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書會說話:《精準提問》給我的啟發與練習

更新 發佈閱讀 10 分鐘
raw-image

一、初遇這本書:提問的焦慮

 

 

 

 

我: 為什麼我總覺得,自己明明問了問題,卻得不到想要的答案?


書: 因為你的問題還不夠精準。


這句話,像是一面鏡子,照出我一直以來的困惑。

回想職場上的會議,我常常問:「這樣做對不對?」結果得到的回答,

不是長官一聲「再想想」,就是同事一個模糊的「都可以」。

我的焦躁感沒有被解開,反而更覺得不踏實。

後來我發現,問題不是我「不懂」,而是我想在既有領域裡再精進

例如在專案管理上,我已經懂流程,也能帶團隊走完進度,

但我想進一步學會:在時間緊迫、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判斷哪個方案更有效率?

在課堂學習時,我也不再只是單純想要「理解內容」,而是希望能問出

「這個理論能不能應用在我的專業案例?如果換成真實情境,會有什麼不同解法?」

在人際關係裡,我也慢慢學會,不再用「為什麼你都不理解我?」這種抱怨來發問,

而是開始嘗試:「當我遇到壓力時,我希望你能這樣支持我,可以嗎?」

那時候的我,逐漸意識到:



提問不是因為自己很弱,而是因為我想要更強。




因為《精準提問》提醒我:問題本身,決定了答案的深度。


二、第一課:模糊 vs 精準

我: 那麼,什麼叫做「不精準」?

書: 模糊的問題,太廣、太散,沒有上下文,讓人不知道從哪裡開始回答。

精準的問題,則有情境、有範圍、有目標,能引導出有用的答案。

我回想起自己最常問的那句話:「我要怎麼成功?」

這句話看似重要,但太過抽象。不同人會有不同解讀,

有人會告訴你要努力工作,有人會說要建立人脈,有人會說要投資致富。

這些答案看似都對,但卻沒有一個能解決我眼前的困境。

如果換個方式問呢?

「我想在三年內轉職到數位行銷領域,目前有內容創作經驗,

但缺乏數據分析能力。我應該先去上課,還是先接專案累積實務經驗?」

這樣的問題,就明確多了。對方會知道我的背景、目標與限制,

自然能給我具體建議。

我開始理解:

  • 模糊問題 → 得到的是「泛論」
  • 精準問題 → 得到的是「方向」

書告訴我:模糊與精準的差別,就在於是否能讓對方看見你的情境。


三、工具一:5W1H 框架

我: 可是,有時候我根本不知道該從哪裡切入。


書: 那就用 5W1H,讓自己先把思路理清。


我翻開那一頁,看到熟悉的六個字母:

  • Who(誰)
  • What(什麼)
  • When(何時)
  • Where(在哪裡)
  • Why(為什麼)
  • How(如何)

看似簡單,但真正用起來卻有不同的力量。

舉例來說:

  • 職場裡,我問「這個專案怎麼辦?」 → 太大了。
    如果改用 5W1H:

        Who:這專案的主要負責人是誰?

        What:目前最大的瓶頸是什麼?

        When:我們的截止日是哪一天?

        Where:問題出現在流程的哪個環節?

        Why:為什麼會拖延?

        How:要怎麼解決?

  • 人際情境(伴侶相處)

           模糊提問:為什麼你都不理解我?

           使用 5W1H 拆解:

       Who:當下受影響的是我自己,還是我們兩個?

       What:我具體希望被理解的是什麼?

       When:這種感受通常出現在什麼時候?

       Where:是在工作壓力大時?還是家庭分工時?

       Why:為什麼我會需要被理解?背後的需求是什麼?

       How:我希望對方能怎麼做?

  • 精準提問:當我下班後感到很累時,我希望你能先讓我有 30 分鐘的休息時間,之後我們再討論家務,好嗎?

