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王安石為何被黑千年?與張居正、清末變法的對比分析(chatgpt)

更新 發佈閱讀 19 分鐘
raw-image


王安石變法被黑千年,卻在清末被梁啟超重新包裝成「改革先驅」。為什麼不是張居正?本文比較王安石、張居正與戊戌變法,從改革力度、涵蓋範圍、皇帝支持到後世評價,揭示誰的濾鏡最大,誰的名聲翻轉最戲劇化。

一、王安石:被黑千年的「偽學奸相」

  • 濾鏡大:宋神宗護航,王安石被抬成「改革聖人」,群臣敢罵政策不敢罵人格,於是所有失敗的黑鍋都集中在他頭上。
  • 力度與涵蓋:改革範圍全方位(財政、軍事、基層治理、教育、科舉)。
  • 後世包袱:理學主導話語權,把他定性為「亂經」「偽學」。
  • 結果:名聲跌到谷底,幾乎千年黑。

二、張居正:務實的行政改革家

  • 濾鏡小:萬曆初期支持有限,張居正靠自己手腕推行,但沒有「神格化」的保護罩。
  • 力度與涵蓋:集中於財政、土地、吏治(考成法、清丈田畝),屬技術性強化,而非全方位。
  • 後世印象:死後被清算,但後來史家覺得他是「中興名臣」,沒被徹底妖魔化。
  • 結果:名聲起伏,但不至於「千年黑」。

三、清末戊戌變法:悲情的百日殉道者

  • 濾鏡超大:光緒皇帝支持有限,慈禧翻臉 → 變成「悲劇烈士敘事」。
  • 力度與涵蓋:設想全面,但時間太短,沒能落地。
  • 後世印象:失敗反而加分,被塑造成「改革先烈」。
  • 結果:留下最大光環,梁啟超正是核心推手。

四、為什麼梁啟超「想起」王安石?

  1. 對比需求
    • 張居正太務實 → 不夠「殉道」氣質,不能用來鼓舞清末改革。
    • 王安石全方位改革,力度最大 → 梁需要的「先聲」象徵。
  2. 悲劇色彩
    • 王安石被黑千年,與清末改革者「一樣遭遇失敗、卻志在救國」 → 方便營造「歷史悲情鏈」。
  3. 思想資源
    • 王安石有《三經新義》,把改革跟「聖人之道」綁在一起 → 梁也在做同樣的事,把西學+新經解包裝成正統。

👉 梁啟超其實不是單純「替王安石翻案」,而是 借王安石當鏡子,替自己與清末改革找到歷史合法性


✅ 結論

  • 王安石濾鏡最大:因神宗護航+學術工具化,導致千年黑鍋。
  • 張居正濾鏡較小:偏務實行政,死後清算,但能翻身為名臣。
  • 戊戌濾鏡翻倍:失敗更能塑造烈士敘事。
  • 梁啟超之所以「突然想起王安石」,不是因為他比張居正更實用,而是因為他更符合「殉道改革者」的歷史模板。


1. 王安石變法的力度

  • 初期力度確實很猛
    • 新法推動面極廣(財政、軍事、科舉、基層治理全面改)。
    • 神宗給了「一票否決」式的支持 → 不管你是誰,反對就罷官。
    • 這種「不講資歷、不顧舊恩」的態度,在宋以前極少見。
  • 結果:一開始確實聲勢浩大,但反彈也極快,因為得罪人太多,打擊面過大。

2. 後來的對比

  • 張居正(明代)
    • 改革規模也很大(考成法、丈量土地、財政整頓)。
    • 但差別是:張居正改革時,有隆慶、萬曆初期的皇帝支持,但力度沒有宋神宗那麼「全面護航」。
    • 張居正更偏向「行政效率改革」,沒有像王安石那樣用經學理論硬扯到聖人之道。
    • 結果:他死後立即被清算,但政策成效還是被承認。
  • 清末變法(譚嗣同、康有為、梁啟超的戊戌變法)
    • 力度與理念上最接近王安石(全面政治+思想改革)。
    • 但失敗更慘,時間更短,直接被慈禧「一鍋端」。
    • 這時梁啟超等人為了推銷「改革救國」的理念,刻意在歷史中「炒作」王安石,把他塑造成「千年前的戊戌先聲」。

3. 為什麼中間冷卻?

