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曼的修行之道/第十九章 阿姜布朗尊者的事蹟

更新 發佈閱讀 12 分鐘
raw-image


我們已經來到《阿姜曼的修行之道》的尾聲。此時,最適合紀念並記錄一位直接追隨阿姜曼的重要阿闍黎,讓從未讀過他傳記的人,也能對他有所認識。他就是阿姜布朗(Brahma),曾住在烏隆他尼府農漢縣的班東延寺,近年圓寂。

我曾讀過他火化時印行流布的短傳,但年代久遠,細節多已淡忘——他的火化是在佛曆2514年(西元1971年)3月6日。不過,想來許多人未必看過那份傳記,我便簡略重述,讓大家知道他是怎樣的一位比丘。以下只記他出家後的要事與修行事蹟,不及在家時的生活。

在出家之前,他公開宣告要捨棄一切財產,將所有有形與有生命的財物悉數送人,直到一無所有。其後,他與妻子各自離家出家,效法佛陀與聲聞弟子,立志於今生成就,不願再於生死流轉中漂泊。凡想領取者,只要在他指定期間前來,皆可無條件取用。他預留了數日發送物品,貧苦之人相繼而至,不久便將所有財產分贈一空。

他本是當地富裕的商人,往來販運各類貨物。婚後無子,唯有妻與幾位親戚。眾人得知他毅然出家,反多表歡喜。財產盡施後,夫妻分道:他出家為頭陀行比丘,將僧伽生活託付阿姜曼門下;妻子另處受戒為比丘尼,誓願解脫。二人終生守梵行,不復為世俗牽纏,可為人表率。

阿姜布朗初出家時,並未立刻如願,先在阿姜沙拉門下受訓一段時日,待時機成熟才離去,赴清邁尋覓當時亦在彼地的阿姜曼。相傳他一路行腳,甚至入緬甸多處參學。同伴是阿姜喬布——一位極其剛毅勇敢的比丘,始終相隨。兩人恰似同戒上的雙鑽,無瑕而堅。

他在泰國與海外修行,內外經歷奇多,此處不及詳述。聽他敘說,時令人為其困厄惋惜,時又為其奮進讚歎。他曾穿越杳無人煙的原始叢林,生活艱澀,屢無糧食。遇村落之日方能托缽;無村之日唯有忍飢於林中露宿,甚至迷途。

在緬甸行腳,沿途多山林猛獸,尤為險惡。有時艱困至極,身心幾近極限,呼吸似乎都要停了;然而他仍一關一關熬過,一日又一日地走下去。

後來,他終於抵達阿姜曼座下,持續接受教導與訓練。或同住安居,或外出行腳;心有疑難,便回來請益。多年他在清邁省跟隨阿姜曼修行,續又隨師回到色軍府。

此位阿闍黎天性認真堅毅,正如他徹底捨財出家的行動所示。至於他的修行成果,可簡言之:他在清邁某偏遠山區與山地人同住時,獲得了最奇妙、無價的「內在財富」,解除了生死輪迴的重擔。(村名與山名、縣名,我或已記錯。)

阿姜曼回到色軍府多年後,阿姜布朗亦隨行,佛曆2486年(西元1943年)於當地淨住寺安居。其後,他返烏隆他尼府農漢縣故里——班東庚,建立自寺,並終於此地荼毗。

火化當日,四方佛弟子雲集,遠自曼谷、清邁而來。眾人不辭舟車,為隆重送別此位阿闍黎。平日寬敞的寺院,此刻滿溢比丘、沙彌與在家信眾,然全場秩序肅穆,因人人皆以清淨信心而至。

當晚,寺院設火化後通宵的頭陀行佛法開示,邀多位精於實修的阿闍黎,分別講述通達的佛法、定學與慧學,惠及僧俗四眾。

正式火化時刻為佛曆2514年(西元1971年)3月6日夜十時。彼時,比丘、沙彌與在家眾匯聚一堂,悲慟而安定,追思這位堅定無悔、捨一切入道,並將覺悟之法施與四眾的阿姜布朗。如今他順隨無常(aniccaṁ)而去,眾人再怎麼敬愛亦難挽留。未曾謀面者,或許比起追思其德,更深切地感受了無常的真相。

