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初遇這本書:提問的焦慮
我: 為什麼我總覺得,自己明明問了問題,卻得不到想要的答案?
書: 因為你的問題還不夠精準。
這句話,像是一面鏡子,照出我一直以來的困惑。
回想職場上的會議,我常常問:「這樣做對不對?」結果得到的回答,
不是長官一聲「再想想」,就是同事一個模糊的「都可以」。
我的焦躁感沒有被解開,反而更覺得不踏實。
後來我發現,問題不是我「不懂」,而是我想在既有領域裡再精進。
例如在專案管理上,我已經懂流程,也能帶團隊走完進度,
但我想進一步學會:在時間緊迫、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判斷哪個方案更有效率?
在課堂學習時,我也不再只是單純想要「理解內容」,而是希望能問出
「這個理論能不能應用在我的專業案例?如果換成真實情境,會有什麼不同解法?」
在人際關係裡,我也慢慢學會,不再用「為什麼你都不理解我?」這種抱怨來發問,
而是開始嘗試:「當我遇到壓力時,我希望你能這樣支持我,可以嗎?」
那時候的我,逐漸意識到:
提問不是因為自己很弱,而是因為我想要更強。
因為《精準提問》提醒我:問題本身,決定了答案的深度。
二、第一課:模糊 vs 精準
我: 那麼,什麼叫做「不精準」?
書: 模糊的問題,太廣、太散,沒有上下文,讓人不知道從哪裡開始回答。
精準的問題,則有情境、有範圍、有目標,能引導出有用的答案。
我回想起自己最常問的那句話:「我要怎麼成功?」
這句話看似重要,但太過抽象。不同人會有不同解讀,
有人會告訴你要努力工作,有人會說要建立人脈,有人會說要投資致富。
這些答案看似都對,但卻沒有一個能解決我眼前的困境。
如果換個方式問呢?
「我想在三年內轉職到數位行銷領域,目前有內容創作經驗,
但缺乏數據分析能力。我應該先去上課,還是先接專案累積實務經驗?」
這樣的問題,就明確多了。對方會知道我的背景、目標與限制,
自然能給我具體建議。
我開始理解:
- 模糊問題 → 得到的是「泛論」
- 精準問題 → 得到的是「方向」
書告訴我:模糊與精準的差別,就在於是否能讓對方看見你的情境。
三、工具一:5W1H 框架
我: 可是,有時候我根本不知道該從哪裡切入。
書: 那就用 5W1H,讓自己先把思路理清。
我翻開那一頁,看到熟悉的六個字母:
- Who(誰)
- What(什麼)
- When(何時)
- Where(在哪裡)
- Why(為什麼)
- How(如何)
看似簡單,但真正用起來卻有不同的力量。
舉例來說:
- 職場裡,我問「這個專案怎麼辦?」 → 太大了。
如果改用 5W1H:
Who:這專案的主要負責人是誰?
What:目前最大的瓶頸是什麼?
When:我們的截止日是哪一天?
Where:問題出現在流程的哪個環節?
Why:為什麼會拖延?
How:要怎麼解決?
- 人際情境(伴侶相處)
模糊提問:為什麼你都不理解我?
使用 5W1H 拆解:
Who:當下受影響的是我自己,還是我們兩個?
What:我具體希望被理解的是什麼?
When:這種感受通常出現在什麼時候?
Where:是在工作壓力大時?還是家庭分工時?
Why:為什麼我會需要被理解?背後的需求是什麼?
How:我希望對方能怎麼做?
- 精準提問:當我下班後感到很累時,我希望你能先讓我有 30 分鐘的休息時間,之後我們再討論家務,好嗎?
這樣一層層拆解下來,問題自然會變得清楚。
我突然明白:5W1H 不是讓答案變簡單,而是讓問題變清晰。
四、工具二:問題意識四象限
我: 可是,有時候問題很複雜,我還是抓不到重點。
書: 那就把它放進「四象限」。
我抬起頭,腦海裡浮現一個坐標系統
書解釋:
- 第一象限(外在 × 改善):聚焦現有問題的修補。
- 第二象限(外在 × 創新):探索新可能性。
- 第三象限(人際 × 改善):修復人際溝通困境。
- 第四象限(人際 × 創新):建立新的合作模式。
我試著把問題放進去:
- 「疫情下如何避免群聚?」 → 第一象限
- 「遠距辦公能帶來什麼新模式?」 → 第二象限
- 「伴侶之間如何化解爭執?」 → 第三象限
- 「疫情後線上學習如何成為新常態?」 → 第四象限
這一刻,我忽然覺得,問題不再是一團亂麻,而是可以「定位」。
五、工具三:循序漸進與比對思維
我: 那我是不是要一開始就問到核心?
