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矣,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水則為冰,而寒於水;木直而中繩,輮而為輪,其曲中規,枯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2. 注釋
1. 學不可以已:學習不能停止。
2. 青:靛青色。
3. 藍:一種草本植物,可製靛青。
4. 青於藍:青色比藍草本身更深。
5. 冰:水結成的固體。
6. 寒於水:冰比水更冷。
7. 中繩:合乎墨線,指木材筆直。
8. 輮:以火烤木,使之彎曲。
9. 中規:合乎圓規,形狀圓正。
10. 枯暴不復挺:木材乾枯暴曬後也不再直挺。
11. 輮使之然:因為烤彎處理才成為這樣。
3. 白話文
君子說:學習不能停止。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但顏色比藍草更青。水結成冰,冰比水更冷。木頭雖然筆直合乎墨線,但經火烤彎後成為車輪,彎曲能合乎圓規,等到乾枯後也不會再變直,這是烤彎使它如此。
4. 總結
此段透過藍與青、水與冰、木與輪的比喻,說明學習能使人超越本質,藉由不斷修習,人可以達到比原有資質更高的境界。
啟示
學習需要持續不懈,不能半途而廢。
後天努力能超越先天條件。
良好的教育與磨練能改變人的資質與能力。
二、
1. 原文
是故不升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道,不知學問之大也。于越戎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者,教使之然也。
2. 注釋
1. 升高山:登上高山。
2. 天之高:天空的高遠。
3. 臨深谿:站在深谷旁。
4. 地之厚:大地的深厚。
5. 先王之遺道:古代聖王所留下的治國與修身之道。
6. 學問之大:學問的廣大宏深。
7. 于越戎貉:古代邊遠民族。
8. 同聲:出生時哭聲相同。
9. 異俗:長大後習俗不同。
10. 教使之然:由於後天教育、風俗的影響而造成差異。
3. 白話文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站在深谷邊,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聽先王留下的道理,就不知道學問有多麼廣大。東越、西戎、北貉這些民族的孩子,出生時哭聲一樣,但長大後習俗各異,這都是教育使他們變成這樣。
4. 總結
本段說明只有親身經歷或學習,才能真正理解天地與學問的深遠。同時也指出,人性本近,後天教育與環境使人習俗不同。
啟示
學問必須透過接觸與實踐才能體會其深奧。
人的差異多由後天教育與環境形成。
優良教育能塑造人的品格與行為。
三、
1. 原文
是故木從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如日參己焉,故知明則行無過。《詩》云:「嗟爾君子,無恆安息;靖恭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旡咎。
2. 注釋
1. 木從繩則直:木材依繩墨測量就能變直。
2. 金就礪則利:金屬磨於磨石上則鋒利。
3. 日參己焉:每日多次反省自身。
4. 知明則行無過:見識明晰,行為就不會有錯誤。
5. 靖恭爾位:安靜恭敬地守好自己的位置。
6. 好是正直:喜好正直端正。
7. 介爾景福:神明會賜予你大福。
8. 化道:教化人心的道。
9. 旡咎:沒有過錯。
3. 白話文
因此,木材依從繩墨就能變直,金屬磨於礪石就會鋒利。君子廣泛學習,每天多次反省自身,因此見識明晰,行為便不會有過錯。《詩經》說:「嗟呀!你們這些君子,不要總是安逸休息;要恭敬地守好自己的位置,喜好端正正直;神明會聽到你們的心聲,賜給你們極大的福祉。」最偉大的神力是教化人心的道理,最長久的福分是沒有過錯。
4. 總結
本段強調學習與反省能矯正人的行為,如木需繩墨、金需磨礪。只有不斷學習和修身,才能獲得清明的智慧與正直的行為,從而得長久之福。
