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國民所得」。
最近有一則新聞引發關注:
2025 年,台灣的人均 GDP 預計將首度超越韓國,
這是自 2003 年以來的第一次反超。
但這個新聞,除了成就感,我們能從中讀出什麼經濟學上的意義呢?
—
第一層啟發:GDP 代表的是「國家創造價值的能力」
GDP,全名是「國內生產毛額」,
它並不是單純把一國人民的「收入」加總,
而是衡量一年內,國內所有生產活動中所創造出的「附加價值」總和。
比方說,一家麵包店用 20 元的原料烤出一條賣 60 元的麵包,
這中間增加的 40 元,就是這家店(含人工、設備、技術、服務等)所創造的附加價值。
不過要注意的是:那 20 元的原料成本,本身也可能來自其他企業(如農場、製粉廠)早已創造的附加價值,會分別在那些階段被計入 GDP,而非重複計算。
所以也可以這樣定義 GDP,他是在特定時間內(通常是一季或一年),所有「常住單位」生產的「最終產品與服務」的「市場價值」總和。
就像上面麵包的最終價格是60元,這個價格中其實就包含了來自所有過程中每個環節的價值增加。
總之,GDP 就像一場國家級的「價值創造比賽」,
不只看你搬了多少貨、用了多少資源,而是你「貢獻了多少新的價值」。
這也是為什麼像護國神山群的公司們,能大幅拉高台灣的 GDP:
他們的技術密集、生產鏈延伸全球、每一片晶圓都蘊含高附加價值。
但是除了高科技外,其實我們每個人也都在各自的崗位上持續的為這個社會貢獻屬於自己的價值。
我們也這向無論在何處持續鍥而不捨的您致上最高的敬意。
—
第二層啟發:經濟成長的意義,最終還是回到「人過得好不好」
經濟學中有個公式,常用來拆解 GDP 的組成:
GDP = C + I + G + (X - M)
(民間消費 + 投資 + 政府支出 + 出口減進口)
這不是冷冰冰的計算題,而是國家運作的縮影:
C:人民的購買力與信心。你敢不敢多吃一頓火鍋,代表你是否對未來有希望。
I:企業的擴張與創新。新開一家書店、一間咖啡館,都是在投資社會。
G:政府的花費方向,是不是改善交通、教育、醫療。
X - M:我們賣給世界的價值,是否比我們依賴世界的還多。
不過,GDP 再怎麼算,終究還是個數字。
它不告訴你人民快不快樂,也不衡量時間的自由、關係的緊密、生活的品質。
正如經濟學家阿瑟·奧肯曾提出的概念:
「GDP 能衡量幾乎一切,除了使生命有價值的東西。」
我們當然樂見台灣在世界上的經濟成長,
但我們更要思考:我們是為了 GDP 而活,還是為了幸福而努力?
在我們高興再次超越韓國的同時,有沒有也回頭想想這一路的不容易和關鍵可能在哪?
甚至在想想,在GDP持續成長的這些年裡,我們有沒有也幫助身邊的人讓彼此的生活都更朝正面前進?
—
親愛的你呢?
你最近有沒有為了更高的收入,犧牲了某些生活的空間?
還是正努力在「成長」與「感受」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
願你不只是工作、創造、消費的齒輪,
而是擁有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與尊嚴。
願我們都能用自己的方式,為這片土地創造價值,
也為自己的人生找到真正的「所得」。
——企鵝不捨小書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