書: 不需要,你可以先探索,再聚焦。
書提醒我:提問像是一個漏斗。
- 一開始,先探索:有哪些可能性?
- 接著,界定:哪些適合我?
- 最後,精準:哪個對我最有效?
這讓我想到,自己以前總是希望一步到位,卻忽略了過程。
另外,書還教我一個方法:比對思維。
當不知道怎麼問時,可以先從「二選一」開始。
例如:
- 模糊:我要怎麼學 AI?
- 精準:如果我只有 10 小時,該先學 Python 還是 AI 工具?
這種比較,不需要知道全部的細節,也能逼近答案。
六、練習從模糊到精準
我: 那我可以怎麼練習?
書: 把常見的問題,重寫一次。
我的理解:
職場
- 模糊:我這份報告怎麼樣?
- 精準:結論的數據是否足夠支持觀點?還需要補充什麼?
學習
- 模糊:這一章我都不懂。
- 精準:第三章心理防禦機制裡,投射和合理化有什麼差異?能舉例嗎?
人際
- 模糊:為什麼你不理解我?
- 精準:當我加班回家時,我希望你先讓我休息,之後再討論家務,好嗎?
自我探索
- 模糊:我未來該怎麼辦?
- 精準:我對行銷和內容創作有興趣,但數據分析較弱,如果要經營自媒體,
該先補強數據還是專注內容?
七、提問的目標:你想讓對方知道什麼?
我: 那麼,只要想清楚我要知道什麼,就可以了嗎?
書: 還不夠,你還要想–你想讓對方知道什麼。
這句話,讓我停下筆,思索了很久。
原來我一直把「提問」當作一種索取,卻忘了它也是一種表達。
提問的目標思維:
- 我想知道什麼?
- 我想讓對方知道什麼?
這兩個方向對齊時,提問就會成為一場高效的溝通。
八、如果我在面試員工:提問與解讀的雙向練習
我: 如果有一天,我坐在面試桌前,要招募新員工,我該怎麼用「精準提問」?
書: 面試,正是檢驗提問功力的最佳場域。
(一)如何精準提問?
在面試中,很多主管會問:「你有什麼優點?」、「你最大的缺點是什麼?」
「上一次離職是為什麼?」這些問題太模糊,得到的答案不是背誦模板,
就是自我包裝,無法真正看出應徵者的能力。
書提醒我:精準提問要有情境與限制,讓對方必須「展現真實思考」。
- 模糊問題:你如何看待團隊合作?
- 精準問題:請舉一個例子,你在團隊中遇到分歧時,如何處理意見不同?
最後的結果是什麼?
這樣的問法,能讓面試者展現「過去行為 → 處理方式 → 結果反思」,
而不是空談價值觀。
(二)如何知道答案背後的含義?
我: 可是,我怎麼知道對方的回答,真正代表什麼?
書: 問題的答案,本身就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對方「理解了什麼」。
例如:
- 當我問:「你在壓力下如何完成任務?」
如果對方強調「熬夜硬撐」,代表他理解的壓力處理方式是犧牲健康。
如果對方說「我會先劃分優先順序,把能完成的先處理」,
則代表他理解壓力是可以透過規劃被化解。
- 當我問:「你如何學習新技能?」
如果對方只回答「看影片、上課」,代表他理解的是「吸收資訊」。
如果他補充「學完後我會嘗試應用在小專案,並請同事給回饋」,
代表他理解學習是一個「循環過程」。
(三)雙向答案:問與答的互動價值
書提醒我:提問是雙向的。
- 對面試官而言,問題不只是索取答案,而是傳達價值觀。
當我問「你怎麼面對失敗?」其實也在告訴對方:在這家公司,
面對失敗的態度比結果更重要。
- 對面試者而言,回答不只是展示經驗,也是表達理解。
他們的答案,透露了他們看待問題的角度、解決方式與自我覺察能力。
我的領悟
在面試裡,「問」不只是挑問題,而是透過問題讓彼此看見價值觀;
「答」不只是表面回應,而是揭示了對問題的理解深度。
精準提問,讓我不只是一個「面試官」,而是一個能看見對方世界的人。
九、一場未完的對話
我: 所以,提問的練習就是答案嗎?
書: 答案會隨時間改變,但問對問題,會讓你永遠在正確的路上。
我闔上書,心裡有一種平靜。
原來「提問」不是弱者的求助,而是思考者的勇氣。
當我們願意問對問題,也等於願意看見自己真正的需求。
這本書,讓我開始練習在生活中,把模糊變精準,把問題變清楚。
或許答案未必完美,但問對問題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成長。
所以,親愛的讀者,我也想問你:
你最近問過的問題,是模糊的還是精準的?
部落格連結👉https://beautifulday.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