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教師節,看到一個很有趣的梗圖。
學生對老師說:「老師,你教的不是東西。」
老師秒回:「我不准你們這樣說自己。」我當下笑出來,但笑完後突然覺得,這不就是職場縮影嗎?
🟨 新人眼裡的「老鳥沒用」
在公司,新人常常會覺得老鳥教的東西「過時、沒用、不符合時代」。
比如:
「現在都自動化了,誰還用這種土方法?」
「前輩的那套流程,根本浪費時間吧?」
翻譯一下就是:
「你教的,都不是東西。」
🟨 老鳥眼裡的「新人不成熟」
他們通常會心裡冷笑一下,然後淡淡回你一句:
「這東西你還沒練到會用而已。」
或者是這個版本:
「我會教你,是因為你還有潛力。要不然我根本不會浪費時間。」
換句話說,老鳥的潛台詞是:
「你現在還不是角色,但練到位了,就能成為角色。」
問題的核心:誰來決定「有沒有用」?
新人和老鳥之間,真正的鴻溝不在知識本身,而在「判斷標準」。
在新人的眼裡,價值 = 能不能立刻上場、直接套用。
在老鳥的眼裡,價值 = 能不能經得起風雨考驗、撐過現實驗證。
兩邊都沒錯,但放在同一個情境下,標準完全錯位。
於是新人覺得「學不到東西」,老鳥覺得「新人不成材」。
那誰對?
事實是——沒人能說了算。
因為職場裡的裁判,是「環境」。
有些舊方法,在大環境還沒更新的時候,依舊穩如泰山。
而有些新方法,真的能"一秒淘汰 前人十年累積"的苦功。
所以,價值不是誰喊大聲就算,而是放到特定場景裡能不能解決問題。
如果你是新人,覺得老鳥教的沒用,先問自己:
👉 是方法真的過時?還是我還沒練到能發揮出來?
如果你是老鳥,覺得新人太天真,別急著貼標籤。
👉 因為你眼裡的「天真」,有可能是你已經失去對外界變化的敏感度。
提醒自己: 不論我是老鳥或新人,都要讓自己被驗證~”我果然是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