火化既畢,唯負責法會者得近火葬處理遺體,其餘不得擅入。或因先前屢次公告之規,或為顧全當下秩序與價值;確切緣由已不可辨。

他的骨頭很快化為舍利

在火化法會上,許多參與者分得極小的骨灰作紀念供養,於是散佈各處,難以追蹤其後變化。不久,有一位分得骨灰的比丘帶著骨灰來到本寺示我——那一小塊骨頭已化為兩顆舍利。

再過一陣,我於《斯里薩帕達》雜誌見聞:彼處所分得的一部分骨灰亦化為舍利,而同器其他碎骨毫無變化。此事令人讚嘆其法德,確見其已圓滿證得法之精髓。修行人本已心知肚明,唯不若世人般張揚,因這屬於法的範疇,行者應自制自持,不逾分寸。

脫離苦的成就

佛曆2486年(西元1943年),他曾告訴我:在清邁省修行時,已徹底解脫厚重的煩惱叢林與龐大的苦蘊;確切年月已不可考。其後他回到色軍府。換言之,自佛曆2485年於色軍府淨住寺安居起,至佛曆2513年圓寂,歷二十八、二十九年。自其心解脫、以清淨心統御五蘊之日,直至命終,時日綿長;故其舍利能於不到一年內形成,亦屬情理之中。

據知,在清邁省當代有三位比丘證得阿羅漢果:其一為阿姜曼,其二為阿姜布朗,其三為另一位尚在世的尊者(或為阿姜考、或阿姜威潤,今皆圓寂),後二者皆阿姜曼弟子。至於泰國其他地區,如東北色軍府,亦多有同樣「法淨」之尊者,不下於清邁。但他們不為人知,因不談及此事,不宣其身,唯同行者識之。

所謂「那些地方」,即諸縣山林,是修行人往來安住、修行、證果之所。他們行事靜默,外人難知。因此,若不把這些故事如實記錄留下,以作今時可行之證,佛法便易被視為空談,真相無從見。正因如此,我寧冒如墮荊棘之險,盡可能客觀記載,即使因此招來不信與反對,亦在所不辭。

我之所以執筆:其一,基於對這些修行者功夫的信心——他們的心與法之根本堅穩不搖,對自心亦有足夠把握;其二,因他們能以圓滿信心宣說「善說之法」(Svākkhāta Dhamma),如佛遺教,超越世俗權巧而恆常不變;其三,因他們直說實修(paṭipatti)與由此而得的證悟(paṭivedha),顯示此道並非虛幻,亦非徒勞。

上述諸位阿闍黎,具足戒(sīla)、定(samādhi)、慧(paññā)的道行,超越合理的非難;其所得之解脫(vimutti),與因果嚴然相應。對仍信法者而言,循法而修,自能證入道果,安住於「福田」(Puññakkheta),無疑無惑。

我書寫這些阿闍黎時,心中毫無遲疑,亦不願令讀者生厭。若有人持異見,亦固其所是,無須誰的允准。正如佛法所言:「眾生是自己業的主人,業之果報唯自承受。」他人不應干涉,也不該分擔本不屬己的責任;否則,便違古來既定的業法。

初出家時的膽怯

阿姜布朗曾告訴我,自己剛出家時何等膽怯。未滿一個安居,他便行腳至那空帕儂府那蓋縣山區清修。返途所行小徑直抵色軍府。當時無公路,連車道、人行道亦被叢林遮蔽。沿途距那蓋縣城約四公里,有一大片沿山脈延伸的密林,猛獸出沒,膽小者絕不敢涉足。

他偏偏在薄暮時分抵達,天色既暗,燈籠亦無蠟燭。若硬行,恐迷失;周遭無村落,小徑又被叢木阻斷。遂決定原地過夜,離徑稍遠處掛起傘帳,摸黑拾葉鋪地,打坐禪修。

約夜九時,他正帶著些許戒慎與不安入定時,一隻鹿悄然踏入他的範圍,全不知有人在側。鹿素來謹慎,一旦穿出叢林,見眼前傘帳與蚊帳,立刻大叫一聲「Kek!」,猛然回竄,撞枝闖林。阿闍黎也被驚得脫口一喊「Euk–aak!」。鹿聞人聲,更是奪命奔逃,沒入深林。

