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發現了一個非常棒的新策略。這個靈感來自我最近讀的一本書——由 歐普拉(Oprah Winfrey) 與 Bruce D. Perry 博士 合著的《你發生過什麼事(What Happened to You?)》
Bruce D. Perry 博士是一位在醫學與精神領域極具權威的專家。讀完這本書後,我注意到一個非常特別的呈現方式:
整本書採取 對話體 的形式,歐普拉的內容以藍色字體呈現,而 Perry 博士的部分則以黑色字體展現。這樣的安排,讓書籍的感覺就像是一個 Podcast 的文字版,以書面形式記錄了兩人的深度對話。他們在書中探討了許多與 身心健康 相關的議題,從心理層面到生活經驗,都帶給我不少啟發。
其中有一個部分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歐普拉的節目中,有超過 217 集 的內容,專門探討 性侵議題。她在過程中發現,大部分的受害者——包括她自己——往往都陷入一種很深的困境與模式。
在書中可以看到,歐普拉分享了她的經歷與故事,而 Bruce D. Perry 博士則帶來他的專業觀點與案例。兩者結合之後,內容不僅完整,也呈現出 經驗與專業並重 的價值。這種對話體的方式,讓讀者能更深入地理解議題,並感受到他們各自不同卻又互補的力量。
在看到這個點的時候,我其實聯想到另一本書。那就是 羅伯特·清崎(Robert Kiyosaki) 與他的妹妹(或姐姐)合著的《Rich Brother, Rich Sister》(富哥哥,富妹妹)。
書中描述了他妹妹出家的經歷,兩人因不同的人生選擇與價值觀,而產生出許多衝擊與對話。羅伯特·清崎分享了自己的人生歷程與轉變,包含他在部隊的經驗,以及在商場、創業上的挑戰與洞見;而他的妹妹則從 宗教與修行的角度,來詮釋她的人生歷練與體悟。兩者的觀點交織後,形成一本融合故事與價值的書籍。
這讓我覺得,這種結構就像是 A 加 B,透過彼此不同的故事與觀點,把它整合成更完整的內容。
而我剛剛提到的那本書——歐普拉的《What Happened to You?》——就更像是一場 Podcast 訪談,只是最後以文字形式集結成書。這種訪談式的對話,帶來了一種臨場感,也讓內容更真實、更貼近讀者。
我現在想到的一個策略,就是「20 段訪談」。假設每個人都有出書的願望,那麼透過這個方法,就可以讓想要出書的人以訪談的方式,把自己的故事與觀點說出來,再將內容整理、集結,最後轉化成一本完整的書。
這個策略的核心設計是 20 段訪談,每段大約 30 到 40 分鐘。我自己推估,如果在過程中持續講述,大約 20 分鐘就能產生 4000 字,那麼 40 分鐘就會有 8000 字。照這樣計算,透過 20 段訪談,基本上可以累積出相當龐大的文字基礎,足以發展成一本書。
邏輯大概就是這樣的一個估算。
假設每一次訪談 40 分鐘,大約就會產生 8000 字,那麼進行 20 次訪談後,總計就能累積 16 萬字。這樣的內容基礎,其實已經足以組成一本書。接下來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去架構與拼裝,將這些訪談內容打造成一個完整的出版品。
這個策略的核心想法,來自於我目前的實踐過程。我在寫部落格時,常透過語音轉文字的方式,把口述內容整理下來,再逐步集結。這種方法同樣可以套用在出書策略上。只要透過系統化的訪談,就能快速累積文字素材,最後再透過編輯與整理,讓一本書逐漸成形。
這也讓我聯想到我正在進行的第一本書《搞砸了沒關係再來過》。目前這本書正在申請 ISBN 碼,接下來會先發行電子版,然後再推進到實體書籍的出版。當我自己走過這個過程之後,我也可以協助媽媽或老婆,如果她們有意願出書,就能用同樣的策略來完成。就像歐普拉那本書一樣,透過對話與訪談的方式,把每個人的故事集結成冊。這樣一來,每個人都能擁有屬於自己的書,並且思考如何推廣與銷售。
這就是我目前想到的新策略,也是一個可行且具有延展性的方式。
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我自己要先成功出版一本書。當我完成出版之後,就能擁有完整的實戰經驗。這個經驗不只是出版流程上的知識,更是一種可複製的模式。接下來的第二步,就是邀請家人與伴侶一同參與出版,透過共同合力的寫作方式,打造出第二本、甚至第三本書。這樣的延伸,不僅能讓他們擁有屬於自己的作品,也能讓出版變成一個家族式的共創過程。
至於具體的工具與架構,我目前想到兩個核心方向:
第一,採用 Podcast 模式。完整地錄下對話與內容,確保真實性與完整性。這樣的訪談能保留最自然的交流,同時成為日後整理文字的素材。
第二,結合 演講稿的八大架構。先將框架擬定好,讓訪談有明確的方向。之後再透過二十次的訪談,把各個主題逐一探討清楚,形成有條理的內容。
這樣的方式,其實不是刻意去「創造」故事,而是以「紀錄」的方式,把真實經歷與思考保存下來。最後,經由整理與編輯,就能把這些紀錄轉化成一本完整的書。這就是我目前的策略規劃。
下一步就是進行文字的校稿與潤稿,然後再把這些內容集結起來,其實就已經能形成一本書了。這也是我目前打算推進的方向,只是時程上判斷,或許會落在明年。不過這是一段旅程,需要經歷幾個階段:先累積素材,再將素材轉化為可使用的文字內容。這樣的過程其實是一個特別的 project,從紀錄到轉化,每一環節都有它的價值。
我認為最關鍵的點是,當第一本書能完整出版並取得一個不錯的成績之後,後續就能更自然地推進到第二本、第三本、甚至第四本書。而這些後續的作品,不一定要由單一作者完成,它們可能是合力共創的成果。透過這樣的架構,不僅能增加多元觀點,也能讓每本書都更具生命力。
這個想法的啟發,正是來自歐普拉與 Bruce D. Perry 的那本書《What Happened to You》。不同的觀察與靈感,往往能觸發新的策略與行動。正因如此,我覺得這本書帶給我的幫助非常大,它讓我不僅僅停留在閱讀,而是轉化成實際可執行的出版策略與計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