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來書12:1-2,和合本2010版
所以,既然我們有這許多見證人如同雲彩圍繞着我們,就該卸下各樣重擔和緊緊纏累的罪,以堅忍的心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仰望我們信心的創始成終者耶穌。他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如今已坐在上帝寶座的右邊。
我們在讀這段經文時,常會問:什麼是「重擔」?什麼又是「纏累我們的罪」?
很多人會下意識把「重擔」和「纏累的罪」理解為「世上的煩惱」或「我們個人的軟弱 」。但若僅停留在這樣的層次,經文的重量就被大幅稀釋了。因為希伯來書作者所描繪的場景,並不是一個「生活小提醒」而已,而是一場嚴肅的信心賽跑,關乎羞辱與榮耀、生死與永恆的張力。
如果仔細觀察,作者在這裡其實用了非常工整的對仗關係,將信徒的處境與耶穌的經歷放在平行的結構中,讓我們藉著他的榜樣來理解自己的信仰之路:
- 見證人 對應 耶穌:見證人是信心的前輩,耶穌則是信心的創始成終者。
- 堅忍奔跑 對應 忍受十字架:我們在路上需要堅忍,耶穌已經經歷了最深的忍受。
- 奔跑路程 對應 坐在右邊:我們還在比賽中,他已經完成賽程並得榮耀。
- 卸下重擔與罪 對應 輕看羞辱:我們要卸下,使我們被拖慢、被捆住的東西;耶穌則是輕看人加在他身上的羞辱。
這樣的對仗提醒我們,「重擔與纏累的罪」不能僅僅被理解為「個人內心的道德瑕疵」或 「世上的小煩惱」,而更接近於「羞辱」—— 一種讓人失去力量、無法奔跑的壓迫性力量。
如果我們只把它們理解成生活中的瑣事或個人小缺點,就會錯過經文要表達的核心張力。
「重擔」(βάρος)指的是壓在身上的重量,可能來自環境,也可能來自內心;「纏累的罪」(εὐπερίστατος ἁμαρτία)則是「容易纏住我們的罪」,讓人舉步維艱。
對當時的信徒來說,這些並不是小小的「心事」或「壞習慣」,而是具體而沉重的壓迫:因信耶穌而遭到家族排斥、被社會嘲笑、失去身分與地位,甚至可能付出生命的代價。
對他們來說,「罪」不是抽象的「道德小過失」,而是與外界羞辱交織的力量。
這些外在的羞辱和內心的軟弱彼此交纏,成為沉重的枷鎖,時時讓他們想要停下腳步、不再跟隨基督。
作者用「卸下」這個字,像是運動員在賽前脫去不必要的衣物,提醒信徒要放下這些重擔,好能奔跑信心的賽程。
值得注意的是,經文中對應的另一邊,是耶穌「輕看羞辱」。
「羞辱」並非單純的內心感覺,或是自己對自己的評價,而是一種公共的挑戰,他人強加在身上的社會判斷。
十字架正是羅馬帝國設計來讓人極度蒙羞的刑具:它不只是死亡的工具,更是用來摧毀一個人尊嚴、讓他人不敢效法的恐嚇手段。
若是這樣,我們也可以把「重擔和罪」理解為:在信仰旅程中,我們常常被別人看作可恥、愚昧、格格不入;而我們的軟弱與掙扎,往往在這種羞辱的放大鏡下,更顯得狼狽。
這就是經文的重量:它不是提醒我們「別想太多」或「改掉小毛病」,而是邀請我們正視信仰中沉重的羞辱,並在其中學習卸下、抵抗。
那麼,我們該如何面對這些重擔與羞辱?經文給出的答案很有力量:耶穌「輕看羞辱」,我們則「卸下重擔與罪」。
耶穌「輕看羞辱」並不是假裝沒有羞辱,而是拒絕讓羞辱定義他的價值。
他忍受十字架,卻不被十字架的羞恥鎖死;他也沒有讓世界最後的話語停在十字架,而是交託給那位使他復活的上帝。
同樣地,信徒「卸下重擔與罪」並不是逃避現實,或是否認自己的軟弱,而是選擇不再被重擔與羞辱捆綁,拒絕被重擔拖累、拒絕活在罪與恥感的網羅中。
卸下與輕看,其實都是帶著主體性的信仰抵抗:不再讓社會權力、他人眼光、甚至我們自己的失敗來決定我們的方向,而是專注仰望那位已經完成賽程的耶穌。
希伯來書提醒我們:我們還在路上,而耶穌已經坐在上帝的右邊。這意味著,我們的賽程並不孤單。
那些如雲彩般的見證人,與耶穌基督一同成為我們的見證與榜樣。
他們的生命不是讓我們自卑比較,而是成為鼓舞,告訴我們這條路有人走過,這條路確實可以走完。
當我們再回到那個問題:「重擔和纏累的罪」究竟是什麼?
或許可以這樣說:它們是羞辱與軟弱交織的力量,讓我們無法奔跑。但耶穌已經示範了另一種態度:他輕看羞辱,忍受十字架,如今坐在父的右邊。這也成為我們奔跑的動力。
因此,若我們把「重擔和纏累的罪」僅僅當作「世上的煩惱」或「道德的小軟弱」,就會讓經文失去原本的重量。因為這段經文不是教我們過簡單舒適的生活,而是呼召我們在羞辱與壓迫中,學習像耶穌一樣,以抵抗的姿態奔跑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