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曼的修行之道/第十八章 更多關於行為與法談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raw-image


在叢林禪修中,比丘之間的法談,往往會帶出許多來自定(samādhi)與慧(paññā)的問題。這兩者在修行裡本就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常會舉一些值得深思的故事,當作修行經驗的例子——例如美琪的經歷。這些只是片段案例,並不像修行人彼此面對面時那種曲折冗長的交流,因為每個人的根性與境遇都不相同,差異極大。正因如此,法談的內容往往千變萬化,深淺不一,全看參與者各自的基礎與歷練。

那麼,當心「收攝下來」時,會引出什麼樣的問題呢?所謂「收攝」,就是心安住於某種定境——不論是剎那定(khaṇika)、近行定(upacāra)、或安止定(appaṇā)。特別是近行定,因為心仍與外境接觸,往往最容易引起疑問。修行人遇到這些問題,有的會先記在心裡,日後拿出來與同參道友或師長討論,尋求答案。其他人也會把自己類似的經驗,或不同層次的疑惑,拿出來交換意見,以此檢驗彼此的理解是否正確。

問的人希望確認自己沒有走偏;答的人則希望問題是為了斷除煩惱,而不是為了炫耀知識。這類討論最珍貴的地方,就是能聚焦在如何突破修行路上的障礙,並指出觀察與實修的方法。若有人提出疑問,就要看他的心到底執著在哪裡,然後再對症下藥,直到他真正明白並能依此實行。

不論是定還是慧,不同的層次都可能引發深重的困惑。除了靠自己努力尋找答案,也必須常常請益那些已經走過的人,確認自己找到的路徑是否真的落實在心中。因此,叢林比丘之間很頻繁地聚在一起談法,因為修行不是斷斷續續的,而是日日持續的功課。

如果是涉及核心、極為重要的法義,通常會在私下兩人間進行。這樣的對談十分珍貴,因為雙方都迫切渴望知道對方在修行中真正的體驗。談話多半從各自的起點或上次的進度開始,如果聽者當下還無法拋出自己的疑問,他就會先完整描述到目前的境況。之後,對方若聽出其中隱含的疑點,才會提出來切磋,直到雙方都覺得理解一致。

若討論中,資深的一方覺得對方的答覆不夠透徹,就會直接給予更具分量的解釋;必要時,甚至會明確要求修行方法的修正。若判斷對方的作法有害無益,則會毫不猶豫地要求立即停止,並解釋理由,直到對方徹底領會。

這樣的法談,對雙方而言都是莫大的福報。因為雙方都會全神貫注地傾聽,也能從彼此的分享中得到真實的法益,遠超過一般語言所能形容。這樣的交流,往往會讓人終生銘記,恩德難忘。

有時候,也會有一位膽大好奇的比丘(比如我這種人),悄悄湊過去偷聽。雖然《律藏》規定,比丘若偷聽爭吵會犯戒,但這裡不是爭吵,自然不在此限。對這類「湊熱鬧」的比丘來說,這簡直是偷取法寶的捷徑——因為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能聽到兩位修行人傾心交流最核心的體驗。旁聽者便能「順手牽羊」,把溢出的法寶納入己身,成為將來最寶貴的收穫。

這種「盜法」的人,或許在佛教史上不多見,但自佛陀時代以來,想必一直都有。因為這類「私密的法」,在一般大眾聚會裡絕不會被公開,只會在時機恰當、彼此信任時,才會被分享。

高階修行者之間的法談,有時一談就是幾個小時。因為內容往往涉及修行的方法、環境,以及如何一關一關突破難題。他們每闖過一關,對法的理解就更深、更廣,難以用片言隻語交代清楚。

之所以要詳述,是因為必須把因與果講得清楚,才能判斷是否正確無誤。修行的果必然對應於因,行為如何,結果便如何。因此,法談必須同時呈現方法與成果,缺一不可。

最讓人銘心刻骨的,是聽到一位行者親自描述,他的心如何運用正念與智慧,破解煩惱的詭計,穩穩跨越一切障礙;如何在色慾這一關徹底斷除,使這類煩惱永不再起;最後又如何將無明連根拔除。這樣的內容,一生能聽到一次都已極為難得。因為大多數人,甚至包括我們自己,到死都未曾親聞這種「實修實證」的法音。

然而,這些比丘在對談時,從不會用「我證到某某果位」這種話來標榜自己。他們自然流露的是樸實的叢林風格,而不是世俗的巧言包裝。倘若有人在眾人面前大言不慚地宣稱自己證到某種境界,其他修行者只會覺得彆扭,甚至疏離。因為真正的修行人,不會用言語去貶低法的尊貴,更不會在外人面前炫耀。

當然,也有人出於善意卻不夠謹慎,口中說自己達到某境界,雖然失當,卻仍值得給予幫助。而另一種人則是口出狂言,說些毫無根據甚至荒唐的話,這類人只會讓人覺得粗劣,甚至厭惡。前者可以原諒並協助,後者則只能以悲憫心看待,必要時給予勸誡。

我聽過一件真實的事:有一位修行很用功的比丘,某晚在深山中入定極深,誤以為自己已證阿羅漢,竟拿出隨身的小管子吹響,好像要召集同伴來分享勝利。其他人趕來後,他直接宣稱「我剛剛證果了」。大家雖狐疑,但不便多言。結果隔天深夜,他又吹響號子,等眾人到來才承認:「昨晚我錯了,原來煩惱還在,是我被騙了!」這件事後來成了同修之間的笑談,也提醒大家:修行路上,稍一誤解,便可能鬧出笑話。