  • 宋之後的士大夫普遍把王安石當成「偽學」代表(理學主導話語權)。
  • 明清科舉更死板,朱熹成唯一標準答案,王安石學術失去正統地位。
  • 所以在漫長的宋、元、明、清 → 王安石的名聲都很差,基本被黑成「亂臣奸相」。
  • 張居正雖也改革,但他至少沒把學術搞到扯經典,所以沒被「全盤妖魔化」到這種程度。

4. 梁啟超的「再包裝」

  • 清末要推銷新學 → 就需要一個「歷史正當性」。
  • 梁啟超於是把王安石重新包裝成「改革先驅」「千古第一大改革家」。
  • 這才讓他從「臭名昭著的奸相」翻轉成「歷史偉人」。

✅ 結論

  • 王安石變法初期的力度 → 在**「全面護航+罷黜異己」**這點上,真的要到清末才有類似。
  • 中間雖有張居正這類改革家,但更多偏行政技術性,不會把經典扭成「學術正統」來替政策背書。
  • 王安石之所以名聲低迷到清末才翻案,就是因為宋元明清士大夫話語權太強,把他定型為「偽學奸相」。
  • 梁啟超一炒,才給他「先烈」光環,和清末變法串連起來。

力度、學術包裝、皇帝支持、後世評價的差別:


🏆 歷代改革力度排行榜

1️⃣ 王安石變法(北宋·熙寧新法)

  • 力度:⭐⭐⭐⭐⭐
    • 涵蓋面最廣:財政、軍事、教育、基層治理 → 幾乎全方位。
    • 神宗「全力護航」,反對派直接罷官,不問舊恩。
  • 學術包裝:⭐⭐⭐⭐⭐
    • 用《三經新義》曲解經典,打造「改革=聖人之道」的論證。
    • 學術政治化,科舉硬背。
  • 皇帝支持:⭐⭐⭐⭐⭐
    • 神宗當時幾乎是「不計代價」的全力寵信。
  • 後世評價:⭐
    • 南宋理學壓制,定性為「偽學」。
    • 名聲跌到谷底,直到清末梁啟超才翻案。

2️⃣ 張居正改革(明·萬曆初年)

  • 力度:⭐⭐⭐
    • 重點在「財政與行政」:考成法、清丈土地、強化吏治。
    • 覆蓋面大,但屬技術性行政改革,沒有觸動「思想正統」。
  • 學術包裝:⭐⭐
    • 基本沒有大規模經典詮釋,屬於「務實派」,靠實際政績說話。
  • 皇帝支持:⭐⭐⭐
    • 隆慶、萬曆初年支持,但萬曆親政後翻臉,張居正死後遭清算。
  • 後世評價:⭐⭐⭐⭐
    • 清算一陣,但後來史家普遍認為他是「中興名臣」。
    • 沒有像王安石那樣被打成「偽學」。

3️⃣ 清末變法(戊戌變法,1898)

  • 力度:⭐⭐⭐⭐
    • 改革構想全面(軍事、學堂、科舉、政制),企圖大轉向。
    • 但推行時間太短(百日維新),沒落地就被鎮壓。
  • 學術包裝:⭐⭐⭐⭐
    • 康有為、梁啟超用「新解經典」+「西學東漸」來論證。
    • 大量思想革新,但沒機會實踐。
  • 皇帝支持:⭐⭐
    • 光緒支持,但慈禧一翻臉 → 全軍覆沒。
  • 後世評價:⭐⭐⭐⭐⭐
    • 因為失敗得很慘,反而留下「殉道者光環」。
    • 梁啟超順勢把王安石炒作成「先聲」,兩者掛鉤。

