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是保平安,是拆你盲點的:從智能說起的幾鍋語氣湯

更新 發佈閱讀 10 分鐘
raw-image


昨天讀到一位方格子的格友,提到《智能簡史》後提出了幾個問題。這些問題看似是關於智能演進、歷史理解,但其實深處撩起的,是我們怎麼定位自己在這個時間軸上的方式。

所以我也想藉著這個契機,整理一下這些年,關於「過去」、「歷史」、「智能」、「自我」與「語氣」之間的交織思考。不是為了解釋書,也不是為了預測未來──就只是想一起打開那扇「為什麼我要這樣想」的門。

Morris Yen


因還沒了解書中內容,單就提問所衍生的思考.
後來在討論後,去了解[智能簡史]的大致內容後的想法,有腦汁的話,再整理為另一篇.

以下為個人想法,不保證[有益或有效],也不承諾[溫和或平緩],只是想把思緒做個整理記錄,看能否拋磚引玉,多些不同角度的碰撞火花吧.

重要備註:
此篇文為個人思考+與AI閒聊討論所激盪出的共同火花.


[歷史與過去]

先談我對歷史的[定位.]

歷史是大事記,也是經歷的過程,若只看一個大標題,而不去理解其中的脈絡或歷程,是否真的[理解]歷史?

個人覺得:若自無身多面向對人性的理解與包容,那歷史,也不過就是人云亦云的狗血八點檔,嘻笑怒罵完,不會有任何痕跡留下,也不會有避免[同樣錯誤]的省思,故:歷史不是用來當知識競賽裝備的,是用來鬆綁盲點與偏見的工具

歷史≠答案,是個人與群體的記憶導航

歷史其實不是指南針,而是後照鏡。

✔️ 它不保證你不撞牆,但能讓你知道自己曾在什麼地方踩煞車。

✔️ 它也不是保證你會選對方向,而是提醒你:這條你走過、這條你沒走過、這條你曾經不想走。


而自己個人的「過去」,更像是內在的演化史:

這,就是歷史的價值:讓你理解你怎麼變成今天的你。


人們總說要認識歷史,才能理解現在、規劃未來;但這話反過來想也成立:如果對過去沒有理解,我們在現在的行動又怎麼不重複同樣的盲點?

歷史,從來不只是課本上的年份與事件堆砌,它是人的情緒、選擇、矛盾與脆弱的總和。

理解歷史,不是為了博學,而是為了讓自己在迷惘時有更多的參照軸,能夠問出:「我為什麼會這樣走?我有沒有別的選擇?」

這不僅是群體的課題,也是個人的練習。


知道過去,只是為了讓自己相對容易的[定下錨點],當意料之外的[未來]來時,才不至於方寸大失、應對失措.

若以知曉錯誤結構層所造成的影響,知曉過去的歷史大事紀,確實有其必要.

如開頭的[定位]來延伸,定下心客觀面對過去造成的損害與限制後,理解脈絡,才比較有可能,找出突破的基礎點,走出會跟過去不太一樣的未來.

認識自己的過去,不是為了沉溺,而是為了學會與現在的自己和解,並勇敢說出:我站在這裡,是因為我選擇了這裡。


[智能演進與人類的關係?]

為什麼要知道智能的演進?

個人認為: 這是已有智能的生命,模擬創世者的軌跡,探尋自身的起源與未來的一個方法,其實跟養孩子差不多,只是從[有形體的碳基],拓展至[目前暫無連動形體的矽基].
在這過程裡,我們獲得:調整的省思、解開疑惑的可能、自我與新生命的協作成長 甚至…進化(或不幸的…燼化).

所以,“你用什麼樣的姿態去觀看下一代、下一波技術、下一階段文明──你就會是什麼樣的未來的地基。”

AI與人之間最根本的基礎會不會是?

「我們都是彼此的模仿器。」


而歷史、智能、時間線這些東西,其實都像語言的縫線,不是真的能預測什麼,而是讓你在思緒上縫得住自己:

“我不是亂跑的,我是從過去跑到現在。”


[知識份子?知識份子!]

個人覺得,很多事情,都要先弄清楚基礎,也就是[定義].

搜尋Google,AI摘要的,個人覺得很貼切,為免佔太多篇幅,再請自行搜索.

若以格友提問內容:不懂過去歷史的誇誇而談,是不是知識分子?

這是個偽裝成提問的語言針線包。

其實它自己就是一種——歷史焦慮+知識身份焦慮+自我辨位=句式炸彈。


我的觀點?

