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青壯年退休規劃指南:數據揭示「靠自己」成趨勢,提早準備至關重要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1) 生活費(怎麼看「1.68 萬/月」)

根據《111 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65 歲以上長者「每月可使用的生活費」平均約 16,793 元;55–64 歲族群約 17,880 元。此調查為長者日常食衣住行育樂等支出,不含醫療自費、房屋維修、長照支出等非經常性費用。

→簡單說,現階段2萬塊已經足夠退休後的基本生活 ,但額外支出以及通膨會影響現階段需要規劃退休生活的人。

生活費&額外支出最好視為兩種不同的開銷項目,各別規劃

2) 經濟來源(「靠自己」已逐漸成為主流)

調查顯示,65 歲以上長者中約 65% 的經濟來源為「本人」:包括退休金/年金、儲蓄、利息、租金、投資、保險給付等。

另有約 28% 依靠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員奉養。女性長者依賴子女的比例通常略高於男性,男性較多依賴自身收入。

這份報告內約 393 萬名 65 歲以上的人口中,已有過半數靠自己收入或資產生活,顯示「養兒防老」模式逐漸式微

3) 年齡結構(高齡化加速 × 少子化壓力)

國發會人口統計↓

raw-image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人口推估,2025 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

raw-image
raw-image

👉少子化持續惡化,2022-24年總生育率0.87-0.89間,新生兒從 13.9 萬降至13.5萬。

結論

1.提早做好退休規劃是現在青壯年人口的重要課題。

2.除了健康外,個人財務健全與否將會影響自己未來退休的生活。

3.投資理財保險規劃資產配置是你必須要開始投入研究的課題

小知識:

👉衛服部老人調查報告每5年更新一次,因此111年是最新的版本。

👉總生育率=1 代表每一個家庭生育一名子女

👉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佔總人口數超過20%


資料來源:

衛福部老人調查報告:https://www.mohw.gov.tw/dl-87307-f5227573-4ceb-42b3-9325-f5a57b4981f6.html

內政部人口統計(111年資料)

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

國發會人口統計

https://pop-proj.ndc.gov.tw/Custom_Fast_Statistics_Search.aspx?n=7&sms=0&d=G04&m=67

