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會日期:2025/09/19
評書人:野冊小雜工,Una,金枝
評書書籍:方舟,作者夕木春央
評書項目:
內容(情節/故事),裝幀(封面/版面設計),影響力(專推薦程度)
評書標準:
📕紅書皮:有緣翻閱即可,不用特別借。
📙黃書皮:可花時間借閱,不需特別買。
📗綠書皮:推薦花錢購入,書多可斷捨離。
📚彩書皮:此生必備「經典款」,放著收藏傳世。
評書人:金枝
內容評價:📗綠書皮
說明:
亮點在「書末大反轉」,去掉這個,其實人性的探討點很薄弱
(僅採直觀性方式刻畫「人性」觀點),殺人的計謀也趨於平淡!
整體比較像經過刻意設計導向兇手動機所製造的驚喜感。
儘管如此,這設計在結尾的反轉帶來驚奇的新鮮度&兇手直到最後才展現的個人魅力,
著實是令人津津樂道的反差、對比與浮想聯翩的背景開放性!
也就是說,整本書的架構與鋪陳全是為了結尾的那一刻!
裝幀評價:📗綠書皮
說明:
用水中屍體拼接出<方舟>的内核。
受困名為<方舟>的地下堡壘,慌慌不安的與時間賽跑的「淹水」威脅,其中隱含著「殺戮鮮血」,屍體的「殘肢」亦對照書中人物的死狀,拆開方舟這一層薄紙,即是打從封面就想告訴你的故事劇情,是從裝幀就開始與讀者互動的巧思。(PS.薄霧書皮下,內封面的圖像,呼應了故事內發生的過程,給了一種細思之下,令人戰慄的互動感)
說明:
如同對內容的評價,本著作的影響力在於「結局的那一刻」,而結局的到來在於前面故事的鋪陳與架構,從第一人稱視角切入所造成的閱讀盲點,讓讀者「只能」看到作者想讓你看到的,因此造成結局巨大的驚愕!
想感受這驚愕,或者說……即使你推判出兇手是誰,但絕對無法料中結局,這就是本書的精采之處──全篇等的是那一剎那。
屏除劇情、人物的細節探究,結局這一剎那,絕對會讓人震驚不已。
(如果你單純想要在結尾處有WOW的感覺,可以去購買來看看獲得情緒價值!)
綜合感觸:
一本強調「結局」亮點的書,結局的成立反推出劇情的包裝:人性、人物對照與凶手的性格魅力,再來就是推理書的"寫作技巧"──[敘述性詭計],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帶出故事,也創造了詭計的死角,是故翻轉的精彩度,讓你甘於接受如此欺瞞與對合理性的吐槽給予讚美。
====
評書人:Una
內容評價:📚彩書皮
說明:
「被困地下,出口被封,七天後被滅頂,唯一的活路是要有人犧牲自己
結果—還發生了殺人事件!!」
讀的時候超窒息,一邊推理誰是兇手,一邊也在想「如果是我,我會選擇犧牲嗎?還是拼命求生?」這本書不是走華麗推理,而是人性大考驗+意想不到的反轉。看完心裡發毛,但會忍不住想推坑別人一起體驗(結局的能量爆發,彌補了前面中規中矩的內容,所以因為結局所以給了更高的評價)。
裝幀評價:📙黃書皮
說明:
大標題「別對本書有期待,沒有期待才不會受傷害」簡潔有力,赤色的方舟,誰能上舟,誰又能安全下舟呢?個人比較喜歡繽紛的封面,所以方舟的封面對我來說,略顯一般。
影響力評價:📚彩書皮
說明:
推薦給喜歡緊張氛圍,接受良心拷問,喜愛驚喜反轉的讀者。(結尾的大快人心值得給高評價)
綜合感觸:
可期待結局,它所帶來的情緒價值,相信會讓你有WOW的感覺
====
評書人:野冊小雜工
內容評價:📙黃書皮
說明:
方舟是結合了暴風雪山莊困局跟電車難題兩種常見設定的推理小說,看似普通的連續殺人事件,但其實隱藏了一個翻完最後一頁,還需要回頭驗算的伏筆,這樣的布局的確是個巧思,但如果要往前推敲合理性的話,個人覺得還是有點流於作者選擇,雖然不知道這樣的反轉是否是現今推理小說的新潮手法,但過於刻意的反轉,的確也會讓人有點出戲。
建議先看完方舟再去看十誡,如果你反過來看,可能趣味點會有點下降嚕,另外我認為要能夠收藏的小說,是故事的鋪陳跟安排會巧妙扣合,所以我雖然給了方舟有看點的評價,但主要還是來自於他的結尾,不然就會跟一般的推理小說差別不大。
裝幀評價:📙黃書皮
說明:
封面不難看,但裝幀很常見,沒有什麼特殊加工,就是四平八穩書的樣子,不過色彩鮮明,遠遠看還算是明顯,不過將書皮打開,看到內封面之後,我應該會有更多不同的想法,建議讀者可以掀開書皮來看。
影響力評價:📙黃書皮
說明:
這本很像數學題,把題目解完驗算完就結束了,雖然會因為最後的手法引發討論,但給我的感覺不是因為驚喜,反而是覺得這樣的刻意,到底是從哪邊開始的,相對會有一種莫名跟作者過於故意的感覺,或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公式化的閱讀感受。
綜合感觸:
方舟是看完十誡後再回來看的,作者夕木春央。
先說結論,同樣熟悉的模式,如果十誡是必須服膺題目的解釋題,方舟就是嘗試將設定雕琢到最精細的數學題。
與其說在解題,不如說是驗算,驗算一題定義已被標註清楚的證明題。
沒錯,後面5%終章決定前面95%的驗算,第一次的閱讀結尾,很快就會成第二次的閱讀開頭。
作者看來很喜歡玩,讓讀者得看兩次,才能理解全貌的遊戲。
但不可諱言的,我個人覺得方舟表現比十誡好,撇除出版順序,難以攻破的環節扣合的精細,是其實力的展現,不過有些讀者過於現實的無限延伸,真要拿來說嘴,可能會折煞這樣的精彩。
作者只想玩詭計,但真正的詭計不在鱉腳偵探的推論中,而在作者本身設的局,以及埋在各處的大量誤導。
沒錯,讀到後來,你會發現,如十誡一樣,書名只是拿來玩的,字面上的意義如同傳說中的諾亞方舟一樣漂浮,概念上的意義,反而附體在角色上,演繹了字面。
對此書你還是可以抱著期待的,不過期待會在第二次讀它才會產生,至於傷害,角色會幫讀者承擔的,只要讀者不會很在意的話。
「人性的方舟上,來了一個過於聰明的諾亞啊。」
如果要為這本書下個評語,我會下這一句。
====
召集人結論:
這一本強在結局跟反轉,以及你不得不看兩次,才能理解作者思路的設計,基本上我認為很吃個人口味,所以三位書評人的書評顯得分岐,其實也是讓人不意外阿(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