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對工作的熱愛,不是來自於工作本身。
而是來自我們身邊的人。
今天午餐時間,在公司的公共區域看見跑步社的同事們開心地聚在一起,聊著配速、練習的菜單,還有年底台北馬拉松要突破多少成績...等等。這群同事讓人感到上班特別有動力:因為在他們下班之後,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揮汗、一起挑戰。今天晚上,我參加了一個創作者的社群活動,叫做「靈感日日村」。現場應該有上百個人,大家都在分享創作的苦惱、靈感,光是要不要"露臉"這件事就討論好久,引起了很大的漣漪。那種氛圍很特別,不是競爭,而是支持。因為大家都有個信念 : 我們在走的,是一條孤獨但值得的路。
這就是社群的力量。
在企業裡,社團常常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跑步社、籃球社、瑜伽社、英文學習社、桌遊社、讀書會、電影欣賞社,甚至有醫院成立「大笑社」~因為醫生相信大笑對健康有益。你看,光是這些名字,就讓人覺得上班多了一點色彩。
這些社團,除了單純的興趣聚會,更是幫助員工找到彼此的「同溫層」。因為在工作裡,資源有限、分工明確,彼此之間很難有那種「毫無功利」的連結。
但在社團裡不一樣,你不用考慮績效,也不需要跟誰競爭資源。
你只需要當一個喜歡跑步、喜歡電影、或喜歡大笑的人。
而當這些純粹的連結出現時,奇妙的事就發生了。
跨部門的朋友變多了,平常沒交集的同事變熟了。當有一天你需要跨部門合作,溝通也會變得柔軟,不再只是「照SOP公事公辦」,而是「因為私下認識,彼此更能體諒」。
許多職場相關研究顯示,一個人在工作上的幸福感,跟你有沒有「上班的好朋友」息息相關。
那個可以一起吃飯、一起抱怨、一起大笑,甚至什麼屁話都能聊的朋友,比加薪更能提升你的職場幸福感。
所以啊,社團不只是社團,它是讓你找到志同道合朋友的一個橋樑。
它讓你在上班的日子裡,不只是面對冷冰冰的數字、報表,而是帶著期待走進辦公室,因為你知道,下班後會有人陪你跑步、看電影,甚至一起去大笑。
企業如何看待員工社團?
不要只看社團有沒有「績效」或「符合公司目標」,可以更多考慮: 它能不能讓員工找到連結。因為當人與人之間有了連結,工作的熱忱也就自然提升了。
但即使企業沒有提供這樣的機會,你也完全可以自己主動去找,就像私下自然而然形成的團購社,號召同事一起買東西,這不也是一種很自然的快樂連結嗎?
對你來說,在職場中,能跟你一起吃飯、一起分享心事,甚至什麼都能聊的那個人,重要嗎?
對我來說,很重要。
因為工作常常是辛苦的,如果沒有這些能調劑心情的朋友,那真的會太累了。
所以上班時的職場『好朋友』,不只是附加價值,而是讓你能走得更久、更快樂的秘密武器。
換你告訴我:
如果讓你成立一個職場社團,你最想做的會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