真正令人敬重的,是那些如阿姜曼一般的人。他從未公開說過自己證到哪一果位,甚至連暗示都沒有。他對聖道聖果懷有至高敬意,雖然他常依真實法義來開示,但從不以自己為中心。他的行持嚴謹,明白即便心已超脫,身仍屬五蘊,仍須以佛法與戒律為準則,作為後人的榜樣。

歷史上有最好的典範,就是佛陀時代的阿說示(Assaji)。他極其謙遜,當舍利弗向他求法時,他只說了一句簡單卻深刻的話:「一切法因緣生,一切法因緣滅。我們的導師——沙門喬達摩——如此開示。」就這短短一句,立刻觸發舍利弗的法眼。阿說示尊者從不提自己,只單純說法,這正是已斷盡世間利養之人的風範。

舍利弗後來成為佛陀的第一大弟子,卻從未忘記阿說示的恩德。他明白:「我之所以有今天,全靠他人的幫助與善意。」這種感恩心,使他在佛陀座下,更顯出清淨與謙卑。阿姜曼也是如此,他經常提起阿姜紹,以及那些在林中護持他的人,念念不忘。

最後,修行者面對疑惑與問題,通常有三條路:

一是自我觀照、反省,靠智慧尋找答案;

二是與他人討論,或單獨請教師長;

三是聆聽師長的開示,從中獲得啟發。

這些談法,多在安靜私密的氛圍中進行,就像「老鼠開會」而不是「貓開會」。在叢林傳統裡,談法的重要性與禪修本身同等,甚至相輔相成。因此直到今天,比丘們依然常常聚在一起,交換法義,互相提醒,彼此扶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oe Chiao的沙龍
4會員
298內容數
據說,他化自在天神能自在運用化樂天神所創之樂境,於中變化無窮,樂享無邊。而文學家,亦如化樂天神,以才情妙筆幻化文字世界,讓流連忘返。正因此,本坊取名『他天化樂天書坊』,廣收古今經典文學,如《搜神記》《元曲》《酉陽雜俎》《子不語》《廣異記》等白話譯文。另亦收錄坊主個人遊記、言情、推理、怪談等創作,期以文會友,自娛娛人。
Joe Chiao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06
在上文中所提到的『問題』或『疑問』,只是泛指,並未明確說明它們的類型、來源或出現的情況。因此,我想補充一些說明,讓從事修心(cittabhāvanā)的人能有所依循。當問題浮現時,可以依這些原則來檢驗、並嘗試解決。 在定(samādhi)中最常出現的問題,往往是心剛安住於寧靜不久,卻又退回到知
Thumbnail
2025/10/06
在上文中所提到的『問題』或『疑問』,只是泛指,並未明確說明它們的類型、來源或出現的情況。因此,我想補充一些說明,讓從事修心(cittabhāvanā)的人能有所依循。當問題浮現時,可以依這些原則來檢驗、並嘗試解決。 在定(samādhi)中最常出現的問題,往往是心剛安住於寧靜不久,卻又退回到知
Thumbnail
2025/10/06
對師長與同修的尊敬與恭敬之傳統 在修頭陀行的比丘之間,對僧團的住持懷有深切的尊敬與恭敬,是一項優良的傳統。用餐時,如果住持者還沒有動筷,其他人就會靜候,直到他先開始,接著才依輩分由高到低依序用餐。如果師父、阿闍梨或首座比丘不在場,大家就向戒臘次高者行禮致敬。這種做法在多數修行道場中一直延續至今
2025/10/06
對師長與同修的尊敬與恭敬之傳統 在修頭陀行的比丘之間,對僧團的住持懷有深切的尊敬與恭敬,是一項優良的傳統。用餐時,如果住持者還沒有動筷,其他人就會靜候,直到他先開始,接著才依輩分由高到低依序用餐。如果師父、阿闍梨或首座比丘不在場,大家就向戒臘次高者行禮致敬。這種做法在多數修行道場中一直延續至今
2025/10/06
頭陀行的比丘們,尤其是阿姜曼,一向對自己的物品和所使用的東西非常謹慎節約。他從不浪費,這一點在他一生中始終如一。然而,即使他擁有一些日常所需或便利的物品,也從不鋪張使用,始終維持著簡樸的習慣。 但若是要幫助其他比丘,不管他手上有多少東西,他都願意全部拿出來從不保留。他經常布施給比丘、沙彌、長老
2025/10/06
頭陀行的比丘們,尤其是阿姜曼,一向對自己的物品和所使用的東西非常謹慎節約。他從不浪費,這一點在他一生中始終如一。然而,即使他擁有一些日常所需或便利的物品,也從不鋪張使用,始終維持著簡樸的習慣。 但若是要幫助其他比丘,不管他手上有多少東西,他都願意全部拿出來從不保留。他經常布施給比丘、沙彌、長老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攝影:哈克 「擇法覺支」必須運作於生活的每一項緣起和經驗中。 「念念覺照」並不只是說給他者的口頭禪,而是一名修法者必須訓練自我、融為體氣的慣習。   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認同與「心相應」 ——梁寒衣   老子謂「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道德
Thumbnail
攝影:哈克 「擇法覺支」必須運作於生活的每一項緣起和經驗中。 「念念覺照」並不只是說給他者的口頭禪,而是一名修法者必須訓練自我、融為體氣的慣習。   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認同與「心相應」 ——梁寒衣   老子謂「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道德
Thumbnail
達賴喇嘛給初發心修行人的第四個錦囊
Thumbnail
達賴喇嘛給初發心修行人的第四個錦囊
Thumbnail
袞卻格西開示|第十九講:自他相換修習次第、第二十講:上士道次修心——我愛執與愛他執
Thumbnail
袞卻格西開示|第十九講:自他相換修習次第、第二十講:上士道次修心——我愛執與愛他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