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成不變的生活,常使人想丟下現在的一切逃去遠方,展開一場完全不同的人生。 彷彿會從此蛻變,因為「遠方的一切是如此美好」。 但事實上,很多繁瑣的雜務、生活會遇到的問題、文化的差異等等,這些都不會出現在想像裡面,所謂遠方,其實也只是別人生活的地方。
那既然如此,除了搬到遠方去過生活,有沒有其他方式能讓目前這個很一般的生活,有一點改變呢?
【本書綱要】
本書的作者是二寶媽,同時也是個作家。 她覺得自己其實過的還不錯,該有的都有,但好像又缺乏一點什麼,她並沒有想要否定自己當前的生活,所以她在思考,如何能讓原本還不錯的生活上更進一步。 她想要在這樣本身就還不錯的人生基礎之下,看有沒有辦法變得更好,也期望能更快樂,因為人是一種會不停追求更好的生物。 能知足常樂不錯,但如果從不知足中進而進步也不錯。所以作者開始做了一些研究,並以自己的人生來實驗,利用一年的時間,做一些行為或思考上的改變。 這些是她最初的想法。 所以她就因此展開了為期一年的挑戰。活在一個穩定的日常中,我們常常會有一連串自動駕駛的行為。像是刷牙、洗澡、吃飯、甚至是開車。有時候因為太習慣了,所以這些習以為常的事情變得不假思索,意識到的時候才發現剛剛做了這些事情。 所以這本書集合了,作者自己想改變的一些行為上的自動駕駛,例如常常動怒;或者是動不動就想要反駁別人的口舌之快。 她也做了一些生活想法的改變,例如一些本來我們常常因為珍惜,而捨不得用的東西,有時候甚至因此放到壞掉,對於這些東西,應該要拿來用掉。 諸如此類,其實有些事情很小,但是這些小小的改變都會讓生活更近一步的變好。 有意識的去察覺,才會發現很多行為我們都不自覺的在做,所以藉由察覺,我們就有機會能夠變得更好。 雖然這本書叫做《過得還不錯的一年-我的快樂生活提案》,但是自己讀下來,覺得這些生活上的改變不一定非得跟快樂有關,想要改變,無非是想要變好就我自己閱讀的理解,如果寫成「讓生活更好的一些嘗試」,可能比較接近這本書的意義也是作者的核心動機,我認為用這個說法比較好懂。 以下關於書中幾個有所共鳴部分,有啟發的內容,跟大家分享。
【實際行動】
(一)別人的感覺是真實存在的
作者發現,自己好像常常會用自己的感覺去否定女兒。例如像女兒如果在非用餐時間說肚子餓,她會跟女兒說:「你才不餓,你只是嘴饞」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有類似的情形,像是對方在跟自己陳述對某樣東西的感覺時,回應對方「會嗎? 還好吧?」「沒有啦,你只是×××才會覺得這樣。」 會這樣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用自己的感覺去任意評斷他人感覺的存在與否,另一方面是因為沒有仔細聆聽,只是急著在換自己說話的時候來發表自己的意見。 「否定」這件事,在對人不對事的時候特別傷人。在日常中,我會觀察到自己或別人的這種行為。 像是有一次我在吃某個東西時,覺得有甜味,說出來之後,家人堅持沒有,應該是鹹的,於是說:「哪裡甜?可能你的味覺有問題哦。」當下我覺得,為什麼你認為你的感覺是對的,而我的感覺就一定是錯的?時常會有這類的話語糾紛,久了我也就不太想要表達太多。 當然,看別人總是會放大錯誤,我一定也有這種不自覺就把話脫口而出、認定自己是對的而否定他人感覺的時刻,所以這自然也是我想要提醒自己的部分。 盡量在嘴巴想要去反駁的時候停下來,有時候不說話比說錯話能挽回的餘地更大,不用急著回答沒有關係,結論不該憑自己的好惡來評斷,而是即使對方表達的感覺跟自己的經驗有差異,依然尊重對方所表達的。
結論:
別用自己感覺任意評斷他人感覺
(二)可以選擇改變自己
這是作者對於自己對待伴侶時所做的嘗試。她自認為很易怒,生活中的摩擦,常常來自希望老公能夠改變某些行為、也希望老公在某些事情上配合她,如果沒有做到,她就會很生氣。 然而想要改變人的想法,是非常困難的。 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生活準則,所以如果常常有這種想改變人的想法,生活就永遠都在拉扯爭執,像是一個傷口永遠都在發炎。 因為誰是對的,誰是錯的,根本沒有所謂的對錯,一切都是自己訂的規則。 由於我大學時期看了不少關於「斷捨離」書籍跟影片,深感認同,所以在自己的空間上有實際操作,清理掉不少早就沒有在使用的東西,把空間留出來,也改變了我買東西的態度,以前是便宜的東西買多一點覺得賺到,現在是覺得要用久一點的買貴一點比較好,遠勝過那些買便宜而不會用又捨不得丟的東西。 對於空間上的利用,自己覺得更有效率。在觀念改變而感到受惠良多之下,就想要去教育家人,因為家人的想法是完全不同,東西壞了,捨不得丟,就持續堆置,如果堆到沒有空間了,不是整理出現有空間,而是找另一個空間繼續堆。 