他回神後,羞惱又好笑地想:「我這個捨一切、隨時準備安然面對死亡的比丘,怎會被一頭溫順的鹿嚇成這樣?它又不是虎、不是野豬、更不是鬼魅。反倒是我把它嚇得魂飛魄散,自己差點氣都喘不過來,真丟臉!若那鹿懂得比丘本該不畏死、不怯懦,怕是要笑到打滾。」

與熊的遭遇

他又說,有一次在清邁山區,傍晚五點照例到山腳深溪洗澡,沿狹窄曲折的溪谷行走,轉彎之際,正面與一頭大黑熊相遇,彼此皆無路可退。熊大驚失措,連續四五次攀上陡岸皆滑落,最後才掉頭逃回原路。

至於尊者,說他怕也不是,說他不怕也不是——兩者都被這突如其來的遭遇嚇懵了,以致誰也保持不了應有的正念。那一刻,兩邊都被死亡恐懼壓倒:熊因驚恐瘋狂往上攀爬;尊者則僵在原地直跺腳,把地面踩得泥濘一片,像在攪土備做瓦一般,口中還不自覺連喊:「喔!喔……」。待那頭又憨又可憐的熊跑遠,他才直直走回住處,一邊想著畫面之可笑,一邊又對這樣聰明而未傷人的熊生憐。直到回到住處方察覺,全身冷汗直流,比一次徹底洗澡還要濕透。

那天他沒有再洗澡,立刻離開現場,擔心那熊在亂竄後筋疲力盡,會回到水中石上躺著歇息——若再遇上,反應恐怕不如第一次單純。隔日他又至同處洗澡,途經與熊相遇之地,順勢檢視所謂「畏死」這一世間共相。細看熊爪痕與自己腳印,不禁大笑:遠遠看去宛如「十頭熊加十位頭陀比丘」在那裡嬉鬧,把地面攪得幾乎不見原樣。此景天天提醒著他,直到離開那一帶。

一般而言,野熊若猝見人,常先以爪牙撲擊,使對手失去反抗力再逃。故寧遇虎,不願遇熊:熊會先下手再走;虎多在負傷時方會反撲——且其兇猛更甚。即使最終無事,尊者對此一役仍心有餘悸。

試圖記錄依阿姜曼教法而修的行跡,是沉重的責任。雖不若撰寫阿姜曼傳記那般艱鉅,我仍不敢有一絲懈怠。至於讀至此處,你認為對也好、不對也好、好也罷、不好也罷——我無由確定。但我願承擔所有評議。無論傳記或此書,我都已傾盡所能,無可再補。

追隨阿姜曼法脈而修的比丘,自早期、中期至晚期弟子,至今仍大有人在;追隨其弟子而修者,亦領受相同教誨與法門。本書中,凡敘及其修行而點名恐致困擾者,我皆隱其名、存其事。因在阿姜曼傳記裡,曾因涉及人物而起異議,甚至有人說作者應先把自己寫進去。我接受此見,故此番遵其意,只記事,不記名。

每位比丘的修行,在苦行與方便之間自有差異;如不臥、少食等,有人緊鑼密鼓、一以貫之,直至功成而不退。事實上,諸法門所得的共相,是令心安穩喜悅,並漸次增長正念與智慧——而正念與智慧,正是支撐內心走向最終目標的要素。故選擇適合自性情的「初步禪詞」(parikamma word)至為關鍵。

然而,導師不宜一手遮天,以單一方法強加於眾,不顧個性差別。方法若與根性相違,反成障礙,使其不得相應之益。導師的責任,是闡明多門之要,指示方向,讓弟子自擇而修;等修出結果,再回報。其時若需調整,再依個別情況指導。

