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立場、我是中立、我很少碰政治」這幾句話,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我對這類說法的幾點觀察。在開始之前,我想先強調,我並不打算討論說這些話的人「內心真正的立場」是哪一邊,我想聊的,單純是我所觀察到這幾句話的幾個有趣現象。
1、它總是用在開場。
因為它總是放在開場,所以也被調侃為「起手式」。確實,我們的很少看到當一個人論述完了自己的觀點後,才在文末「PS:對了,我沒有政治立場」
2、它總被用在表達不滿。
如果「我很少碰政治」是起手式,那麼「但是這次就連我都…」就是第二招。像是:「我平常很少關心政治,但現在真的太誇張了。」「我算是中立派,但這次就連我都無法接受。」比較起來,有沒有人聽過:「我平常不碰政治,但這次真的做得太棒了!」?幾乎沒有。
3、這句話不會增加論述的合理性。
不論你是什麼立場、或是沒有立場。你接下來要說的論述才會是大家眼睛聚焦的重點。實際上,只要論述的有憑有證,那麼就連曾經改變立場也是有辦法解釋的。畢竟我們原本就有改變選擇的權利,不是嗎?
4、它試圖讓人忽略自己的立場與偏好。
會採用這種開場的人,還有一種特色,就是喜歡強調「我只是就事論事」。彷彿只要標註了理性標籤,發言就能抽離自身偏好。但現實是,當你選擇開口,選擇什麼說、什麼不說,你的立場就已經浮現。事實上,光是你活在這塊土地上,享受這個體制的權利與限制,本身就是一種立場。
結語:個人觀察心得,「我沒有立場」是一種語言防衛機制,目的是用來淡化自己言論可能帶來的衝突與責任,並加強鞏固自身論述的合理性。但很可惜,這樣的動作並不會為你的觀點加分,甚至讓人質疑你在迴避責任甚至情緒勒索。因為真正的說服力來自於邏輯與證據,而非事前聲明自己的「無色」。中立不該是遮羞布,也不是理性思考的免死金牌。其實,誠實面對自己的偏好,才是理性進步討論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