剛回家接手檸檬田的那兩年,每當我看到田裡休息區域,經過長年的「累積」,亂到不行,連個落腳空間都沒有,完全是垃圾場的狀態,時常感到滿腔怒火,因此很常抱怨。 只是抱怨顯然無效,因為從來沒有看到家人有打算改善的意思,直到有天我決定不念了自己動手,花了三天,總算整理出能夠走動、還有放置物品的空間。 一方面是我有空間需求,一方面是我意識到或許我覺得的亂,對他們來說並沒有相同感覺,每個人都有自己對空間的想法,所以當我生氣時,他們可能完全對這種堆置的做法沒有感覺。 再者,每個人都有自己認為更重要的事情會優先處理,而空間的舒適度對我來說很重要,所以才會產生摩擦。 當我整理完,我意識到一件事,就是把空間清出來之後,最大的受惠者其實是我。在最初會認為空間被一堆雜物霸佔很煩悶,不是我的孽,自然也不想處理,所以日復一日,看著這些別人丟進眼中的沙子而感到痛苦。 最後這個問題在轉為自己處理之後,像個被清乾淨的褥瘡,已經癒合了。 作者也是在想要改變老公的許多事情之下,對自己產生的反省。錯不在誰,而是想改變別人真的太困難了,有時候必須一起生活的情形之下,有些想法「為了自己」,可以去做妥協。 結論:
「叫豬叫狗,不如自己走。」改變自己想法有時候看似妥協,心理可能會不平衡,但有時候改變想法其實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能夠避免因為想改變他人而產生的紛爭與衝突,同時事情也能因為自己動手而真正改變。
(三)回憶快樂
雖然很多「俗話說」都說人要向前看,但不能否認的是,「很多快樂,其實來自於回憶我們的過去」 當我們在翻舊相片、整理一些參加過的活動、留下的票根、交換的信件、一群人聚在一起聊以前事情的時候,這些過去的美好,是確切能帶給我們的「現在」一些快樂的,因此累積這些回憶就如同一筆資產,平時能存入我們的「人生快樂存摺」,當需要的時候,隨時能夠提領。 為了未來的快樂,我們能做的就是增加現在當下的體驗。雖然回憶美好過去很快樂,但也別忘了意識當下的美好,因為每個當下都不可能再重來。 這個部分書中有一段溫馨的情節,我記憶猶新,是作者跟她老公的特別活動叫做「深情凝視」。就是在他們兩個小女兒睡著後,他們兩夫妻會去看看她們睡著的樣子,也聊聊女兒的事情,並且意識到這些日子都將成為過去。他們再也不會擁有女兒這麼小的時候,女兒只會一直長大,所以把握當下去看看女兒,然後珍惜當下。 當這麼想的時候,很多不必要的紛爭,在當下就會覺得沒有必要。 結論:珍惜當下的快樂,而這些快樂在未來也能變成快樂資產,提供未來回憶時的快樂。
(四)好的壞日子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很常因為壞心情而影響到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在腦中會不斷想起那件導致現在心情很差的破事。 這時候積極的人會嘗試不要被這情緒困擾,而試著去扭轉換心情。所以在這種時候,作者會有自己的清單,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改變心情用,像是去健身房、吃東西等等。 而這個做法的實用性在於,不管你為了扭轉換心情做了什麼行動,都是賺到。有可能在做完這些事情之後心情還是一樣差,完全沒有扭轉成功,但!至少還是去做了某件事。 這個沒有被改變的壞心情,並不會影響我們真的做了某事的事實。再者,我們在未來回憶這件我們為了尋求快樂做的事情時,會發現,「心情」跟「事情」是兩件分開的事情,就像廁所裡臭氣熏天,噴了一些香味卻無法改善,但這並不表示香味不香。 而關於這點我也經常在激勵人心的影片中聽到,有得到某種成就的科學家、作家、運動員,他們持續某些進步的時候,一定也會有「今天不想做」的時候。而他們和一般人最大的差異就是即使心情鬱悶,他們還是會去做。 結論: 心情可以影響我們的行動,但我們的行動卻不一定得按照心情,兩者是可以並存的。關鍵就在於是被情緒控制,還是先把情緒放一邊來做事。
【總結】
這本書很棒的地方,是作者真誠的文筆,有看過很多在教別人如何過好人生的書,舉了一大堆實驗室的案例,這些結果都比不上一個人類親自用自己的人生去嘗試。作者把所有的如意、不如意,做得不錯或做不好的,通通講出來,攤在別人面前給別人做參考。 這一些資訊當然就更具啟發,更有參考價值,因為道理跟實際操作之間一定會有落差,而面對這些落差時,當時的心境作者全部都有提及,這是需要相當勇氣的。 回歸這本書的宗旨「意識到生活上一些小事,微微地做改變,生活就有機會變得更好。」不一定會更快樂,但是一定會朝著更好的方向前進。 不用大費周張的跑到遠方去轉換人生,心境沒有改變,到哪裡都一樣,生活不在遠方,而在前方、在自己如何對待自己的日常。
一點點的去改變自己的行為、改變自己的想法,慢慢就會發現即便看起來什麼也沒變,但生活已經越過越順遂。
這裡是紅說,我們下次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