啟示
學習能修正缺點,如木材需繩墨。
反省能使行為端正,不致於犯錯。
真正的福分來自於無咎,而非外在財富。
四、
1. 原文
孔子曰:「吾嘗終日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吾嘗跂而望之,不如升高而博見也;升高而招,非臂之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非聲加疾也,而聞者著;假車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海;君子之性非異也,而善假於物也。
2. 注釋
1. 須臾:片刻。
2. 跂:踮起腳尖。
3. 升高而博見:登上高處才能看得更遠。
4. 非臂之長:不是手臂更長。
5. 非聲加疾:不是聲音本身更快。
6. 著:明顯、清楚。
7. 假車馬:借助車馬。
8. 致千里:到達千里之外。
9. 假舟楫:借助船與槳。
10. 善假於物:善於借助外物來達成目的。
3. 白話文
孔子說:「我曾經整天苦思冥想,但不如片刻的學習有收穫。」我曾經踮起腳尖遠望,卻不如登高所看到的更廣遠。登上高處揮手招呼,並不是因為手臂變長,而是因為位置高遠,能被更多人看到;順風呼喊,並不是聲音變快,而是借助風力,使聲音傳得更遠;借助車馬,並不是因為腳快,而是能到達千里之外;借助舟船,並不是自己會游水,而是能橫渡江海。君子的天性並沒有與常人不同,只是他善於借助外物來成就自己。
4. 總結
此段強調學習與善用外物的重要性。學習比空想更有實效,借助外物則能突破人的局限。君子與常人不同之處,不在天性,而在於懂得依靠外物來成就事業。
啟示
學習勝於空想,實踐才能有真知。
借力使力,懂得利用外在條件,能成大事。
君子之所以成就,不是因資質特殊,而是善於善用外物。
五、
1. 原文
南方有鳥,名曰𧊷鳩,以羽為巢,編之以髮,繫之葦苕,風至苕折,子死卵破,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蘭氏之根,懷氏之苞,漸之滫中,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
2. 注釋
1. 𧊷鳩:鳥名,築巢方式奇特。
2. 苕:草本植物,莖細柔弱。
3. 巢非不完:巢本身並不是不堅固。
4. 射干:植物名,莖短。
5. 百仞:極高的懸崖。
6. 不扶自直:不用扶持也能挺直。
7. 蘭氏、懷氏:香草名。
8. 滫:尿水,比喻污穢不潔之地。
9. 庶人不服:普通人不願意佩戴(指香草失去芬芳)。
10. 所繫者然/所立者然/所漸者然:是所處環境造成的結果。
3. 白話文
南方有一種鳥,叫𧊷鳩,用羽毛築巢,用頭髮編織,再繫在葦草的莖上;當風吹來,葦草折斷,幼鳥死亡、卵也破碎。這並不是巢不牢固,而是繫的地方不對。西方有一種樹木,叫射干,莖只有四寸長,卻長在高山之巔,臨著百仞深淵。它的莖並不是特別長,而是因為生長的位置高。蓬草長在麻叢中,不用扶持也能挺直。蘭草的根與懷草的芽,本來都很芳香,但若漸漸浸潤在污穢的水裡,君子不願接近,庶人也不佩戴。它們的本質並非不好,而是受到環境影響。
4. 總結
此段以鳥、草木為喻,說明人品與才能雖好,但若處於惡劣環境,也會被連累或失去價值。反之,若所依附的位置正確,即便本質普通,也能獲得提升。
啟示
選擇環境極其重要,能決定成敗。
人的德性與才能若無法施展,往往是所處位置不當。
君子應自愛自守,並慎擇所依附之處。
六、
1. 原文
是故君子靖居恭學,脩身致志,處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僻邪而道中正也。
2. 注釋
1. 靖居:安靜地居處。
2. 恭學:恭敬地學習。
3. 脩身:修養身心。
4. 致志:專注志向。
5. 擇鄉:選擇良善的居處環境。
6. 就士:親近有德行的賢士。
7. 防僻邪:防止偏僻與邪惡。
8. 道中正:使自己的行為合於中正之道。
3. 白話文
因此君子安靜時要恭敬學習,修養自身並專注志向,居住必定選擇良好的地方,交遊必定親近有德之士,用這些方式防止偏邪,使行為合於正道。