唯有極少數導師——於修行上善巧第一,又具「他心智」(Paracittavijjā,能知他人心性與心境),且機敏善教——方能依弟子根器與當下心境,直接指配正確禪詞,而且此指配是以親證為準繩的。如今,此輩何處求?比尋一顆完美無瑕的鑽石更難。甚至能徹底識破自身諸煩惱、再以絕對確信正確教人的行者,也已希有。

在此時代,要於佛法中尋得如此把握的導師,幾乎到了人們口中的「法財枯竭、無實可得」。然自佛陀成道以來,佛法始終保證道、果、涅槃的真實與可行。此刻,是否仍有人具足他心智,能篤定地指派唯一方法,且不作更動,直到弟子直抵最高境界?——況且,煩惱與漏習之變態詭譎,遠較牛欄裡錯雜的蹄印來得繁複。

因此,我對「單一法門」式的教學,始終抱持高度懷疑與不安。因我天性屬於必須拼命奮鬥掙扎的比丘,當有人專心求法來問,我常以「一手抓蛇,一手抓魚」的方式回答——讓他自己選擇與根性相應者,方不至相違。抓到魚者得益;抓到蛇者,則害己亦害人。

換言之,有些導師只教唯一方法,好像整個佛法只剩這一招。事實並非如此。佛陀與諸聖弟子的成就,絕不侷限於單一法門;佛陀為世間所開演的各種法門,也不過是其智慧海洋中極小的一隅而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oe Chiao的沙龍
4會員
295內容數
據說,他化自在天神能自在運用化樂天神所創之樂境,於中變化無窮,樂享無邊。而文學家,亦如化樂天神,以才情妙筆幻化文字世界,讓流連忘返。正因此,本坊取名『他天化樂天書坊』,廣收古今經典文學,如《搜神記》《元曲》《酉陽雜俎》《子不語》《廣異記》等白話譯文。另亦收錄坊主個人遊記、言情、推理、怪談等創作,期以文會友,自娛娛人。
Joe Chiao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06
在叢林禪修中,比丘之間的法談,往往會帶出許多來自定(samādhi)與慧(paññā)的問題。這兩者在修行裡本就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常會舉一些值得深思的故事,當作修行經驗的例子——例如美琪的經歷。這些只是片段案例,並不像修行人彼此面對面時那種曲折冗長的交流,因為每個人的根性與境遇都不相同,差異極
Thumbnail
2025/10/06
在叢林禪修中,比丘之間的法談,往往會帶出許多來自定(samādhi)與慧(paññā)的問題。這兩者在修行裡本就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常會舉一些值得深思的故事,當作修行經驗的例子——例如美琪的經歷。這些只是片段案例,並不像修行人彼此面對面時那種曲折冗長的交流,因為每個人的根性與境遇都不相同,差異極
Thumbnail
2025/10/06
在上文中所提到的『問題』或『疑問』,只是泛指,並未明確說明它們的類型、來源或出現的情況。因此,我想補充一些說明,讓從事修心(cittabhāvanā)的人能有所依循。當問題浮現時,可以依這些原則來檢驗、並嘗試解決。 在定(samādhi)中最常出現的問題,往往是心剛安住於寧靜不久,卻又退回到知
Thumbnail
2025/10/06
在上文中所提到的『問題』或『疑問』,只是泛指,並未明確說明它們的類型、來源或出現的情況。因此,我想補充一些說明,讓從事修心(cittabhāvanā)的人能有所依循。當問題浮現時,可以依這些原則來檢驗、並嘗試解決。 在定(samādhi)中最常出現的問題,往往是心剛安住於寧靜不久,卻又退回到知
Thumbnail
2025/10/06
對師長與同修的尊敬與恭敬之傳統 在修頭陀行的比丘之間,對僧團的住持懷有深切的尊敬與恭敬,是一項優良的傳統。用餐時,如果住持者還沒有動筷,其他人就會靜候,直到他先開始,接著才依輩分由高到低依序用餐。如果師父、阿闍梨或首座比丘不在場,大家就向戒臘次高者行禮致敬。這種做法在多數修行道場中一直延續至今
2025/10/06