https://pop-proj.ndc.gov.tw/News_Video_Content.aspx?n=4&s=162

https://pop-proj.ndc.gov.tw/News_Video_Content.aspx?n=4&sms=10294&s=162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鴞想大人的天地
0會員
13內容數
鴞是一種鳥類稱呼,就是大眾所熟知的貓頭鷹。 名稱決定你的群眾,而非群眾決定你的名稱。 這裡是我分享故事的地方,像鳥類一樣,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我想什麼都分享。 妳也一起來吧!
鴞想大人的天地的其他內容
2025/10/03
每季追蹤滿心的簡易現金流量表(20251003)
Thumbnail
2025/10/03
每季追蹤滿心的簡易現金流量表(20251003)
Thumbnail
2025/09/19
每季追蹤森鉅的簡易現金流量表(20250919)
2025/09/19
每季追蹤森鉅的簡易現金流量表(20250919)
2025/09/16
「損益表會顯示獲利,但現金流量表才能反映公司真實的現金狀況。本文以淺顯方式介紹現金流量表三大元素:營業活動看公司本業是否真的賺到錢、投資活動了解公司投資擴張或變賣資產、融資活動掌握向股東債主借錢或還債情況。同時說明自由現金流與淨現金流兩個延伸指標,透過四個觀察重點幫助你建立現金流基礎概念。」
Thumbnail
2025/09/16
「損益表會顯示獲利,但現金流量表才能反映公司真實的現金狀況。本文以淺顯方式介紹現金流量表三大元素:營業活動看公司本業是否真的賺到錢、投資活動了解公司投資擴張或變賣資產、融資活動掌握向股東債主借錢或還債情況。同時說明自由現金流與淨現金流兩個延伸指標,透過四個觀察重點幫助你建立現金流基礎概念。」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全球高齡少子化的現象已逼近至必須面對,過往世代的社會生活方式也需要改變, 近三十年內,小家庭的情況也是一種趨勢,身為長輩的若能幸運的漸漸老化沒有其他重症,是長者與晚輩的福氣,不過相對這樣的人口也逐漸增長,甚至會超過這樣的比例。 夾在中間像是三明治一樣,上有長輩、下有晚輩要照顧的話,除非經濟無虞,
Thumbnail
全球高齡少子化的現象已逼近至必須面對,過往世代的社會生活方式也需要改變, 近三十年內,小家庭的情況也是一種趨勢,身為長輩的若能幸運的漸漸老化沒有其他重症,是長者與晚輩的福氣,不過相對這樣的人口也逐漸增長,甚至會超過這樣的比例。 夾在中間像是三明治一樣,上有長輩、下有晚輩要照顧的話,除非經濟無虞,
Thumbnail
隨著人口結構變化,全球許多國家呈現高齡化趨勢。臺灣已進入「高齡社會」並預估進入「超高齡社會」。推動「在地老化」的概念,讓年長者能夠舒適地在熟悉的家或社區養老,並提倡全方位的規劃及安排老年生活。
Thumbnail
隨著人口結構變化,全球許多國家呈現高齡化趨勢。臺灣已進入「高齡社會」並預估進入「超高齡社會」。推動「在地老化」的概念,讓年長者能夠舒適地在熟悉的家或社區養老,並提倡全方位的規劃及安排老年生活。
Thumbnail
 日本是全世界最老的國家,雖然做事嚴格龜毛的日本人,早在八0年代初期就開始積極為現今這超老齡化社會做準備,但是遇到九0年代泡沫經濟瓦解後,因為經濟成長的停滯,使得原先做好的萬全準備也出現捉襟見肘的窘境,這可以從日本社會創造出來的新名詞可以了解。   
Thumbnail
 日本是全世界最老的國家,雖然做事嚴格龜毛的日本人,早在八0年代初期就開始積極為現今這超老齡化社會做準備,但是遇到九0年代泡沫經濟瓦解後,因為經濟成長的停滯,使得原先做好的萬全準備也出現捉襟見肘的窘境,這可以從日本社會創造出來的新名詞可以了解。   
Thumbnail
隨著戰後嬰兒潮一代逐漸走向退休,對工作熱愛的長者與年輕人的創新思維共同合作,尋找社會共識是當前的重要議題。臺灣積極推動老中青世代融合,但仍面臨溝通障礙等問題。建議透過教育和培訓促進瞭解與溝通。此外,共讀活動如'金色職涯煉金術'和'我的野蠻同事'可以為退休者和年輕人提供實用建議。
Thumbnail
隨著戰後嬰兒潮一代逐漸走向退休,對工作熱愛的長者與年輕人的創新思維共同合作,尋找社會共識是當前的重要議題。臺灣積極推動老中青世代融合,但仍面臨溝通障礙等問題。建議透過教育和培訓促進瞭解與溝通。此外,共讀活動如'金色職涯煉金術'和'我的野蠻同事'可以為退休者和年輕人提供實用建議。
Thumbnail
「超高齡社會」一般指65歲以上人口比例超過20%的社會。此一術語通常用以描述一個國家或地區其老年人口比例快速增加,並且已達相對較高水平。「超高齡社會」的特點是老年人口的占比飆高,並且經常伴隨社經和醫療挑戰。亟需政府和社會各界預為籌繆,以應對激增的需求和社會劇烈的變化。
Thumbnail
「超高齡社會」一般指65歲以上人口比例超過20%的社會。此一術語通常用以描述一個國家或地區其老年人口比例快速增加,並且已達相對較高水平。「超高齡社會」的特點是老年人口的占比飆高,並且經常伴隨社經和醫療挑戰。亟需政府和社會各界預為籌繆,以應對激增的需求和社會劇烈的變化。
Thumbnail
1965-1980年出生的人,有三分之一還要負擔21歲以上小孩的生活?要照顧父母、也要呵護成年小孩的「三明治」壓力,打亂這些中年人的退休計畫。這是美國研究,但也很可能是台灣未來的趨勢。 這個國外稱為X世代的年齡層,如果放在台灣,也是享受到經濟起飛(小時候就有雞腿吃?),然後出社會時已經進入網路
Thumbnail
1965-1980年出生的人,有三分之一還要負擔21歲以上小孩的生活?要照顧父母、也要呵護成年小孩的「三明治」壓力,打亂這些中年人的退休計畫。這是美國研究,但也很可能是台灣未來的趨勢。 這個國外稱為X世代的年齡層,如果放在台灣,也是享受到經濟起飛(小時候就有雞腿吃?),然後出社會時已經進入網路
Thumbnail
漲聲不斷響起,百家齊漲,薪水不漲,退休金會不會成長都好煩惱 不禁開始想我的退休金到底夠不夠用,不會65歲之後我退休改當下流老人吧!? (何謂下流老人,有興趣的讀者請點下方網站連結進入詳讀資料) 食材費用往往令人頭痛,也可以去cosco 這類美式大賣場 一次買齊1個禮拜的食材,就能壓縮食材費
Thumbnail
漲聲不斷響起,百家齊漲,薪水不漲,退休金會不會成長都好煩惱 不禁開始想我的退休金到底夠不夠用,不會65歲之後我退休改當下流老人吧!? (何謂下流老人,有興趣的讀者請點下方網站連結進入詳讀資料) 食材費用往往令人頭痛,也可以去cosco 這類美式大賣場 一次買齊1個禮拜的食材,就能壓縮食材費
Thumbnail
根據國發會預估,到了2025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老年人口約達470萬人,換算下來每五個人當中,就有一位是超過65歲的長者。面臨老年的退休生活,除了生活預備金、龐大的醫療費用等其他可能的支出,你準備好了嗎?
Thumbnail
根據國發會預估,到了2025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老年人口約達470萬人,換算下來每五個人當中,就有一位是超過65歲的長者。面臨老年的退休生活,除了生活預備金、龐大的醫療費用等其他可能的支出,你準備好了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