4. 總結
此段強調君子在生活中要謹慎選擇環境與朋友,通過修身與學習來保持正直。
啟示
環境與交友對人格有重大影響。
修身與專注能幫助人遠離邪僻,走在中正之道上。
君子之道在於自律與慎擇。
七、
1. 原文
物類之從,必有所由;榮辱之來,各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殆教亡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折,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布薪若一火就燥,平地若一水就濕,草木疇生,禽獸群居,物各從其類也。
2. 注釋
1. 物類之從:萬物依附同類。
2. 榮辱之來:榮耀或羞辱的到來。
3. 各象其德:各自反映其德行。
4. 肉腐出蟲,魚枯生蠹:腐肉生蟲,枯魚生蛀,喻不正必生禍害。
5. 殆教亡身:危險的教導導致喪身。
6. 強自取折:剛強者自取折斷。
7. 柔自取束:柔弱者自取拘束。
8. 邪穢在身:邪惡污穢存在於身上。
9. 怨之所構:怨恨因此聚合而成。
10. 布薪若一火就燥:柴薪聚在一起,火會順勢燒乾。
11. 平地若一水就濕:平地低處,水必然聚集。
12. 草木疇生,禽獸群居:草木成片生長,禽獸群體而居。
13. 物各從其類:事物必然歸依同類。
3. 白話文
萬物依附同類,必有其原因;榮耀或羞辱的到來,都反映著一個人的德行。腐爛的肉會生蟲,枯乾的魚會生蛀,危險的教化能導致喪身,災禍因此而生。剛強會導致折斷,柔弱會導致被束縛;邪惡污穢存在於身上,就會招致怨恨。柴薪聚在一起,火就會燒乾;平地匯聚,水就會浸濕;草木總是成片生長,禽獸也常常群居,萬物都會歸於同類。
4. 總結
此段指出世間萬物與人事皆有因果與歸屬,善惡、榮辱、禍福都與自身德行相關,物以類聚,人亦如此。
啟示
榮辱禍福皆由自身德行所致。
剛愎自用或過度柔弱都會自取其害。
人應警惕邪惡與不正,否則必招怨恨與災禍。
萬物有其自然歸類,人亦需慎擇環境與同伴。
八、
1. 原文
是故正鵠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鳥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召禍,行有招辱,君子慎其所立焉。
2. 注釋
1. 正鵠張:射箭的靶子豎立起來。
2. 弓矢至焉:自然會引來弓箭射擊。
3. 林木茂:樹林繁茂。
4. 斧斤至焉:必然引來斧頭砍伐。
5. 樹成蔭:大樹枝葉繁盛,能成蔭涼。
6. 鳥息焉:鳥便來棲息。
7. 醯酸:醋變酸。
8. 蚋聚焉:蚊蠅就會聚集。
9. 言有召禍:言語不慎會招致禍患。
10. 行有招辱:行為不端會引來羞辱。
11. 君子慎其所立:君子謹慎自身所處與立身之道。
3. 白話文
所以,靶子立起來,就會引來弓箭射擊;樹林繁茂,就會招致斧頭砍伐;大樹枝繁葉茂成蔭,就會引來鳥兒棲息;醋一旦發酸,就會吸引蚊蠅聚集。因此,言語若不謹慎就會招來禍患,行為若不端正就會引來羞辱,所以君子必須謹慎自己的立身之道。
4. 總結
此段以事物之理比喻人生,強調言行必有後果,善惡得失皆由自身所致,君子應當謹言慎行,慎擇立身之道。
啟示
凡事皆有因果,招來外患多由自身。
言語若不謹慎,可能釀成大禍。
行為若不端正,必定導致羞辱。
君子應時刻自省,慎立身處世之道。
九、
1. 原文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川,蛟龍生焉;積善成德,神明自傳,聖心備矣。是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躒,不能千里;駑馬無極,功在不舍;楔而舍之,朽木不折;楔而不舍,金石可鏤。
2. 注釋
1. 跬步:半步,泛指細小的步伐。
2. 致千里:到達千里之遠。
3. 小流:細小的水流。
4. 騏驥:良馬。
5. 躒:跳躍。
6. 駑馬:劣馬。
7. 無極:不停歇。
8. 功在不舍:功效在於不停止。
9. 楔:楔子,用來劈開木材或雕刻。
10. 鏤:雕琢。
3. 白話文