這樣一層層拆解下來,問題自然會變得清楚。

我突然明白:5W1H 不是讓答案變簡單,而是讓問題變清晰。


四、工具二:問題意識四象限

我: 可是,有時候問題很複雜,我還是抓不到重點。


書: 那就把它放進「四象限」。


我抬起頭,腦海裡浮現一個坐標系統

書解釋:

  • 第一象限(外在 × 改善):聚焦現有問題的修補。
  • 第二象限(外在 × 創新):探索新可能性。
  • 第三象限(人際 × 改善):修復人際溝通困境。
  • 第四象限(人際 × 創新):建立新的合作模式。

我試著把問題放進去:

  • 「疫情下如何避免群聚?」 → 第一象限
  • 「遠距辦公能帶來什麼新模式?」 → 第二象限
  • 「伴侶之間如何化解爭執?」 → 第三象限
  • 「疫情後線上學習如何成為新常態?」 → 第四象限

這一刻,我忽然覺得,問題不再是一團亂麻,而是可以「定位」。


五、工具三:循序漸進與比對思維

我: 那我是不是要一開始就問到核心?


書: 不需要,你可以先探索,再聚焦。


書提醒我:提問像是一個漏斗。

  • 一開始,先探索:有哪些可能性?
  • 接著,界定:哪些適合我?
  • 最後,精準:哪個對我最有效?

這讓我想到,自己以前總是希望一步到位,卻忽略了過程。

另外,書還教我一個方法:比對思維


當不知道怎麼問時,可以先從「二選一」開始。


例如:

  • 模糊:我要怎麼學 AI?
  • 精準:如果我只有 10 小時,該先學 Python 還是 AI 工具?

這種比較,不需要知道全部的細節,也能逼近答案。


六、練習從模糊到精準

我: 那我可以怎麼練習?


書: 把常見的問題,重寫一次。


我的理解:

職場

  • 模糊:我這份報告怎麼樣?
  • 精準:結論的數據是否足夠支持觀點?還需要補充什麼?

學習

  • 模糊:這一章我都不懂。
  • 精準:第三章心理防禦機制裡,投射和合理化有什麼差異?能舉例嗎?

人際

  • 模糊:為什麼你不理解我?
  • 精準:當我加班回家時,我希望你先讓我休息,之後再討論家務,好嗎?

自我探索

  • 模糊:我未來該怎麼辦?
  • 精準:我對行銷和內容創作有興趣,但數據分析較弱,如果要經營自媒體,

                 該先補強數據還是專注內容?


七、提問的目標:你想讓對方知道什麼?

我: 那麼,只要想清楚我要知道什麼,就可以了嗎?


書: 還不夠,你還要想–你想讓對方知道什麼。


這句話,讓我停下筆,思索了很久。


原來我一直把「提問」當作一種索取,卻忘了它也是一種表達。


提問的目標思維:

  1. 我想知道什麼?
  2. 我想讓對方知道什麼?

這兩個方向對齊時,提問就會成為一場高效的溝通。

八、如果我在面試員工:提問與解讀的雙向練習

我: 如果有一天,我坐在面試桌前,要招募新員工,我該怎麼用「精準提問」?


書: 面試,正是檢驗提問功力的最佳場域。


(一)如何精準提問?

在面試中,很多主管會問:「你有什麼優點?」、「你最大的缺點是什麼?」

「上一次離職是為什麼?」這些問題太模糊,得到的答案不是背誦模板,

就是自我包裝,無法真正看出應徵者的能力。

書提醒我:精準提問要有情境與限制,讓對方必須「展現真實思考」。

  • 模糊問題:你如何看待團隊合作?
  • 精準問題:請舉一個例子,你在團隊中遇到分歧時,如何處理意見不同?

    最後的結果是什麼?

這樣的問法,能讓面試者展現「過去行為 → 處理方式 → 結果反思」,

而不是空談價值觀。

(二)如何知道答案背後的含義?

我: 可是,我怎麼知道對方的回答,真正代表什麼?


