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的價值常被忽略或錯置了:真正高價值的資訊在實務上往往被低價值的資訊取代,成為衡量的重心...

一、如何衡量資訊的價值
資訊的價值可從「效益」與「成本」兩面來衡量。一般而言,可以參考以下幾個面向:
1. 決策改善效益
- 衡量指標:是否讓決策更快、更精準、更具前瞻性。
- 例子:透過服務需求的數據分析,NPO 能更準確配置資源,例如長照機構可依人口結構與病症數據調整照護人力比例。
- 參考來源:Davenport, T.H. & Harris, J.G. (2007). Competing on Analytic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 績效提升與資源配置
- 衡量指標:是否能提升服務效率、降低成本、增加募款成果。
- 例子:基金會透過分析捐款人行為數據,設計差異化的溝通策略,提高平均捐款金額或捐款留存率。
- 參考來源:Salamon, L. M. (2012). The State of Nonprofit America.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3. 風險控管
- 衡量指標:是否能降低錯誤判斷、合規風險、財務風險。
- 例子:內部財務資訊透明化,可提早預警資金斷鏈的風險。
- 參考來源:COSO (2017).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Integrating with Strategy and Performance.
- 以下案例為自由時報記者李靚慧報導:產銷捷安特品牌的上市公司「巨大機械」,日前遭美國海關暨邊境保護局(CBP)發布「暫扣令」,是台灣首次有製造業被CBP指控涉及強迫勞動的重大人權事件。勞動部長洪申翰接受本報專訪時警告,不能將此案視為「單純個案」,業者都應將此視為「重大經營風險」;勞動部已著手研議強迫勞動指引,並針對人權議題擬定廠商輔導計畫,期望可協助企業辨識、評估風險,進而避免風險。
- 洪示警 企業不可輕忽的「經營風險」。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界定的強迫勞動概念,是指勞工在非自願、害怕或受威脅等情況下被迫工作。國內雇主常遭人權組織指控的強迫勞動行為,包括扣押移工身分證件、薪資,要求移工加班「加到滿」、移工需負擔高額仲介費,或居住生活環境惡劣等;關注的對象並非僅限移工,而是全體勞工都不應遭強迫勞動。
- 透過輔導協助企業辨識 進而降低風險。洪申翰指出,勞動部持續關注移工的強迫勞動議題,特別是「移工零付費」,必須提醒國內的產業正視「勞動議題」,雖經常伴隨著「成本」考量,但企業必須改變觀念,如果做得不好,這就會變成經營的風險。他坦言,多數國內企業並非刻意輕忽,而是「沒能力」評估風險,因多數聘僱移工的廠商,是將所有移工管理工作都交由仲介業者處理;勞動部將透過訂定指引及輔導機制等方式,協助廠商掌握國際規範,進而著手降低風險。
4. 信任與透明度
- 衡量指標:是否提升利害關係人的信任感與參與度。
- 例子:公開透明的財務與成效數據報告,不僅符合法規,也能吸引更多資助者。
- 參考來源:Ebrahim, A. (2005). Accountability Myopia: Losing Sight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5. 知識創新
- 衡量指標:是否促進服務創新、方法改良、倡議影響力。
- 例子:透過分析服務成效,發展新的服務模式,並將結果分享給政策制定者。
二、NPO領導人如何運用「資訊價值」理念
1. 建立資訊治理(Information Governance)
- 設立數據品質標準,確保資訊正確、及時、完整。
- 確定資訊權責,避免資訊分散或淪為部門資產。
- → 領導人應把「資訊」視為和財務資源一樣的組織資源。
2. 導入「資訊投資報酬率(Information ROI)」思維
- 評估資訊專案的投入(收集、清理、分析的成本)與產出(提升效率、改善募款、增加影響力)。
- 例子:建置一個捐款人關係管理(CRM)系統的成本,對比提升的捐款總額與留存率。
3. 推動數據驅動決策(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 不僅依直覺或經驗,更要用數據來支撐決策。
- 領導人應該要求:任何重大計畫或資源配置建議,都要提出數據佐證。
- 參考來源:Pfeffer, J. & Sutton, R. I. (2006).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4. 資訊共享與組織學習
- 將資訊價值放大,靠的不是「獨占」而是「分享」。
- 建立內部資訊分享平台,鼓勵跨部門合作,將前線服務資訊轉化為改進依據。
- 同時向外部公開透明資訊,提升社會影響力。
5. 資訊轉化為影響力
- 將「資訊」視為倡議工具:NPO 透過數據呈現社會問題與服務成效,能更有效影響政策、吸引資助。
- 例子:某些國際 NGO 透過研究報告(如 OECD、UNDP 數據)提出倡議,成功推動公共政策改革。

三、總結
衡量資訊價值不只是看其「數量」或「蒐集容易度」,而是要檢視其是否能:
- 改善決策
- 提升績效與效率
- 降低風險
- 增加信任與透明度
- 促進知識創新
對 NPO 領導人來說,若能把「資訊」視為核心資產,並善用數據驅動決策,資訊就不僅是管理工具,更能成為創造社會影響力的槓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