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心裡,都有一套「事情應該怎樣才對」的價值觀。
拿「準時」來說,有些人認為,必須在預定時間前5~10分鐘到場,這才算準時;也有人覺得,只要在時間過後10分鐘內抵達,都還可以接受。你呢?你是哪一種?兩個朋友,兩種標準
我有兩個朋友,A屬於第一種人,B則是第二種。兩人雖然對時間的觀念差異甚巨,但因為有許多共同興趣,所以經常相約出遊。問題是,A常常因為B的遲到而氣到不行。
A的個性比較急,他覺得「準時」就是要提早到。B卻是個慢郎中,他認為約定時間後15分鐘之內到場,都算沒遲到。結果就是:A常常提早十幾分鐘到,B卻總是晚到十五分鐘,於是A往往得空等半小時,甚至有時候等到四十分鐘以上。久而久之,A就滿肚子火。
A也會私下抱怨,說B根本沒有時間觀念,如果B不改,他很難再和B做朋友。
一次決裂的經驗
有一次,他們又約好見面。B照例在時間過後十分鐘才到達,但這次現場卻沒有看到A。B心裡納悶:奇怪,平常A早就到了啊!結果她等了一個半小時,還是不見人影,便著急地打電話去A家(那時候還沒有手機),結果家人說A早就出門了。
B心急如焚,擔心是不是出了意外了?還一直等到兩小時後才離開,整顆心懸在半空。後來她再度打電話去A家,但是A卻拒絕接聽。
真相其實很殘酷──A並不是出事,而是因為太生氣而離去。對她來說,這是最後一次容忍B的遲到。B雖然鬆了一口氣(至少A沒有出意外),但心裡也百思不解:為什麼A從此避不見面?她到底做錯了什麼?
這就是價值觀差異帶來的衝突。
兩種性格,兩種世界
A是典型的「準時派」,她認為守時是對別人的尊重,但也用同樣的標準來要求周圍的人。當別人做不到時,她會感到不耐、甚至生氣,最後乾脆疏遠對方。
B則是另一種人。她雖然動作慢,但包容性比較大,能接受別人遲到、臨時改期,甚至爽約。在她眼裡,這些小插曲都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因為她能包容別人,所以她以為別人也和她一樣能夠包容。殊不知自己習慣性的遲到,會讓A這樣的人火冒三丈。
第三種可能:靈活的人
世界上有沒有既能做到自己「守時」,又能包容別人的人呢?其實有。我的朋友C就是這樣的例子。
C本人非常準時,但他也能理解B就是個慢郎中,所以每次約B見面,他都會在心裡自動調整:如果要約3:00,他就會跟B約2:45。結果每次兩人到場的時間,都差不多,最多不會超過十分鐘。
C的靈活度是因為他的「框架」比較少。他看事情不會只有一個角度,而是能去理解每個人的差異性,並從中調整。
其實很多人吵架,關係惡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心裡有著「事情應該怎樣才對」的價值觀。但世界上真的有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應該」嗎?
在職場裡,「準時」也常常是一種爭議。
我曾聽過一個案例:主管交代員工在星期五之前交報告。員工甲是道德標準很高的類型,星期五早上九點就交上去了;員工乙則完全相反,他覺得只要在星期五晚上12:00前交,都還算準時,所以拖到晚上11:55才交。
對甲來說,乙的做法簡直就是「踩線」,讓人很沒安全感。對乙來說,甲的緊繃顯得有點「小題大作」。如果沒有彼此理解,兩人就很容易互看不順眼。
這時候,若團隊裡有像C這樣的人,就能發揮關鍵作用。他自己會提早交件,避免壓線;但他同時也能理解乙的「最後一刻才爆發效率」的性格,不會去批判對方。甚至,他還會提醒乙:如果事情涉及其他部門,就必須留出緩衝,不然大家都得為他背鍋。
這樣的態度,不僅讓團隊運作起來更有彈性,也讓不同性格的人都能被接納。
生活中,類似的情境不只在「準時」這件事上會發生。家庭、職場、友情,常常都有「我覺得應該這樣」和「對方卻不這樣」的拉扯。如果你在生活中常常有情緒,你可以去思考一下,你有沒有「事情應該要這樣才對」的價值觀呢?這可能會是一個「框架」,把你自己給綑綁喔!
那麼,回到最初的問題——你是個準時的人嗎?還是,你願意成為一個既能守時、又能理解別人的人?
有人認為準時是尊重,也有人認為,十多分鐘的延遲是可接受的。這並不是誰對誰錯,而是每個人習慣、背景、性格不同。問題不在於標準,而在於我們有沒有能力理解並調整。
如果像A那樣,把自己的標準當作唯一準則,當別人做不到時,就容易生氣、受傷、甚至斷絕關係。
如果像B那樣,雖然寬容,但缺乏覺察,最後也可能忽略了別人的感受。
而像C這樣的人:既能守住自己的原則,又能理解別人的差異,除了讓相處更順暢,在各種關係中也能更自在、更靈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