堆積泥土成為高山,風雨便會在其中興起;積聚流水成為江川,蛟龍便會在其中生長;積累善行以成就德行,神明自會昭示,聖人的心境也就齊備了。所以,不積累小小的步伐,就無法到達千里之外;不匯聚細小的水流,就無法形成江海。即使是駿馬,一次跳躍也不能跨越千里;而劣馬若是不停前進,也能到達遠方。若用楔子劈木卻中途放棄,連朽木都劈不開;若持續不懈,連金石都能雕刻。
4. 總結
此段以自然現象與事物發展作比喻,強調「積累」與「持續」的重要性。成德、成功皆非一蹴而就,而在於日積月累、持之以恆。
啟示
累積是達到偉大成就的基礎。
成功不在於才能高低,而在於堅持不懈。
小事積累才能成就大事。
持續努力能突破困難,化不可能為可能。
十、
1. 原文
夫螾無爪牙之利,筋脈之強,上食晞土,下飲黃泉者,用心一也。蟹二螯八足,非蛇夔之穴,而無所寄託者,用心躁也。是故無憤憤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綿綿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跂塗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騰蛇無足而騰,鼫鼠五伎而窮。《詩》云:「鳲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若結兮。」君子其結於一也。
2. 注釋
1. 螾:蚯蚓。
2. 晞土:乾土。
3. 黃泉:地下水。
4. 用心一也:專心一致。
5. 夔:傳說中的單足怪物。
6. 用心躁也:心志浮躁不定。
7. 憤憤之志:奮發向上的志氣。
8. 昭昭之明:明確的智慧與見識。
9. 綿綿之事:持續不斷的行動。
10. 赫赫之功:顯赫的功績。
11. 跂塗:抬腳走路,比喻行動不穩定或猶豫不決。
12. 事兩君者不容:侍奉兩位君主的人不能被容納。
13. 鼫鼠:鼯鼠,能滑翔但無法長飛。
14. 伎:技藝。
15. 鳲鳩:布穀鳥。
16. 淑人君子:善良正直的人。
17. 結於一:專注於一心一意。
3. 白話文
蚯蚓沒有銳利的爪牙,也沒有強壯的筋骨,卻能向上吃乾土、向下飲黃泉,因為它用心專一;螃蟹雖有兩螯八足,但不鑽蛇穴、夔穴,沒有安身之處,因為它的心思浮躁不定。所以,沒有奮發的志氣,就沒有明亮的智慧;沒有持久的行動,就沒有顯赫的功勳。走路猶豫不決的人不會到達目的地,事奉兩位君主的人不會被接納;眼睛不能同時看兩處而明亮,耳朵不能同時聽兩邊而聰慧。騰蛇雖無足卻能飛騰,鼫鼠有五種技藝卻最終窮困。《詩經》說:「鳲鳩棲於桑樹上,養子七個;善良的君子,舉止一貫;舉止一貫,心如結聚。」君子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專一不二。
4. 總結
此段以動物比喻人事,闡明「專一」的重要性。蚯蚓因專心而成事,螃蟹因躁動而失所,凡成功之道,皆由專注一志而生。
啟示
成事在於專心一致,不可躁動分心。
志氣堅定者,智慧與成就自明。
凡事持之以恆,方能有功有成。
君子當以一心為本,戒貪多務雜。
十一、
1. 原文
昔者瓠巴鼓瑟,而沈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夫聲無細而不聞,行無隱而不行;玉居山而木潤,淵生珠而岸不枯;為善而不積乎?豈有不至哉?
2. 注釋
1. 瓠巴:古代著名的瑟師,善於演奏瑟。
2. 瑟:一種古代弦樂器。
3. 沈魚出聽:魚被音樂感動,浮出水面聆聽。
4. 伯牙:春秋時期的琴師,以琴藝高妙著稱。
5. 六馬仰秣:馬因琴聲而仰頭停止進食。
6. 聲無細而不聞:聲音再微小也會被聽見。
7. 行無隱而不行:行為再隱微也會被傳揚。
8. 玉居山而木潤:玉石藏於山中,山木因此潤澤。
9. 淵生珠而岸不枯:深淵中有珠,岸邊因此常濕不乾。
10. 為善而不積乎:做善事怎能不持續積累?
11. 豈有不至哉:怎會沒有結果呢?
3. 白話文
從前,瓠巴彈瑟,水中的魚都浮出來聽;伯牙彈琴,馬兒都抬頭停止吃草。可見聲音沒有細微到不能被聽見的,行為沒有隱密到不被人知道的。玉藏於山,使山木滋潤;深淵有珠,使岸邊不乾。那麼,一個人若能長久行善,怎會沒有好結果呢?
