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這裡是100談,一百個關於媒體與教育的故事!我們的媒體與素養教育社群企劃會介紹關於媒體及教育等相關事物,歡迎大家一起來認識及累積軟實力
在全球面臨氣候變遷、糧食危機與飲食習慣失衡的當下,食農教育逐漸成為教育改革與永續發展的重要議題。它不僅是學習如何選擇健康食物,更是理解土地、環境、文化與生活之間緊密連結的教育過程。從幼兒園到大學,從家庭到社區,食農教育以「食物」為媒介,引導人們重新思考我們與土地、農業以及自然的關係。

一、什麼是食農教育?
根據台灣於 2022 年通過的《食農教育法》定義,食農教育是「透過教育活動,培養國民認識食物來源、農業及其與生活關係的知識與能力,並促進健康飲食與尊重自然環境的態度。
食農教育是一種跨領域的教育模式,整合了飲食知識、農業認識、環境永續與文化理解。它不只是教孩子種菜或煮飯,更希望透過「做中學」的方式,讓學生親身參與食物的生產與準備,進而產生對自然的敬畏、對農民的感謝,以及對自身飲食選擇的反思能力。
二、食農教育的五大核心價值
1. 飲食素養
食農教育強調飲食與健康的關係,透過教育讓學生認識不同的食材、學習營養均衡、分辨加工食品與自然食物的差異,培養「會吃、懂吃、選對吃」的能力。
2. 農業理解
現代人多半生活在都市,遠離農業生產過程,對農夫與農村的理解淺薄。透過農場參訪、實地種植、與農民對話等方式,學生可以實際了解農業的勞動價值與自然限制。
3. 環境永續
食農教育結合環境教育,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飲食選擇對地球的影響。例如多吃當季蔬果、支持在地小農、減少食物浪費與碳足跡,都是實踐永續生活的一環。
4. 在地文化
食物是文化的延伸,不同地區、族群、節慶皆有其獨特飲食文化,透過食農教育,學生可以認識自己的文化根源,也學會尊重他人的飲食信仰與習慣。
5. 行動實踐
食農教育鼓勵實際參與與體驗,不只是知識的學習,也包含情感與態度的培養。例如校園種菜、食材採購決策、烹飪實作、食譜設計等活動,讓學生從學習者轉變為參與者與創造者。

三、學校現場的食農教育實踐
在台灣,越來越多學校投入食農教育。從種菜課、廚藝課到餐桌禮儀課,食農教育的方式多元且富創意。
以高雄市仁武區登發國小為例,該校利用閒置空地建置開心農場,開墾面積約 176 平方公尺,小巧而精緻,由學生自己翻土、播種、除草與收成。每週一次的「農藝課」讓學生學習與自然相處,理解農作的艱辛。
位於台南市東山區的東山國小,於2018 年開始參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食農教育推廣計畫」,首年的教案便獲得全國國小組優選,第2年又奪得特優和優選的佳績,學校將種植、生產、加工、烹飪與分享串連起來,學生就能思考食物如何從農田走進餐桌。
四、家庭與社區的參與角色
食農教育不應只侷限於校園,它的實踐更需要家庭與社區的支持。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採買在地食材、共同下廚、或參加農場一日體驗營,透過家庭生活中的「食育」影響孩子的價值觀。
社區方面,一些在地農民與非營利組織也投入食農教育推廣。例如舉辦農夫市集、舉辦友善耕作導覽、設計結合遊戲與故事的桌遊,讓民眾在互動中認識食物與土地的關係。

五、面對的挑戰與展望
儘管食農教育理念良善,推動過程中仍面臨不少挑戰:
1.課綱與行政制度難以彈性整合跨領域課程:食農教育涉及自然、社會、健康、環境等領域,但學校課綱與行政安排往往過於僵化,難以跨科協作或彈性排課
2.教師專業不足,需再教育與資源支持:許多教師缺乏農業知識或食農教學經驗,需要專業培訓、教材設計與外部資源,才能有效帶領學生。
3.家長或學生可能將其視為「不重要」的輔助課程:相較於學科成績,食農課程被認為與升學無直接關聯,因此常遭忽視,缺乏學習動機與重視度。
4.實作課程需場地、經費與人力維持:農事體驗或烹飪課程需要農地、廚房或器材,加上耗費人力與經費,對一般學校來說不易長期維持。

有什麼解方呢?
1.政策支持:持續修法與資源補助,協助學校建立永續機制。
2.師資培訓:設置食農教育師資研習,培養跨領域教學能力。
3.跨部門合作:結合農業、教育、衛福等部門共同推動。
4.社會倡議:透過媒體與公眾活動強化社會對食農教育的認同。

六、結語:從一餐開始,重建與土地的關係
食農教育不只是教育改革的一環,它是面對當代社會失衡的療癒方式。我們吃什麼、怎麼吃、吃多少,都影響著自己的健康、農民的生計與地球的未來。
當我們開始關注餐盤上的食物從哪裡來,理解那片土地曾歷經什麼,我們便不再只是「消費者」,而是成為生活與社會的「參與者」。
參考資料: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3053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008708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6334
撰文:鄧威葳
校稿:駿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