書: 問題的答案,本身就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對方「理解了什麼」。


例如:

  • 當我問:「你在壓力下如何完成任務?」

      如果對方強調「熬夜硬撐」,代表他理解的壓力處理方式是犧牲健康。

      如果對方說「我會先劃分優先順序,把能完成的先處理」,

      則代表他理解壓力是可以透過規劃被化解。

  • 當我問:「你如何學習新技能?」

       如果對方只回答「看影片、上課」,代表他理解的是「吸收資訊」。

       如果他補充「學完後我會嘗試應用在小專案,並請同事給回饋」,

       代表他理解學習是一個「循環過程」。

(三)雙向答案:問與答的互動價值

書提醒我:提問是雙向的。

  • 對面試官而言,問題不只是索取答案,而是傳達價值觀。

       當我問「你怎麼面對失敗?」其實也在告訴對方:在這家公司,

       面對失敗的態度比結果更重要。

  • 對面試者而言,回答不只是展示經驗,也是表達理解。

       他們的答案,透露了他們看待問題的角度、解決方式與自我覺察能力。


 我的領悟


在面試裡,「問」不只是挑問題,而是透過問題讓彼此看見價值觀;


「答」不只是表面回應,而是揭示了對問題的理解深度。

精準提問,讓我不只是一個「面試官」,而是一個能看見對方世界的人。

九、一場未完的對話

我: 所以,提問的練習就是答案嗎?

書: 答案會隨時間改變,但問對問題,會讓你永遠在正確的路上。

我闔上書,心裡有一種平靜。


原來「提問」不是弱者的求助,而是思考者的勇氣。


當我們願意問對問題,也等於願意看見自己真正的需求。


這本書,讓我開始練習在生活中,把模糊變精準,把問題變清楚。


或許答案未必完美,但問對問題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成長。


所以,親愛的讀者,我也想問你:


 你最近問過的問題,是模糊的還是精準的?