對師長與同修的尊敬與恭敬之傳統 在修頭陀行的比丘之間,對僧團的住持懷有深切的尊敬與恭敬,是一項優良的傳統。用餐時,如果住持者還沒有動筷,其他人就會靜候,直到他先開始,接著才依輩分由高到低依序用餐。如果師父、阿闍梨或首座比丘不在場,大家就向戒臘次高者行禮致敬。這種做法在多數修行道場中一直延續至今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龍婆貴大師是一位備受尊敬的泰國高僧,他的一生充滿了神秘與靈性的故事。龍婆貴大師在佛曆2448年11月12日出生於猜那府的一個名叫邦奇的小村莊。他從小便展現出過人的天賦,僅6歲時便開始跟隨龍婆庫學習佛法。龍婆貴大師擁有過目不忘的資質,並且很快掌握了許多法術。他在佛曆2467年20歲時正式出家,開始
Thumbnail
龍婆貴大師是一位備受尊敬的泰國高僧,他的一生充滿了神秘與靈性的故事。龍婆貴大師在佛曆2448年11月12日出生於猜那府的一個名叫邦奇的小村莊。他從小便展現出過人的天賦,僅6歲時便開始跟隨龍婆庫學習佛法。龍婆貴大師擁有過目不忘的資質,並且很快掌握了許多法術。他在佛曆2467年20歲時正式出家,開始
Thumbnail
阿贊廳的早年生活 阿贊廳出生於佛曆2455年,他從小便對各種法術和咒語充滿了濃厚的興趣。那個時代,法術在泰國十分盛行,許多出名的師傅都以其高超的法術和修為聞名遐邇。然而,拜師學藝並非易事,往往需要經過嚴格的考驗。阿贊廳憑藉著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最終得以拜入名師門下,開始了他卓越的法術修行之
Thumbnail
阿贊廳的早年生活 阿贊廳出生於佛曆2455年,他從小便對各種法術和咒語充滿了濃厚的興趣。那個時代,法術在泰國十分盛行,許多出名的師傅都以其高超的法術和修為聞名遐邇。然而,拜師學藝並非易事,往往需要經過嚴格的考驗。阿贊廳憑藉著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最終得以拜入名師門下,開始了他卓越的法術修行之
Thumbnail
阿成急忙插嘴道,「N國,那是佛教國家,那我們要找的是貝葉經囉!」 龍哥點點頭,「貝葉經起源於古印度, 約西元前一世紀末,因為錫蘭僧團中的長老鑑於國內曾發生戰亂,擔心早期流傳下來的教典散失。便由以坤德帝沙長老為首的大寺派,其中五百名阿羅漢長老,於斯里蘭卡中部馬特列地區的阿盧迦寺舉行上座部佛教歷史
Thumbnail
阿成急忙插嘴道,「N國,那是佛教國家,那我們要找的是貝葉經囉!」 龍哥點點頭,「貝葉經起源於古印度, 約西元前一世紀末,因為錫蘭僧團中的長老鑑於國內曾發生戰亂,擔心早期流傳下來的教典散失。便由以坤德帝沙長老為首的大寺派,其中五百名阿羅漢長老,於斯里蘭卡中部馬特列地區的阿盧迦寺舉行上座部佛教歷史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
Thumbnail
最近聽說阿難的工作「好像」有些異動,今早上完舍利弗尊者的「佛法概論」,我連忙趕緊到法堂,走到了門口,我往內探了探,生怕一走進去,剛好遇到佛陀──還好,只有阿難在。
Thumbnail
最近聽說阿難的工作「好像」有些異動,今早上完舍利弗尊者的「佛法概論」,我連忙趕緊到法堂,走到了門口,我往內探了探,生怕一走進去,剛好遇到佛陀──還好,只有阿難在。
Thumbnail
20240124 三摩地王經 - 祖師的提點 上週六,在迴向前行的禪境中,見到了:阿底峽尊者。 我不認識祂,也不明白祂為何要顯示。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pfbid0rqeanCziRY1fJJjv4Ev33m4
Thumbnail
20240124 三摩地王經 - 祖師的提點 上週六,在迴向前行的禪境中,見到了:阿底峽尊者。 我不認識祂,也不明白祂為何要顯示。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pfbid0rqeanCziRY1fJJjv4Ev33m4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