📊 總結比較

  • 力度最猛:王安石(因為有神宗全面護航,能「罷黜群臣」)。
  • 最務實成功:張居正(偏技術性,短期有效,後世評價穩)。
  • 最悲情浪漫:清末變法(時間太短,但後世光環最大)。
  • 名聲起伏最大:王安石 → 從奸相到改革先驅,全靠清末翻案。


「王安石推崇商鞅」的核心矛盾 👌


1. 秦火後的史料困境

  • 秦始皇焚書後,先秦諸子典籍大量散佚,關於商鞅變法的細節幾乎只剩《史記·商君列傳》一條線,零星被其他典籍引用。
  • 後世讀到的「商鞅變法」多是後人二手加工,不是完整制度。
  • 所以王安石能看到的材料本就不完整,多半停留在「商鞅法治嚴明、改革徹底」這種印象層面,而非操作細節。

2. 王安石為何推崇

  • 王安石眼裡,商鞅代表的不是具體制度,而是**「有決斷力、敢動社稷」的象徵**。
    • 商鞅敢推行徹底改革、觸動貴族利益 → 王安石需要這種「精神濾鏡」來合理化自己與舊黨的衝突。
    • 他看重的是「法治嚴行」「以吏治民」「徹底整編社會結構」,這些在宋代尤其吸引人。
  • 換言之,他推崇的是「商鞅=徹底改革者」的標籤,而不是能原封不動搬回來的細節。

3. 王安石是書呆子嗎?

  • 不是單純的書呆子,但確實有「學術理想化」傾向:
    • 他把殘缺的史料抽象化成「改革精神」,再硬套在宋代現實。
    • 他不像商鞅那樣依靠秦孝公鐵腕鎮壓舊貴族,反而只能靠科舉、條例、政策慢慢推。
    • 結果就是「精神很硬,手段很軟」,中間落差造成群臣抵制,最後失敗。
  • 可以說王安石不是蠢書生,他有現實考量,但他的史料理解過度理想化、缺乏操作可行性,這確實帶有一點「書呆子式的天真」。

✅ 總結

  • 王安石推崇商鞅,不是因為掌握了完整史料,而是因為他需要一個「徹底改革者」的精神榜樣。
  • 秦火後史料殘缺,商鞅的形象本身就是「符號化」的。
  • 王安石不是純粹書呆子,但他的確有「把歷史理想化,再硬套於現實」的問題,這也是他新法失敗的原因之一。

為什麼商鞅能「立國」成功,而歷代變法只是「續命補丁」?


1. 商鞅為什麼能立國?

  • 時代條件
    • 戰國初期 → 各國都在爭霸,沒有「尊周禮」的心理負擔,大家拼的是誰快誰狠。
    • 秦國地處西陲,本來就是「邊陲落後國」,沒有厚重的周禮舊制拖後腿 → 變法阻力小。
  • 權力基礎
    • 秦孝公全力支持,幾乎是「授予生殺予奪權」,貴族反對直接誅殺。
    • 商鞅有軍功立國法 → 用軍功打仗換取地位,徹底重建貴族秩序。
  • 社會重構
    • 商鞅不是修修補補,而是直接「把國家換骨頭」: 廢井田、推縱橫田制 → 財政基礎新化。 軍功爵制取代世襲 → 階級流動機制新化。 嚴刑峻法 → 社會行為規範新化。
    • 秦國因此從「地方邊陲」躍升為「一線大國」。

👉 簡單說:商鞅不只是在「補」,而是在「建」。他幫秦國立了一個新國家秩序。


2. 為什麼後世變法只能「續命」?