部落格連結👉https://beautifulday.tw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lysa蕾蕾
1會員
28內容數
Alysa🌸蕾蕾 部落客 ✨ Transformation 一點點的轉變✨ 🦋 走過低谷,也想成為別人的微光 🌿 情緒修復 × 自我成長 × 正能量 🌿 陪你一起療癒,一起變好 💜 歡迎來信留言告訴我你/妳的故事 💌 beautiful@beautifulday.tw beautifulday.tw
Alysa蕾蕾的其他內容
2025/10/07
焦慮,其實是大腦的提醒 「明天要考試,我怕自己又考不好。」 「簡報要上台了,萬一講錯怎麼辦?」 「吃藥後雖然比較穩定,但怎麼連專注讀書的力氣都沒有了?」 這些心聲,也許你非常熟悉。 焦慮是一種再常見不過的情緒。它並不等於軟弱,而是一種「大腦過度保護」 的反應。
Thumbnail
2025/10/07
焦慮,其實是大腦的提醒 「明天要考試,我怕自己又考不好。」 「簡報要上台了,萬一講錯怎麼辦?」 「吃藥後雖然比較穩定,但怎麼連專注讀書的力氣都沒有了?」 這些心聲,也許你非常熟悉。 焦慮是一種再常見不過的情緒。它並不等於軟弱,而是一種「大腦過度保護」 的反應。
Thumbnail
2025/10/07
一、自以為是的陷阱 在日常生活裡,你是否遇過這樣的人? 你提出一個想法,對方還沒聽完,就迫不及待打斷:「這個我早就知道了!」 甚至還會加上一句:「其實應該是這樣……」 這樣的對話往往讓人感到無力,因為無論你說什麼,在他眼裡,你永遠是錯的, 他永遠比你懂。然而,
Thumbnail
2025/10/07
一、自以為是的陷阱 在日常生活裡,你是否遇過這樣的人? 你提出一個想法,對方還沒聽完,就迫不及待打斷:「這個我早就知道了!」 甚至還會加上一句:「其實應該是這樣……」 這樣的對話往往讓人感到無力,因為無論你說什麼,在他眼裡,你永遠是錯的, 他永遠比你懂。然而,
Thumbnail
2025/10/06
在日常生活裡,我們常常會聽到,也會親身參與「抱怨」。 「工作太多」、「老闆不體貼」、「天氣好熱」、「台灣的交通好亂」…… 抱怨似乎是一種自然反應,但它真的只是「愛嫌」那麼簡單嗎? 其實,抱怨背後隱藏著更深的心理邏輯。理解它,不僅能幫助我們看清自己, 也能學會把能量用在更正向的地方。
Thumbnail
2025/10/06
在日常生活裡,我們常常會聽到,也會親身參與「抱怨」。 「工作太多」、「老闆不體貼」、「天氣好熱」、「台灣的交通好亂」…… 抱怨似乎是一種自然反應,但它真的只是「愛嫌」那麼簡單嗎? 其實,抱怨背後隱藏著更深的心理邏輯。理解它,不僅能幫助我們看清自己, 也能學會把能量用在更正向的地方。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找出問題、避免問題、把問題當問題看。
Thumbnail
找出問題、避免問題、把問題當問題看。
Thumbnail
那麼,第一個問題來了: 大家不提問到底是 「不想提問」還是「不知道如何提問呢?」
Thumbnail
那麼,第一個問題來了: 大家不提問到底是 「不想提問」還是「不知道如何提問呢?」
Thumbnail
很多時候對話會停止是因為我們忽略很多細節,直接跳到結論
Thumbnail
很多時候對話會停止是因為我們忽略很多細節,直接跳到結論
Thumbnail
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什麼是確認偏誤,當我們想要別人支持我們的想法或者是意見,我們會舉很多有利的例子來說服對方,讓對方說出你想聽的話。
Thumbnail
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什麼是確認偏誤,當我們想要別人支持我們的想法或者是意見,我們會舉很多有利的例子來說服對方,讓對方說出你想聽的話。
Thumbnail
為了充分發揮AI的潛力,我們必須深入瞭解其運作模式和思考邏輯,並學會與AI對話的技巧。《ChatGPT提問課,做個懂AI的高效工作者》這本書提供了豐富的實例,讓讀者更容易學會如何提出精準的問題,並享有提問課程的閱讀回饋。這對於想成為懂AI的高效工作者的人來說,是一本值得一看的書。
Thumbnail
為了充分發揮AI的潛力,我們必須深入瞭解其運作模式和思考邏輯,並學會與AI對話的技巧。《ChatGPT提問課,做個懂AI的高效工作者》這本書提供了豐富的實例,讓讀者更容易學會如何提出精準的問題,並享有提問課程的閱讀回饋。這對於想成為懂AI的高效工作者的人來說,是一本值得一看的書。
Thumbnail
相信很多人對於該如何讓聊天對象能打開話匣子、滔滔不絕說下去曾經感到困擾,尤其當這個對象是潛在的客戶或人脈,能好好聊天,讓對方感興趣、以及讓話題延續下去更是至關重要的事情。這本書提供了一些簡單實用的方法供讀者參考,下次開口前先思考,該如何說能贏得對方的好感。
Thumbnail
相信很多人對於該如何讓聊天對象能打開話匣子、滔滔不絕說下去曾經感到困擾,尤其當這個對象是潛在的客戶或人脈,能好好聊天,讓對方感興趣、以及讓話題延續下去更是至關重要的事情。這本書提供了一些簡單實用的方法供讀者參考,下次開口前先思考,該如何說能贏得對方的好感。
Thumbnail
即使對方擁有良好的口才和分析能力,但如果你無法抓住問題的核心,則可能會迷失在瑣碎的細節中。要訓練自己善於捕捉問題的關鍵所在,以便在交流中保持清晰並有效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Thumbnail
即使對方擁有良好的口才和分析能力,但如果你無法抓住問題的核心,則可能會迷失在瑣碎的細節中。要訓練自己善於捕捉問題的關鍵所在,以便在交流中保持清晰並有效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