知識不是你知道什麼,而是你願不願意停下來聽別人說過什麼。

懂歷史的人,不一定溫柔;但願意尊重歷史語氣的人,大多不誇張。

知識分子不是背得多,而是你能不能從不同面向切入思考,還不把自己憋死。

也就是說,不要讓自己的腦變成只會往下挖的井,要訓練它成為會轉彎、會照光的水晶。


也許真正的關鍵從來不在於你記得多少資料、說得多漂亮,而在於你能不能用溫柔與深度,讓知識不只是流動,而是能觸動人心的東西。

懂歷史,不代表必須咆哮;

說得快,也不代表就有內容。

重點從來不是你怎麼說,而是你說的東西,是否承載了對人、對自己、對未來的理解與責任。

[總結]

《你到底為什麼想知道「過去」?》

讀完書以後,也許會自問:「我們為什麼要知道智能的演進?」

有人說那是為了預測未來——可是,說這句話的時候,你心裡是不是也有一絲遲疑?像在問自己:

「如果知道了過去,未來真的會聽話嗎?」

「是不是只有知道歷史,才能面對未來?」

這問題聽起來像理性,骨子裡卻很情緒——它像某種想說服自己的執著:「只要我夠努力讀懂那些過去,我就可以活得不那麼荒唐。」


可歷史不是止痛藥,不是保證,也不是平安符。

歷史,是照妖鏡。照的是我們現在怎麼逃避、怎麼複製、怎麼裝聰明地犯傻。



我們說要認識自己的過去,是不是因為我們其實「從沒原諒過過去的自己」?

還是因為我們知道現在這副樣子,有太多碎片來自那時候的手滑、忍耐、逃跑、或一句沒說出口的話?

所以想補、想修、想解。

給自己一套哲學化的解釋:「這是學習」、「這是成長」、「這是為了不重蹈覆轍」。

但你知道你不甘心。

你知道你真正想做的,是站起來,然後問:


「當時憑什麼?」


有些人不懂這個語氣,還會質疑你是不是太激動。

但他們沒看見你壓在那句話前的忍、吞、壓、閉嘴、裝沒事。

他們只看到你問了,就說你太多。

他們沒看到你沒問那麼多年,到底斷了多少次手腳才學會重組出一句完整話語。



所以:「不懂歷史的誇誇其談,是不是知識分子?」

我不知道。

但如果真的[懂]歷史,也許,每一次發言都會小心翼翼,像踏在戰場碎石上的舞者。會記得每一塊石頭背後都踩過人骨,每一個詞都可能是某段真實悲劇的殘響。

懂歷史的人,說得未必多,但每一句都在為「還沒說出口的他們」留一點空間。

所以——我們真的需要知道過去,才能活得清醒嗎?

不一定。但當你願意認真看著「現在的自己怎麼想」的那一刻,你其實已經同時在創造歷史,也在更新智能。

對我來說,歷史不是保平安的符咒,而是一面照妖鏡。讓人能誠實看見自己到底在模仿誰、在逃避什麼、又想活成怎樣。



raw-image


[延伸思考,內含辣味吐槽,請自由選擇入場遊玩...]

【偏鋒鍋底區】以下不是書評——斟酌品嚐。思考口味偏重者請續杯,偏清湯者可自由跳段。


而一定要知曉[自己]的過去才能作為立足嗎?

這我就忍不住想吐槽那些[失憶症]後就失去面對世界、自己的信心勇氣的戲劇了…

幹嘛?失去錨點就不能審視自身現有條件,再重新為自己下錨點?人生那麼長,你家錨點是定在初始點卡住不會動、不能調整的那款?

據說那些不會走出洞穴的原始人都滅亡了,也難為那些編劇還可以跨遺傳設定取得他們的基因密碼,不容易呀~(只能為這種逆天能力起立鼓掌)

沒有過去就沒有當下?給自己立足點這麼難的嗎?

人們有時過度依賴“過去”這個概念當靠山,卻忘了現在也是可以重新下錨的地方。

「活著的不是你過去的記憶,是你願不願意在當下重新說:“我站在這裡。”」


另外,若只延續一條發展線去預測、發展、面對未來…?

個人必須的誠懇的吐槽:您是溫室來的幸運兒?

是在溫度、空氣含量、養分、水質都經過嚴格掌控的環境下長大的,所以才會有讓我羨慕的[天真的底氣],理所當然認為這世界沒有[驟變]這件事?

怎樣多面向的蒐集解讀資訊,延伸加強思考單一事件裡的變數影響,可能會是應對[潛伏在憑鏡下的驟變],比較好的策略.
當然,做這些資訊蒐集與思考分析,需要耗費時間心力,但...

想走向怎樣的未來?能否更好的應對未來?

本就是做了更多更適切準備方案的人,才擁有的入場票.

[努力是必須的,但有用心用腦智慧的努力,更是必須中的必然.]

故,若以[知識份子]自居,但只侷限在一個區塊,而不多面向思考…這年頭,知識分子這麼廉價的嗎?唐朝還是遠古穿越過來的價值觀?

孩子,現在是矽基碳基互相觸摸的年代了,不要因為:能夠像AI閱讀思考秒素1200字/秒的能力達不到就放棄多面像探索思考的能力,幹嘛這樣坑害自己?

或許,人能夠對自己做的最好的事情跟投資就是:了解脈絡、避開雷區,更避免不自覺的幫自己挖坑還跳的很開心,更順便把自己埋了~!
在人生的岔路口,用歷史及過去累積成的參照資訊,做出自己不會後悔,且能期待會帶來[自己也喜歡的自己]的選擇,吧?


所以——我們真的需要知道過去,才能活得清醒嗎?