  • 政權基礎不同
    • 漢以後的王朝,建國時多靠武力打天下 → 初期有「開國制」;
    • 等到中後期再想改革,舊制已深植,貴族、士大夫、宗室、地方勢力都盤根錯節,沒法像秦國那樣「一刀切」。
  • 思想傳統問題
    • 儒家成為正統後,凡事都要「溯源堯舜」才能自圓其說。
    • 結果改革者常常要先「找古代背書」 → 變法精神被「崇古」框死,無法大膽創新。
  • 改革者處境
    • 王安石 → 被要求既要「聖人背書」,又要「推新政」,左右不是人。
    • 張居正 → 成績明顯,但死後被秋後算帳,因為沒有思想正統保護。
    • 清末變法 → 直接觸碰傳統根基,結果被慈禧整鍋端。
    • 所以後世變法大多是「亡羊補牢」,不是「脫胎換骨」。

3. 是不是「崇古」害的?

  • 你講的「只會堯舜崇古」其實正中要害。
  • 秦以前:思想百家爭鳴,可以直接「創制」;
  • 秦以後:儒學壟斷話語,任何改革都要「自稱返古」,不能承認自己在「創新」。
    👉 這就是為什麼後世改革大多缺乏決斷力,只能在舊體制裡修修補補。

✅ 總結

  • 商鞅成功,因為他在「無包袱的戰國邊陲國」裡,有「最高統治者全力支持」,能直接把制度換骨頭。
  • 後世改革失敗,因為「舊制盤根錯節+儒家崇古正統束縛」,改革只能是「亡羊補牢」,不敢承認自己在創新。
  • 於是,商鞅=立國工程師,後世改革者=維修工+補丁師


什麼商鞅能「無祖宗包袱」硬幹,而後世卻被祖宗神主牌壓死?


1. 秦孝公為何能「不孝」

  • 秦孝公當時處境尷尬:
    • 秦國在戰國初期只是「西邊邊陲國」,地位遠不如齊楚燕趙韓魏。
    • 祖宗留下的「周禮+封建舊制」根本沒辦法讓秦翻身。
  • 所以對孝公來說,祖宗成了拖累,不是護身符
  • 他才會下狠心請商鞅來「換骨頭」:既然祖宗制度沒用,那就砍掉重練。
    👉 在這個意義上,「不孝」反而是「務實」——祖宗路子太荒唐,不跟他們耗。

2. 後世的「祖宗包袱」

  • 秦之後,統一王朝建立 → 「合法性」變成最大問題。
  • 皇帝要自稱「承繼堯舜文武」才站得住腳,於是祖宗反而被抬到神壇。
  • 這帶來三大包袱:
    1. 天人感應:董仲舒系統,凡改革都要說「順天意」。動一點制度,先掰故事。
    2. 祖宗成法:每朝開國皇帝定下的制度,後代動不得,「違祖制」就會被群臣扣帽子。
    3. 民意壓力:士大夫與輿論(尤其科舉體制化後)變成改革的最大阻力,會用「聖人經典」把改革架空。

3. 為什麼改革再也不能「硬幹」

  • 商鞅模式:君主鐵腕+無祖宗包袱 → 可以直接「破舊立新」。
  • 後世模式:君主雖有權,但:
    • 一動就被說「不孝」「逆天」「害民」;
    • 皇帝自己也怕動搖合法性,所以不敢玩大刀。
  • 結果:只能「修修補補」=續命補丁。

✅ 總結

  • 秦孝公「不孝」不是因為叛逆,而是因為祖宗制度太廢,無法讓秦國活下去。
  • 後世皇帝反而背上沉重的「祖宗包袱」,再加上天人感應、士大夫輿論,改革必須先演一齣「返古」戲碼,導致力度大不可能再現。

👉 簡單一句話:

  • 戰國是「祖宗靠不住」→ 所以商鞅可以創制;
  • 漢以後是「祖宗壓死人」→ 所以改革只能補丁。

北魏孝文帝改革,這個其實很接近「中國版明治維新」的第二可能。來拆一下:


1. 北魏孝文帝改革(太和改制,494–499 年)

  • 外壓:北方遊牧部落壓力依然存在,南朝宋齊還虎視眈眈。北魏如果不「轉型」,就很難在中原長治久安。
  • 改革力度
    • 遷都洛陽:從平城搬到中原,直接改變權力核心。
    • 漢化政策:禁止胡服胡語、推行漢姓、漢制。
    • 科舉雛形:選拔制度向漢人靠攏。
    • 法律、禮制全面漢化。 👉 這一波幾乎是「種族維新」,要把拓跋鮮卑變成正宗漢人皇朝。
  • 濾鏡條件
    • 孝文帝本人有高度威望,加上北魏權力結構本來就是皇權集中 → 很像日本天皇的合法性濾鏡。
    • 舊貴族有抵制,但被壓下去了。
  • 後果
    • 從短期看,改革相對成功,讓北魏在中原站穩。
    • 但貴族反彈累積,孝文帝死後,北魏內部矛盾爆發 → 最後分裂東西魏。 👉 就像「強行維新,短期成功,長期反噬」。

2. 為何北魏很像「中國明治」

  • 外壓:鮮卑對中原 → 日本對西洋。
  • 身份轉換:鮮卑變漢人 → 日本變西洋化。
  • 上層驅動:孝文帝+中央集權 → 明治天皇+元老。
  • 改革方向:不是「修修補補」,而是「身份徹底轉換」。

3. 為什麼後世沒機會?

  • 秦、北魏都有「邊疆民族/邊陲國」的特點,祖宗包袱少 → 才能硬幹。
  • 漢唐以後,祖宗制度愈來愈厚重,士大夫話語權壟斷,改革都必須「返古」 → 只能補丁,沒辦法翻新。
  • 清末維新 → 外壓有了,但沒有「天皇濾鏡」,上層分裂太嚴重,失敗收場。

✅ 結論

除了商鞅,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是非常接近「明治維新」的中國版本:

  • 都有外壓;
  • 都靠最高領袖的合法性強推;
  • 都涉及「身份大轉換」而非單純補丁。

差別是:

  • 商鞅 → 重建制度,塑造秦國為霸主。
  • 孝文帝 → 重建文化身份,短期成功但後期貴族反撲。

👉 所以中國歷史裡,最有明治維新味道的只有兩次:秦商鞅+北魏孝文帝


梁啟超「急推維新」與「清末慢改派」之間,其實就是中國近代史裡最核心的爭論。


1. 梁啟超為什麼「猴急」

  • 外部壓力太大:甲午戰敗(1895)、列強環伺,幾乎每年都有新條約 → 梁覺得「不立刻翻盤就亡國」。
  • 日本範例太亮眼:明治維新才三十年,日本就能打敗清朝 → 梁直接拿來當「模板」,急於照抄。
  • 內部合法性危機:清廷滿漢矛盾、財政崩潰,梁覺得「不徹底改就必死」。

👉 梁的焦慮其實是「亡國恐懼」+「日本濾鏡」雙重推動。


2. 慈禧的「慢改」邏輯

  • 慈禧確實在戊戌變法後開始推改革(新政、廢科舉、預備立憲)。
  • 但她的出發點不是「學日本立國」,而是「延長滿清壽命」。
  • 所以設計的是「漸進式」:先修軍事財政,再談憲政。

👉 從結果論看,如果清廷真的能 二十年穩步改革,也許能像日本一樣,但問題是「滿清是少數民族政權」:

  • 漢人知識菁英要的是「國族認同+政治平等」,而不是被「皇權包裝的改革」糊弄。
  • 所以滿清一邊改、一邊失去信任。

3. 民初為何比清末「更耐用」

  • 清末的立憲改革,本質上是「皇權強化+有限開放」,無法創造真正的共識。
  • 清朝一垮,雖然民國混亂,但反而沒有了「滿漢合法性包袱」。
  • 北洋、國民黨、乃至後來的中共,雖然混亂,但他們都在「同一國族敘事」下競爭,反而能延續政權。
    👉 也就是說:分裂的民國,反而比「半吊子立憲的滿清」更能走長久。

