼助人者容易掉進拯救者陷阱?

 在許多助人專業中──無論是社工、心理師、教練、教育者,甚至是在職場上總是樂於幫忙的「暖心同事」──我們常懷著真誠的初心:希望減輕別人的痛苦、成為他人的支持力量。

 然而,正因為這份初心與善意,有時也讓助人者更容易陷入「拯救者」角色。這並不是因為我們不好,而是人之常情──那是因為我們想要連結、想要被肯定、想要發揮價值的本能。

 以下是幾個常見的原因:

渴望被看見與肯定

幫助別人常帶來一種即時的成就感──看見對方鬆了一口氣、露出感激的微笑,會讓我們覺得自己的付出有了意義。這種感覺本來無可厚非,但如果我們把「自己的存在感」綁在「我能幫得了別人」上,就容易過度介入。當幫助成為證明自己的方式,就很難忍受對方的停滯或抗拒,因為那彷彿動搖了我們「夠不夠好」的自我價值。

 過往經驗的影響

 有些助人者在成長過程中,曾經感到被忽略、缺乏支持或被迫過早成熟。他們在心底深處渴望成為「能保護別人的人」,於是在成年後投身助人工作,試圖透過幫助他人來療癒自己過去的缺口。這樣的經驗讓我們更能同理他人的痛苦,但如果沒意識到這股動力,也可能不自覺地將助人變成「補償自己的過去」,而不是單純地陪伴當下的服務對象。

 專業者的盲點

 助人專業常強調「給方法」「給資源」,讓我們相信只要工具到位、策略正確,就能解決問題。然而,真正的改變往往必須由當事人自己承擔與實踐。當助人者忽略了這一點,就容易急於替對方「做好該做的事」,卻忘了這樣的介入,可能剝奪了當事人學習承擔與成長的機會。

 文化因素

 在亞洲文化裡,樂於幫助他人被視為美德,甚至被期待。我們習慣用「付出」、「犧牲」來衡量自己的善良與價值,卻往往忽略了真正的助人需要清楚的界線。當界線模糊時,好心的介入反而可能變成「幫倒忙」──讓對方依賴外力,而失去探索與解決問題的動力,也讓助人者愈來愈疲憊。

 當我們願意看見這些背後的心理動力時,便能更理解自己:為什麼那麼想幫助別人?為什麼對方不改變時,我會這麼失落?帶著這樣的覺察,我們才能慢慢從「拯救者」轉向真正的「同行者」──不再急著替對方扛起人生的責任,而是陪伴他們學習站起來,找回屬於自己的力量。

如何避免掉進「拯救者陷阱」──助而不救

要成為一個能長久陪伴他人、並且內心穩定而有力量的助人者,關鍵在於學會「助而不救」:用支持、陪伴與信任取代過度介入與替代。

 以下是幾個實用而重要的練習,幫助我們在助人之路上保持清明與健康:

 覺察自己的動機

 助人的第一步,不是衝去解決問題,而是先停下來問自己:

「我此刻想幫忙,是出於對對方的尊重與支持,還是因為我想證明自己的價值、想感覺自己被需要?」這樣的自我提問能讓我們辨識出背後的心理驅動。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想「拯救」的衝動時,就能更有覺知地調整行動,避免不必要的介入。

 分清責任的界線

真正的陪伴並不意味著要替對方承擔人生的難題。我們可以提醒自己:

 「問題屬於當事人,而我提供的是資源、陪伴與支持。」

 這樣的信念幫助我們建立清楚的界線,不會因對方的困境而背負過多責任。學會適度退一步,並不是冷漠,而是給對方機會去發揮自己的力量。

 尊重對方的選擇與節奏

 改變與成長是一段過程,不是所有人都準備好立即採取行動。助人者常常太希望看到成果,反而容易急於推動對方。改變需要時間。耐心與信任能激發自主性,給予對方探索與嘗試的空間,使成長更紮實。

 練習教練式提問

與其急著給建議,不如透過提問引導對方探索自己的資源與想法。

 例如:「你希望怎麼做?」、「你認為下一步可以嘗試什麼?」、「如果今天跨出一小步,那會是什麼?」

 教練式提問能促使對方發現自己的力量,也能減少助人者陷入「替他人負責」的陷阱。

 照顧自己的情緒與需求

 助人工作往往消耗大量情緒能量。如果忽略自己的需要,長期下來容易感到疲憊與倦怠,甚至失去助人的熱情。

 因此,我們需要學會:

 • 定期檢視自己的情緒狀態

 • 給自己休息與恢復的空間

 • 適時尋求督導、同儕或專業支持

 結語:讓幫助回到「讓對方看見自己的力量」

 當助人者能好好照顧自己,才長久的陪伴他人。在陪伴與拯救之間劃下溫柔而堅定的界線,既守護自己的健康,也尊重對方的成長節奏——真正的幫助,不是替對方解決問題,而是陪他們看見並運用自己的力量。

 我們可以一起思考
  •  你是否曾在助人時感覺越幫越累?
  •  如果放下「拯救者」的角色,你會用什麼方式陪伴對方?
  •  你最需要練習劃清的界線是什麼?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經驗與想法,讓我們一起探索更健康、更長久的助人之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振心之語|被看見,是療癒的開始
18會員
36內容數
嗨,我是振穎。一路走來,我在社工、督導到教練的角色中,看見好多故事:家庭的拉扯、青少年的心聲、團隊的挑戰。也因為這些經歷,我更相信——被看見,就是療癒的開始。這裡是【振心之語】,我想和你聊聊 NLP、教練、家族治療,以及那些關於成長與關係的小啟發。希望透過文字陪你走過卡住的時候,也一起看見更多可能。
2025/09/28
狗狗如何走進我的生命?這是一段關於相遇、陪伴與療癒的故事。從陌生到信任,狗狗用眼神告訴我「被看見,就是療癒的開始」。這篇文章分享我與狗狗的故事,也帶來對生命中起點的深刻反思。
Thumbnail
2025/09/28
狗狗如何走進我的生命?這是一段關於相遇、陪伴與療癒的故事。從陌生到信任,狗狗用眼神告訴我「被看見,就是療癒的開始」。這篇文章分享我與狗狗的故事,也帶來對生命中起點的深刻反思。
Thumbnail
2025/09/23
創造自己的價值,不是依靠外在的掌聲,而是從日常小行動與自我覺察開始。許多人常懷疑:「我真的有價值嗎?」其實,真正的自我肯定來自內心的承認。透過每天回顧自己的小價值、持續累積,並在關係中真誠貢獻,我們能看見並創造獨特的意義與力量。價值不在於大小,在於真實存在,當你願意承認並實踐,它就會被世界看見。
Thumbnail
2025/09/23
創造自己的價值,不是依靠外在的掌聲,而是從日常小行動與自我覺察開始。許多人常懷疑:「我真的有價值嗎?」其實,真正的自我肯定來自內心的承認。透過每天回顧自己的小價值、持續累積,並在關係中真誠貢獻,我們能看見並創造獨特的意義與力量。價值不在於大小,在於真實存在,當你願意承認並實踐,它就會被世界看見。
Thumbnail
2025/09/23
「青少年中心的家庭工作,不只是陪伴孩子,更是支持整個家庭的關鍵。透過社工的陪伴與心智化對話,家庭能重新連結,孩子也能安心成長。」
Thumbnail
2025/09/23
「青少年中心的家庭工作,不只是陪伴孩子,更是支持整個家庭的關鍵。透過社工的陪伴與心智化對話,家庭能重新連結,孩子也能安心成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多數人都耳熟能詳「助人為快樂之本」,但如果一味奔波幫助他人,卻忽略了自我,結果只會讓自己陷入困境。本文分享了幫助他人的代價,並提出了三點建議:明白助人的真正意義、學會拒絕和學會愛自己。
Thumbnail
多數人都耳熟能詳「助人為快樂之本」,但如果一味奔波幫助他人,卻忽略了自我,結果只會讓自己陷入困境。本文分享了幫助他人的代價,並提出了三點建議:明白助人的真正意義、學會拒絕和學會愛自己。
Thumbnail
同情與關愛 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會遇到需要幫助的人。不論是朋友、家人,還是陌生人,他們的困難與需求都可能在某個瞬間引起我們的注意,激發我們內心的同情與關愛。幫助他人,這一看似簡單的行動,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帶給我們自己莫大的改變與成長。 同理心的養成 當我們幫助他人時,我們需要理解他們的
Thumbnail
