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中學時代《蘋果日報》、《壹週刊》剛進入台灣的年代,對《蘋果日報》的印象就等於對黎智英的印象,還有聽說他是游泳橫渡到香港的傳聞,後續因政治社會運動而增的片段認知,並未洗去這段影響。
不過,當我讀完這本《黎智英傳》後,對上述多年留下的印象有所轉變,對他做為經濟與政治自由的信奉者、愛港者以及愛國的中國人這方面,有著更多的認識。
最一開始的介紹,就推翻了他泳渡香港的傳聞。事實上他是透過澳門偷渡進入香港的。當他留在中國看到共產黨的階級壓迫、政治運動的暴虐與失敗,以及在廣九鐵路工作時,與外在世界所接觸到的傳聞(特別是他品嘗到的巧克力),讓他堅信非離開中國,到外面那個文明世界不可。也因此,他才離開了家鄉。不過,本書主軸正如書名是「黎智英是中國的troublemaker」這件事,較為集中在政治行為和政治思考上,並輔以他如何成為一代商業大亨的發跡過程、宗教信仰與婚姻等人生大事。因此,對於香港、政治、商業、報業等有興趣的朋友,絕對適合一讀。

黎智英到了香港與發跡的故事,自然是努力與幸運的故事。正如他自己在書中所言「幸運是靠努力賺來的」,他自認有幸運的成分,但沒有努力,他得不到現在的成就,這點我認同也獲益良多。而這他也真的十分努力,工作、觀察、閱讀、學習、模仿與改良、交際、投資甚至欺騙等等,他一點機會都不放過,並且熱衷於此,逐步擴大他的事業,而他的佐丹奴經營模式,書中指出甚至影響到了Uniqlo創辦人柳井正,不過他自己錯過了投資Uniqlo的機會。
不過成功生意人往往會忽略自身所處歷史環境的優勢,正如許多美國發跡大亨及其吹捧者們會略過此點,而夸夸其談該人的天才與努力一樣,黎智英也沒有特別提及冷戰下,香港夾縫於中美之間的結構性優勢,反而更認為自身的努力、運氣和香港政府三不管的自由經濟方式更優越。
他也熱愛閱讀,特別熱愛閱讀自由經濟學家海耶克等人的作品,強化了他發跡起家下的信念:「政府越不管越好,經濟自由就能帶來更多改變」,並終生堅定反對社會福利計畫,而他對政府治理的認識,也終步於此,並不斷簡化為「經濟自由化、政府不干預、不要社會福利就能一切變好」。
不過,本書並未指出黎氏對於歷史書籍有所閱讀,這或許使他對歷史脈絡如何影響複雜環境這點,以及相信經濟自由與科技普及能夠使中國開放這些事情,有著過度簡化的傾向和盲目的樂觀。
而當鄧小平改革開放和天安門事件後,也讓他的愛國情操不斷萌發。一方面他雖然反共,但是樂見中國走入自由經濟,並深信經濟自由將會帶來政治自由民主化,因此他積極參與投資並協助中國經濟發展的賺錢列車上。
另一方面,他的理想與生意也在天安門事件後慘遭重挫。他積極投入支持民運,但大屠殺之後,他明白中國自由民主可能還要很久,必須繼續努力。他也因為支持民運而被迫放棄佐丹奴事業。
但也因為民運抗爭,他認為自己找到了認同的根源。他深愛香港,也相信中國自由民主對香港的益處,也相信中港命運一體,因此中國民主自由化必然能保障香港利益,這也符合其法治、自由、民主三位一體能保障香港繁榮,進而最終促進中國強大並遏制獨裁者出現的思想。
《壹週刊》和《蘋果日報》正是這樣的產物,而黎智英貼近讀者人性需求的報導(從嚴肅議題到腥羶色)、創新的銷售方式、廣邀不同立場者擔任記者、給予記者與編輯完全自由、給予高薪、投入前所未見的資源、高品質的印刷與圖片等等,結合了當時時代所能前進的最大技術資源,以及他敢於踐踏灰色地帶與人性所創造出來的模式,使他在不僅在香港壓過當時最大的對手《東方日報》,日後也在台灣壓過由國民黨透過黨國一體,一手扶持的媒體生態,正如媒體人邱近思在他的回憶錄《我與李怡》中提及的一幕,黎智英說過他來,一定會擊敗台灣報業,所言不虛。這兩份報刊雜誌,成為廣受中港台人們熱愛的媒體。