4. 梁啟超的急 vs 慈禧的慢 → 結果論

  • 梁太急,確實導致戊戌失敗,維新派幾乎一鍋端。
  • 慈禧的慢改,本來可能延壽,但滿清「國族合法性」缺口太大,無法真正贏回人心。
  • 結果論:不管快慢,清朝都難逃「被歷史淘汰」的命運。
  • 差別在於
    • 梁啟超急,讓人看到「有可能另一條路」;
    • 慈禧慢,只是把崩潰延後十年。

✅ 總結

梁啟超不是單純「猴急」,而是他看到的國際比較(日本)和國內危機(列強+滿清腐敗),讓他覺得慢改根本等於等死。


結果論看,清朝即使慢改,也頂多延長壽命,不可能徹底轉型成「東方日本」,因為滿清政權缺乏「國族正統」的濾鏡。


清朝問題的本質,不在「改革快慢」,而在「滿清作為少數民族政權」的短板。這比速度問題更致命。


1. 為什麼「少數族群短板」比快慢更關鍵

  • 合法性困境
    • 明治維新:日本是單一民族國家,改革=「國族強化」,所有人共享榮耀。
    • 清朝:滿洲政權 → 改得再快,漢族精英心裡仍覺得「是外族在統治」,改革不會轉化為團結力。
  • 利益分配矛盾
    • 改革需要中央權力集中+利益重分配。
    • 但滿清核心利益是八旗貴族 → 改太快會損滿洲特權,改太慢則無法安撫漢族士大夫。
    • 不管快慢,兩邊都罵,改革自然難成功。

2. 明治日本 vs 清末中國

  • 日本:同族一體,改革是「我們大家要生存」。
  • 清末:滿漢有隔閡 → 改革被看成「滿洲人為了續命,而不是全體國民的出路」。
  • 所以即使慈禧推預備立憲、廢科舉,很多漢族菁英仍覺得「清廷是在自保,不是真改革」。

3. 民國為什麼反而耐用

  • 雖然混亂、軍閥割據,但起碼「國族敘事」回到漢族主體(孫中山、蔣介石喊的口號都是民族國家)。
  • 分裂的民國 → 至少沒有「滿清是外族」的原罪
  • 這讓政權更容易爭取「長久存在」的基礎。

4. 結果論

  • 梁啟超快/慈禧慢 → 都不解決「滿清合法性短板」。
  • 所以清朝的結局注定是「改不動 or 改也亡」。
  • 速度只是加速器,真正的致命點是「外族政權 → 無法整合國族認同」。