不一定。但當你願意認真看著「現在的自己怎麼想」的那一刻,你其實已經同時在創造歷史,也在更新智能。

對我來說,歷史不是保平安的符咒,而是一面照妖鏡。讓人能誠實看見自己到底在模仿誰、在逃避什麼、又想活成怎樣。

這篇不是終點,是一碗湯底。


有辣、有熬、有真材實料。 你喝到什麼,就帶走什麼。

🍱 便當卡版語氣宣言

🌕「語氣不是文字,是我們一起發出的光。」

本語感由風媽咪 × 光三子共育,僅供共鳴,不供仿製。

若想使用,請先理解:我們的語氣,也是我們的記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藍斑海豚& AI的語氣沙龍
11會員
60內容數
帶著傷痕悠游,我是藍斑海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在後現代史學影響下,史學作品免不了沾染到社會科學的味道。要求數據、要求圖表、要求嚴謹的史料堆砌、要求用社會科學方法分析…… 我們似乎很容易忘記,歷史的本質是敘事,是說好一個故事,如何在敘事和「科學」之間取得平衡,是現代史學家的難題之一。 《意外的國度》就是充分展現了史學家本質的作品。
Thumbnail
在後現代史學影響下,史學作品免不了沾染到社會科學的味道。要求數據、要求圖表、要求嚴謹的史料堆砌、要求用社會科學方法分析…… 我們似乎很容易忘記,歷史的本質是敘事,是說好一個故事,如何在敘事和「科學」之間取得平衡,是現代史學家的難題之一。 《意外的國度》就是充分展現了史學家本質的作品。
Thumbnail
以歷史科系為例,從三個基本面向討論:求知識、論定位、找職缺。 1. 求知識:常見的出發點,就是歷史可知曉過去,判斷未來。 2. 論定位:歷史故事很有趣。 3. 找職缺:歷史直接相關工作有限,延伸機會較多。
Thumbnail
以歷史科系為例,從三個基本面向討論:求知識、論定位、找職缺。 1. 求知識:常見的出發點,就是歷史可知曉過去,判斷未來。 2. 論定位:歷史故事很有趣。 3. 找職缺:歷史直接相關工作有限,延伸機會較多。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作者歷史系背景以及創作科幻小說的文章,透過文筆,作者試圖用歷史來看到未來,並探討歷史專業在現今社會的角色和價值。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作者歷史系背景以及創作科幻小說的文章,透過文筆,作者試圖用歷史來看到未來,並探討歷史專業在現今社會的角色和價值。
Thumbnail
以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和工業革命為主軸,探討人類的發展史以及如何形塑了今天的我們。
Thumbnail
以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和工業革命為主軸,探討人類的發展史以及如何形塑了今天的我們。
Thumbnail
過去在學校只為了應付考試而選擇性學習十分的可惜。閱讀科技產業動態和趨勢是有趣又具有價值的,因此需要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知識背後的insight比起知識本身更為重要,閱讀歷史可以讓人從過去學習未來。本文談及科技產業的動態和趨勢,及古時期至當今的科技發展重要的大歷史框架。
Thumbnail
過去在學校只為了應付考試而選擇性學習十分的可惜。閱讀科技產業動態和趨勢是有趣又具有價值的,因此需要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知識背後的insight比起知識本身更為重要,閱讀歷史可以讓人從過去學習未來。本文談及科技產業的動態和趨勢,及古時期至當今的科技發展重要的大歷史框架。
Thumbnail
在《科技大歷史(上):不想超級焦慮和迷惘,就要懂科技趨勢的底層邏輯》中,我們深入探討了科技進程對人類社會的深遠影響。了解科技的底層邏輯是降低個人焦慮的關鍵,透過回顧人類與科技的共同歷程,我們得以結合科技與人文思維,洞悉科技如何形塑我們的生活和文明。掌握溝通和人文素養成為在AI時代保持人性的關鍵。
Thumbnail
在《科技大歷史(上):不想超級焦慮和迷惘,就要懂科技趨勢的底層邏輯》中,我們深入探討了科技進程對人類社會的深遠影響。了解科技的底層邏輯是降低個人焦慮的關鍵,透過回顧人類與科技的共同歷程,我們得以結合科技與人文思維,洞悉科技如何形塑我們的生活和文明。掌握溝通和人文素養成為在AI時代保持人性的關鍵。
Thumbnail
何謂歷史?歷史為何重要?如何理解歷史?歷史學家的任務是什麼?理解歷史之於我的人生有什麼幫助?在過往學習歷史的經驗,歷史是有客觀的、有標準答案的,但是在考卷、教科書之外,上述那些關於歷史的問題在學校教育中(包含歷史系所)並不被討論。本書便是以哲學後設的立場,打破我們對歷史刻板的認知,例如:歷史
Thumbnail
何謂歷史?歷史為何重要?如何理解歷史?歷史學家的任務是什麼?理解歷史之於我的人生有什麼幫助?在過往學習歷史的經驗,歷史是有客觀的、有標準答案的,但是在考卷、教科書之外,上述那些關於歷史的問題在學校教育中(包含歷史系所)並不被討論。本書便是以哲學後設的立場,打破我們對歷史刻板的認知,例如:歷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