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前,深知我讀書取向的惟喆向我分享了一部電子書:郭良鋆 葛维钧 著《梵語入門》(中西書局,2016),心裡有點心理震盪。在這裡,我所說的心理震盪,不僅指我曾欲學習梵語未果的挫折,也包括對故人的懷念。
我想,當年進出明目書社的書友們都知道,對於印度哲學感興趣的人,在搶購新書到店之餘,都會移步至店外的茶桌向他討教。我就是熱衷此道的好奇者之一。在那以後,經由他的推薦,我陸續地購買英文版的印度哲學、宗教與文學相關論著、英譯版《梵語辭典》等等。這些書籍印刷不算精美,在新德里印製發行,售價仍合理。這些因素並不影響我對它的閱讀,儘管我的英文閱讀能力很差,幾乎以烏龜爬行般的速度進行,在這時,或許我只能以老僧刻經來自我勉勵。
其後,在書店裡,設若遇到梵漢佛經對勘叢書,我定然要購買閱讀的。說點我個人感想,我覺得翻讀著梵漢對勘的讀本,智識方面受益非常之大,很像我當年翻讀「日本語讀本」那樣:從開端與學習的過程中,都充滿著生機與妙趣,每認識了一個字詞,每懂讀了一個語法,就如同得到大豐收。我記得,這樣美好的體驗,持續了一段時日。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又不得不接受「人生有涯」的事實。好書自然是讀不盡的。我認為如果不是讀書享樂主義者,那麼他對於讀書(治學)和寫作,無論如何都應當專注如一,不容分心、不能多所徘徊。在這方面,我必須收斂做出取捨才行。直白講,至今為止,無論是研究印度哲學或曾經動過學習梵語的念頭,其實,我始終沒有正式入門過,連個儀式也沒有。也就是說,我自始至終以一種好奇者的姿態,立於梵語哲學宗教的門外。諷刺的是,像我這般尷尬的處境,卻應合了明目書社的同仁刊物:《門外》的在野精神。不知這是機緣巧合,抑或屬於另類宿命論?
《梵語入門》內容簡介:
《梵語入門》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梵文研究中心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梵文研究及人才隊伍建設」所編著的梵文教材。本書沿用了季羨林和金克木兩位先生20世紀60年代於北京大學東語系梵巴專業班授課的方法,詳細講述了梵文語法。
附錄中收錄了季羨林先生根據德國學者斯坦茨勒的《梵語基礎讀本》翻譯的《梵文語法講義》,與金克木先生編寫的《梵文文法》,其中《梵文語法講義》是首次公開出版。對於梵語學習者而言,本書是必不可少的優秀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