一句話總結


清朝的死因,不是改革快慢,而是「少數族群政權」的正統短板。


  • 改太快 → 觸動滿洲貴族利益,內部反彈。
  • 改太慢 → 漢人菁英失望,外部壓力壓垮。
    👉 結果:清廷怎麼走都走不出「被淘汰」的死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幫按讚小說文藝評論區
2會員
165內容數
小說(金融、產業、靈異、間諜)
2025/09/29
如果我們把中國思想史比作一場馬拉松,中唐時期的儒學幾乎是落在最後一名,氣喘吁吁。 那個時代的思想市場,佛教寺院香火鼎盛,華嚴與禪宗提供了完整的心性宇宙論;道教則憑藉皇室血統與神仙信仰,占盡國家與民間的話語權。相較之下,儒學卻淪落為科舉考試裡的章句訓詁,滿紙訓詁、索隱玄談,既無法安頓人心,也解不
Thumbnail
2025/09/29
如果我們把中國思想史比作一場馬拉松,中唐時期的儒學幾乎是落在最後一名,氣喘吁吁。 那個時代的思想市場,佛教寺院香火鼎盛,華嚴與禪宗提供了完整的心性宇宙論;道教則憑藉皇室血統與神仙信仰,占盡國家與民間的話語權。相較之下,儒學卻淪落為科舉考試裡的章句訓詁,滿紙訓詁、索隱玄談,既無法安頓人心,也解不
Thumbnail
2025/09/29
1. 聖母角色 = 規範的化身 聖母總是強調「大家要團結、要犧牲、要為大局著想」。 她其實就是 規範具象化 的角色,提醒觀眾「秩序不能崩」。 2. 為什麼會反感? 因為我們自己 也在享受規範的紅利(治安、交通、社交合作),但同時又 不想被規範束縛: 在現實中守交通規則,才能安全上下班
Thumbnail
2025/09/29
1. 聖母角色 = 規範的化身 聖母總是強調「大家要團結、要犧牲、要為大局著想」。 她其實就是 規範具象化 的角色,提醒觀眾「秩序不能崩」。 2. 為什麼會反感? 因為我們自己 也在享受規範的紅利(治安、交通、社交合作),但同時又 不想被規範束縛: 在現實中守交通規則,才能安全上下班
Thumbnail
2025/09/29
前言 1990 年代是日本少年漫畫的黃金時代。《週刊少年 Jump》不只稱霸市場,還帶動了漫畫產業的全球化。但這個時代的作品能否存活下來,並不單純取決於畫功或劇情,而是要符合當時的「流量密碼」。那時的兩大保命符就是:不良少年與情色擦邊。沒有這兩樣,不少漫畫很快就會被腰斬,消失在讀者視野裡。
Thumbnail
2025/09/29
前言 1990 年代是日本少年漫畫的黃金時代。《週刊少年 Jump》不只稱霸市場,還帶動了漫畫產業的全球化。但這個時代的作品能否存活下來,並不單純取決於畫功或劇情,而是要符合當時的「流量密碼」。那時的兩大保命符就是:不良少年與情色擦邊。沒有這兩樣,不少漫畫很快就會被腰斬,消失在讀者視野裡。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問張居正可有悔? 一陣風過,吹得庭院裡的梧桐樹,沙沙作響。映進窗內的樹影婆娑,搖曳生姿。窗外蟬鳴,高亢急促,一聲勝似一聲。催得張居正一縷魂魄,飄飄忽忽欲斷魂。歸去!歸去!功在社稷,過在身家,兩行殘淚。               
Thumbnail
問張居正可有悔? 一陣風過,吹得庭院裡的梧桐樹,沙沙作響。映進窗內的樹影婆娑,搖曳生姿。窗外蟬鳴,高亢急促,一聲勝似一聲。催得張居正一縷魂魄,飄飄忽忽欲斷魂。歸去!歸去!功在社稷,過在身家,兩行殘淚。               
Thumbnail
一個曾經支持過三國時期孔融跟袁譚治理青州,謎一樣的男人。光榮以為他是文官,其實他戰功彪炳。
Thumbnail
一個曾經支持過三國時期孔融跟袁譚治理青州,謎一樣的男人。光榮以為他是文官,其實他戰功彪炳。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張大千赴敦煌臨摹壁畫對中國書畫影響十分重要。中國書畫最頂盛時期爲魏晉南北朝、唐代,及五代時期。當時的紙張及紡織品價錢昂貴,書畫通常以壁畫的方式呈現。根據宣和畫譜,一部記載宋徽宗時期內府藏畫的譜錄,可見南北朝和唐代的壁畫都以百幅作單位,可惜由於戰亂問題,在元朝,元軍摧毀了許多中國建築和文物。因為當時中