同情與關愛 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會遇到需要幫助的人。不論是朋友、家人,還是陌生人,他們的困難與需求都可能在某個瞬間引起我們的注意,激發我們內心的同情與關愛。幫助他人,這一看似簡單的行動,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帶給我們自己莫大的改變與成長。 同理心的養成 當我們幫助他人時,我們需要理解他們的
Thumbnail
從小就被教育"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造就出我這熱心的個性,確實在幫助的過程中,我學習到很多處理事情的方法,並且開啟不同的人脈。這應該是正向發展的好事,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自己年紀越來越大,遇到的事物都趨近講求功利、懷疑對方來意.....
Thumbnail
從小就被教育"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造就出我這熱心的個性,確實在幫助的過程中,我學習到很多處理事情的方法,並且開啟不同的人脈。這應該是正向發展的好事,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自己年紀越來越大,遇到的事物都趨近講求功利、懷疑對方來意.....
Thumbnail
遇見糟心的人與事 你可以選擇不善良 只因為… 所謂的善良,從來就是~有條件的 不是對一些當成“應該”及“理所當然”這樣的付出 就該概括承受,這是錯誤的觀念 如同我們的好,是付予懂得感恩惜福的人 從來不是任由當成很沒價值的付出與奉獻 沒有所謂應該要,甚至必須這麼做 許多時事教
Thumbnail
遇見糟心的人與事 你可以選擇不善良 只因為… 所謂的善良,從來就是~有條件的 不是對一些當成“應該”及“理所當然”這樣的付出 就該概括承受,這是錯誤的觀念 如同我們的好,是付予懂得感恩惜福的人 從來不是任由當成很沒價值的付出與奉獻 沒有所謂應該要,甚至必須這麼做 許多時事教
Thumbnail
「助人,是人類最美好的一項特質。」 「也正因爲如此,人們在痛苦時,才能夠看見那雙朝自己伸來的援助之手。」 ──瞎咪小
Thumbnail
「助人,是人類最美好的一項特質。」 「也正因爲如此,人們在痛苦時,才能夠看見那雙朝自己伸來的援助之手。」 ──瞎咪小
Thumbnail
當我們看到別人面臨困境時,我們可能希望幫助他們,但有時候他們並不願意接受幫助。這篇文章探討了幫助他人的困難之處,並提出了獨特的觀點。
Thumbnail
當我們看到別人面臨困境時,我們可能希望幫助他們,但有時候他們並不願意接受幫助。這篇文章探討了幫助他人的困難之處,並提出了獨特的觀點。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在受訓成為助人者時的經歷。她遇到過不同風格的專業個案,而他們的反應對她的自信產生了巨大影響。透過敘事治療的方式,她重新找回了自己的自信與主導權。文章用詞溫暖,強調了溫暖與支持的力量,反思了每個人所傳遞語言的影響。最後,她鼓勵讀者從善意、溫暖的角度與他人交流,以提升幸福感。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在受訓成為助人者時的經歷。她遇到過不同風格的專業個案,而他們的反應對她的自信產生了巨大影響。透過敘事治療的方式,她重新找回了自己的自信與主導權。文章用詞溫暖,強調了溫暖與支持的力量,反思了每個人所傳遞語言的影響。最後,她鼓勵讀者從善意、溫暖的角度與他人交流,以提升幸福感。
Thumbnail
內在的堅強和智慧 不要等待別人來拯救你,自己就是最好的救世主。這句話彷彿在耳邊迴盪,每一個字彷彿都蘊含著激勵的力量。當我們置身於人生的迷惘時,或許往往期望著一位英雄的出現,一雙援手的伸出,卻忽略了自己內在深處蘊藏的堅強和智慧。 找不到前進的方向 生活中的困境,彷彿是一片迷霧籠罩在前方的道路上,
Thumbnail
內在的堅強和智慧 不要等待別人來拯救你,自己就是最好的救世主。這句話彷彿在耳邊迴盪,每一個字彷彿都蘊含著激勵的力量。當我們置身於人生的迷惘時,或許往往期望著一位英雄的出現,一雙援手的伸出,卻忽略了自己內在深處蘊藏的堅強和智慧。 找不到前進的方向 生活中的困境,彷彿是一片迷霧籠罩在前方的道路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