4. 總結
此段以琴瑟之聲與自然之理說明:善行如聲音與玉氣,雖不見形,卻潛移默化、必有回響。
啟示
行善積德,即使細微,也終將感人動物、潤物無聲。
善念與善行會自然流布,影響周圍環境。
堅持為善不輟,終必得善果。
君子當信「善有善報」,不為小善而不為。
十二、
1. 原文
孔子曰:「野哉!君子不可以不學,見人不可以不飾。」不飾無貌,無貌不敬,不敬無禮,無禮不立。夫遠而有光者,飾也;近而逾明者,學也。譬如洿邪,水潦灟焉,莞蒲生焉,從上觀之,誰知其非源泉也。
2. 注釋
1. 野哉:粗野、未受教化的樣子。
2. 飾:修飾、整飾儀容與舉止。
3. 無貌:儀容不整、不端莊。
4. 不敬:對他人或禮法缺乏尊重。
5. 洿邪:低濕之地。
6. 水潦灟焉:積水停滯的樣子。
7. 莞蒲:水生植物,生於濕地。
8. 源泉:真正的水源,喻指本質或根本。
3. 白話文
孔子說:「粗野啊!君子不可不學,也不可見人時不修飾自己。」若不修飾,則沒有儀貌;沒有儀貌就顯得不敬;不敬就無禮;無禮就無法立身。能遠遠發光的是外在的修飾,越近越明亮的是內在的學問。好比一個低洼的地方積滿了雨水,長著莞蒲,從上面看,好像是源泉,但其實不是。
4. 總結
此章說明君子應兼修內外,外貌之飾能顯光采,內學之德能生真明,兩者缺一不可。
啟示
君子需外修儀容、內修德行。
無禮者終難立於世。
表面修飾若無內在學養,如洿水非泉,終會被識破。
學問與修養是君子之本,外在舉止是其光。
十三、
1. 原文
珠者,陰之陽也,故勝火;玉者,陽之陰也,故勝水;其化如神,故天子藏珠玉,諸侯藏金石,大夫畜犬馬,百姓藏布帛。不然,則強者能守之,知者能秉之,賤其所貴,而貴其所賤;不然,矜寡孤獨不得焉。
2. 注釋
1. 陰之陽、陽之陰:指陰中有陽、陽中有陰,表萬物陰陽互藏之理。
2. 勝火、勝水:能制火、制水。
3. 其化如神:其變化微妙,近乎神靈。
4. 藏:收藏、保有。
5. 金石:象徵堅固之物。
6. 畜犬馬:飼養犬馬以為財用。
7. 布帛:指一般百姓所積聚的財物。
8. 矜寡孤獨:指無依之人。
9. 不得焉:指無法安身或有所依靠。
3. 白話文
珠是陰中含陽之物,所以能勝火;玉是陽中含陰之物,所以能勝水。它們的變化奇妙如神,所以天子收藏珠玉,諸侯收藏金石,大夫畜養犬馬,百姓則儲蓄布帛。若不如此分層收藏,則強者會以力奪取,智者會以計占有,使貴賤倒置;若再不加以節制,則孤弱之人將無所依存。
4. 總結
此段以陰陽之理說明社會財物應有分層與秩序,強調分配與守持之道,以免貴賤錯亂、弱者無依。
啟示
萬物皆含陰陽,相生相制。
君臣各守其分,社會方得安。
財物應合理分配,不可混亂奪爭。
治國須兼顧弱勢,使矜寡孤獨得以安。
十四、
1. 原文
子貢曰:「君子見大川必觀,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偏與之而無私,似德;所及者生,所不及者死,似仁;其流行庳下,倨句皆循其理,似義;其赴百仞之谿不疑,似勇;淺者流行,深淵不測,似智;弱約危通,似察;受惡不讓,似貞;苞裹不清以入,鮮潔以出,似善化;必出,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厲;折必以東西,似意,是以見大川必觀焉。」
2. 注釋
1. 大川:指大河,象徵自然運行之道。
2. 偏與之而無私:指水惠及萬物而無所偏私。
3. 庳下:低處,意指水總是往低處流。
4. 倨句皆循其理:無論曲直皆順其理而行。
5. 赴百仞之谿不疑:奔流入深谷不懼不疑。
6. 弱約危通:指水柔弱卻能通行險阻。
7. 苞裹不清以入,鮮潔以出:包容污穢而出則清潔。
8. 盈不求概:滿溢時不求限制。
9. 折必以東西:轉折時順勢而流,無違自然。
3. 白話文
子貢問:「為何君子見到大河時一定會觀察它呢?」孔子說:「水正可以比喻君子的品德。它普施萬物而無偏私,像德;所流到的地方萬物生長,未到之處則枯死,像仁;它流向低處、曲直皆依自然法則,像義;奔流入深谷不疑懼,像勇;淺處可見流動,深處難測,像智;柔弱卻能通行危險之地,像察;承受污濁而不辭,像貞;入時包容污穢,出時清潔明淨,像善化;必有出口,且流量平衡,像正;充盈不求限制,像厲;遇阻轉折而順東西方向,像意。因此,君子見到大河,必定觀察,以觀其德。」
4. 總結
此段以「水」比君子之德,展現水的無私、仁愛、義理、勇智、剛柔兼容、清濁自淨等特質。水順理而行,柔而不屈,清而能容,象徵君子應順道而行、包容萬物而自持正直。
啟示
君子當如水,柔中有剛,謙下而不屈。
德行若水,無私施於眾生而不爭功。
處世應順理而行,容納百態,方能達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