Thumbnail
張大千赴敦煌臨摹壁畫對中國書畫影響十分重要。中國書畫最頂盛時期爲魏晉南北朝、唐代,及五代時期。當時的紙張及紡織品價錢昂貴,書畫通常以壁畫的方式呈現。根據宣和畫譜,一部記載宋徽宗時期內府藏畫的譜錄,可見南北朝和唐代的壁畫都以百幅作單位,可惜由於戰亂問題,在元朝,元軍摧毀了許多中國建築和文物。因為當時中
Thumbnail
我們上次看到,由於蘇洵過世,二蘇兄弟不得不再度離開官場,運送父親的靈柩返回蜀地(四川);守孝期滿,二蘇兄弟返回京城,沒想到直接撞上了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熙寧二年,1069 年,沒有在開黃腔🥵) 無論從什麼層面看,年僅 20 歲的宋神宗都是個亟思進取的皇帝,他渴望痛擊遼國、西夏,重振大宋基業。打
Thumbnail
我們上次看到,由於蘇洵過世,二蘇兄弟不得不再度離開官場,運送父親的靈柩返回蜀地(四川);守孝期滿,二蘇兄弟返回京城,沒想到直接撞上了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熙寧二年,1069 年,沒有在開黃腔🥵) 無論從什麼層面看,年僅 20 歲的宋神宗都是個亟思進取的皇帝,他渴望痛擊遼國、西夏,重振大宋基業。打
Thumbnail
雙神會面後,宋神宗立即授王安石翰林學士兼經筵侍講,換句話說,王安石成了皇帝的國政+學術指導教授。 王安石學問豐厚,口才一流,無論宋神宗問什麼問題,王安石都能對答如流且發人深省。沒過多久,宋神宗就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兩人思想逐漸同步。 宋神宗愈來愈想重用王安石,不只是因為他信奉「安石教」,還因為反
Thumbnail
雙神會面後,宋神宗立即授王安石翰林學士兼經筵侍講,換句話說,王安石成了皇帝的國政+學術指導教授。 王安石學問豐厚,口才一流,無論宋神宗問什麼問題,王安石都能對答如流且發人深省。沒過多久,宋神宗就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兩人思想逐漸同步。 宋神宗愈來愈想重用王安石,不只是因為他信奉「安石教」,還因為反
Thumbnail
這本書的進度,目前只看到有一段插敘寫明武宗朱厚照的部分,就是那個皇帝不當愛給自已封將軍的奇葩,雖然明朝奇葩皇帝多了去了。 這段之前講的是張居正還在世的故事,還正常的的萬歷,其實我一直覺得他很正常。 我在看書的時後有一種感覺,萬歷一直把張居正當一個爸爸,因為他老爸死的早,媽媽又一直讓他乖乖聽張居正
Thumbnail
這本書的進度,目前只看到有一段插敘寫明武宗朱厚照的部分,就是那個皇帝不當愛給自已封將軍的奇葩,雖然明朝奇葩皇帝多了去了。 這段之前講的是張居正還在世的故事,還正常的的萬歷,其實我一直覺得他很正常。 我在看書的時後有一種感覺,萬歷一直把張居正當一個爸爸,因為他老爸死的早,媽媽又一直讓他乖乖聽張居正
Thumbnail
我們來看看王莽的曠世改革吧。 王莽的改革,波及面非常廣,各種動作特別多,主體上來說有三點影響最為惡劣,我們來一條一條說。 改革的第一刀砍向了土地與奴隸。 王莽要求天下恢復「井田制」,土地收歸國有,不准土地自由買賣,而且不允許奴隸買賣,所有奴隸恢復自由身。 王莽同志被調侃為「穿越之子」的重要開
Thumbnail
我們來看看王莽的曠世改革吧。 王莽的改革,波及面非常廣,各種動作特別多,主體上來說有三點影響最為惡劣,我們來一條一條說。 改革的第一刀砍向了土地與奴隸。 王莽要求天下恢復「井田制」,土地收歸國有,不准土地自由買賣,而且不允許奴隸買賣,所有奴隸恢復自由身。 王莽同志被調侃為「穿越之子」的重要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