相較於1997年回歸時有所不安的香港,在2000年走向民主、政黨輪替的台灣,令他興奮不已,相信這是真正的民主,因此攜家帶眷遷居台灣。本書令我感到,黎智英當時認為,中國通往現代化民主社會的最快路徑,正是從香港經由台北到北京,而台灣需要更多的經濟自由化(大概包含和中國經濟的接軌)。《蘋果日報》和《壹週刊》台灣版經營也大幅成長,也成為他試圖影響台灣政治議程的先鋒。
到2008年陳水扁身陷貪污風暴,以及民進黨執政下,台灣經濟未能達到黎智英夢想中跟香港一樣的全面自由,深信台灣(和中國)要跟香港一樣,才會更好更自由民主的黎智英雖然失望,但仍認為台灣民主的鞏固,陳水扁功不可沒。
與此同時,他全力支持兩岸經貿自由化的馬英九,相信兩岸經貿自由化能解決他眼中台灣經濟不夠開放的問題。然而,他做出矛盾的行為:一方面他抗拒中國提供的商業利益,明白只要跟中國綁上商業利益,必然面臨統戰和壓迫,但是他卻又鼓勵兩岸經貿結合,或許他的中國認同影響了這個判斷。同樣地,商業一路上多數成功、深信投入更多錢就能克服一切的黎智英,在獲取電視頻道這條路上,也因為忽略具體環境的複雜度,受到來自旺旺集團(中國支持)和本地媒體圈的排擠與競爭下,慘遭重挫。
面對商場重挫、中國自由民主化政治可能性破滅的黎智英陷入頹喪,想藉由旅遊、品嘗美食來解憂,然而最終解決他的煩憂者,卻是2014年的佔中雨傘運動。《蘋果日報》和黎智英接下來為香港政治運動所投入的努力使其提升到一個新高度,也讓黎智英看到了香港接下來的可能性。
而在魚蛋革命期間,儘管黎智英和《蘋果日報》曾跟港府異口同聲批評香港本土派為「暴徒」,彷彿老前輩教訓晚輩一樣,導致短暫的分歧,但在2019年反送中抗爭時,他也承認自己過去認知與方式的錯誤,認同了其他人的抗爭方式,並與跟許許多多香港人一樣賭上為香港抗爭,並運用他在國際、商界的影響力,去向世界請求協助,利用傳媒的力量支持香港人最後的奮力一搏。最後,他也與許多未離開的人一樣,陷入囹圄。
黎智英曾說,香港給了他一切,許多人與他一同奮鬥,他不能自己離開這裡。令我想起我的香港朋友跟我說,當時香港人有三種選擇:留下(被迫)配合、離開或殉道,而他看來,許多留下的本土派和黎智英等人基本上就是選擇為了香港的自由民主殉道,我十分認同。而他在環境艱困惡劣的監獄中,所展現出的樂觀與拚搏精神,而不對中國、港府的蠻橫、粗暴與壓迫屈服,也令人敬佩。
而黎智英也以行動證明,他對香港自由民主的付出與努力,值得人們的敬重,也讓他在《蘋果日報》的員工們願意追隨他,為香港奮戰到最後一刻。本書透過描繪他的一生,描繪出他為何會如此,以及他所做出的努力,令人衷心盼望,他和香港人們對香港恢復自由、走向民主的夢想能夠實現。
不過,作為台灣人,也在本書看到中國愛國者黎智英粗暴對台灣的一面,他無視台灣本地的歷史脈絡,把台灣看成中國民主化的踏板,同時做出自我矛盾的行為,認為台灣應該要結合中國經濟,自己卻認為跟中國做商業掛勾會被中共抓住把柄等等而予以拒絕,這不啻是希望台灣被中國所吞沒。對於懷抱中國認同、卻說站在同一陣營的人馬,或許台灣人應該保持謹慎以對的心態,並非迅速引以為友。
而這本書中描繪中國和港府的惡行,也成為台灣人政治上應引以為戒的教訓,而商業和家族八卦的層面,也相信能夠滿足人們對於一代商業大亨崛起的好奇心和八卦心。對我來說,則滿足了理解影響臺灣媒體業相當大的一位商業鉅子,以及同樣都是「黎胖」稱呼的人。這本內容豐滿的傳記,推薦給對香港、台灣、中國、商業、政治、八卦乃至黎智英個人等方方面面有興趣的朋友。
連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245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