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
補時間:大約從決定搬家的6或7月開始,到搬家完確定了這2篇的改變。
●沒力氣和不舒服沒再出現
決定搬家時在擔心,到時候我有力氣嗎?如果沒力氣的話怎麼辦呢?回顧這段期間,雖然沒有變成「有力氣」,該做的事情也都一一做了,而且讓我省力,如:店長幫我問到的房子,我不用去查租屋網,不用去看房子,和陌生房東交涉,和多了許多的擔心。還有,不舒服的情形沒再光臨我,很好。
●人我的界限
這幾年來,一直有一種情形,是到處可憐人家,不只比較老的、行動不便的,連在工作的人也可憐他們,覺得他們可憐、很辛苦等。我知道那不是我好心什麼的,是我有問題。理智上知道,或許人家工作地很起勁,正在賺錢,活得很有希望,我幹嘛可憐人家呢?莫名其妙。
忘了做了什麼功課了,後來那種感覺慢慢減少,現在可以比較平常心看別人了,他走他的路,做他的事情,我走我的,「我」和「他人」分得比較開了。
●批判、批評少多了
對人家的批評、批判少多了,就只是看著他,知道他是這樣,那就好了。
之前有位朋友很會批評人家,不只對她碰到、看到的人批評,連老師也是。她看很多書,很少去上課,因為她看得上的老師很少,不是在很遠的國外,就是已經不在了。就是經過種種的查老師的背景、資料,決定去上了,在上課中,還是一直在評他有沒料、夠不夠格?如果沒聽到她想聽的,中途就走。
我先看到她這樣,一直批評、批判人家,後來聽到她自己說,她不要再這麼批判人家了。然後想到,我也是,只是她有跟我說,我沒跟任何人說,只在我自己的心裏想,其實不管有沒說出來?我就是愛批評人家沒錯。
然後接著想,為什麼這樣呢?那一定有一個標準,不符這個標準的就是不對、不合格,那那個標準是怎麼來的呢?還好,現在少多了,可能有些問題解決了。
●「討厭」少很多
中年男人的說話聲,走在街上看到人,街上的舊房子。
白天,樓下的中年男人的說話聲我不覺得討厭了,在街上看到的各式各樣的人也沒什麼感覺,以前是很不喜歡人家那個樣子的,像:沒有健康、活力、整齊的外表等等。
坐在車上,或走在街上時,視線所及的老舊房子,外牆斑剝烏黑,增建、加蓋地亂七八糟等,那是時間的痕跡,人家遮風避雨的所在,以前的做法,那些建築已經存在很久了,我就只是「看到」它而已,終於將不喜歡的心移除了,沒再像以前一樣覺得影響我的視覺了。
●不主動療癒人家,只是在旁邊看著,也不說,不覺得那是我的事情
■媳婦的媽媽正在做血癌的治療,身體虛弱。幾年前,打了新冠肺炎的疫苗後,嘴巴歪了,以為是疫苗的關係。經過了長時間的檢查和觀察後,說是血癌的一種。2年前我聽到這,同時也看到了她家的家族慣性,想跟媳婦說一下,她沒有要聽。當時不是要說她媽的血癌,是有別的事情,我想說明給她聽,讓她明白她家每個人都有一樣的特質,問她要不要聽看看?她沒回應,我就不說。
媳婦生了孩子,在帶孩子上有些不適應,兒子跟我說,他覺得孩子不難帶,他在家的時候都一起帶,為什麼不能自己帶一整天呢?我跟兒子說,她們家的人都有一種特性,他要不要聽?兒子沒回應,我就沒說,跟我要跟媳婦說的特性不一樣。當然往上一層的意思是一樣的。
很清楚地是媳婦家的家族慣性,她家的每一個人都有那個特性,她的阿媽也有,慣性很堅固,而且已經以血癌的方式在她媽的身上呈現出來了,她家的人聽得進去嗎?有人想改變嗎?一般人是很難理解的,如果要改變的話,是一段辛苦又漫長的過程。我在意、擔心的是孫女,會傳到她的身上,還有心疼親家母,盼了好多年的房子買了,3年後可以住新大樓;女兒生小孩,孩子很可愛,只是現在身體虛弱,沒辦法來陪,幫忙顧;兒子也也快結婚了,在這個人生階段來一場不知結果的癌症,只能依靠台大醫院的醫療。
■大女兒的孩子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最後評估的結果是自閉症)。我看出來是跟她爺爺一模一樣,爺爺碰到人就一直講話,講話講不停。孫女稍大後,一直嫌孫女,說跟他的外孫女不一樣,碰到女婿就用罵的。上次過年,我忍不住出聲,和女婿的媽媽講講話,請她轉告,請他過年碰到兒子時不要罵他,親家母跟我回應的是,他說:「有嗎?」他不知道他在罵人。
過年後,和女婿爸媽弄了一個群組,跟他們講一些事,最後請他看自己,他自己也是過動,多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上,別一直嫌兒子、孫女,可以去看身心科或諮啇……
我沒有想要療癒他,是想搓一搓,弄一弄而已,看女兒的小家庭會不是好一點?傷腦筋的一家人。暑假時,女婿帶孩女回爺爺家,打算住一晚,下午發生事情,孩女按著爺爺的手,說:「不要關電視。」爺爺將她甩飛,撞到沙發的扶手,還好扶手是軟的,沒有受傷,孫女哭得很慘。睡完午覺後,女婿決定不住了,回台北。
回到家,女兒聽完情況,向113報家暴案。退出貼孫女照片的群組,之後,不讓孫女和爺爺碰面。
女婿本人身也是特殊兒,自己的人生和生活秩序亂七八糟,我每次回去顧孫女,得將廚房、大桌、地上等處收拾、清潔一番,很少跟他說話,因為他的解讀跟人家不一樣,那就不用說了。孫女今年小班轉到特教班。我告訴自己那是女兒的家庭,慢慢放下對髒亂、沒秩序、帶孩子不同的方式等等跟我不一樣的做法的難受,現在有自在一點。女兒的家庭和孩子女兒自己去弄,我配合和協助,不給意見,偶而有給,很少,只是覺得她很辛苦,為什麼會碰到女婿這樣的人?要給她的修正和磨練是什麼?對我呢?
●我在臉書上寫我搬到瑞芳,有幾個朋友說要來找我。我也比較放鬆了
是她們感覺瑞芳的地理距離比較近,或是我的情況比較好了呢?常常在我的情況比較好的時候,就會有人找我。之前只要一好,就會將事情排太多,就再低潮下去,又累得不想動。總要一遍一遍地練習。
有一位朋友沒有臉書,我用line告訴她,她說要來,馬上約好,已經來過了。
那天她11點到,先帶她從新村芳書院的外面看裏面,那天書院在外面有活動,館沒開,不能進去坐,她問我為什麼要搬家?急著想知道,我提議在門口的椅子上坐下來,先講一遍再起來,在老街走走。
去吃飯,她一直講話。我看差不多了,問她吃完了嗎?還要吃嗎?她說吃完了,現在飯麵都不吃完。我說上去我房間一下,上廁所。坐著說了一些話,再下來到對面的咖啡館,2點坐到5點;我問要去美食廣場吃晚餐,或是去吃點心,這時候吃晚餐太早了,去吃點心。
她指著台上的各個碗說她要這個,店家提議可以豆花或仙草加2種料,她說她不要豆花,說來說去幾回合後,店家說:「這是主餐,要點一個主餐,這是加料而已,我們沒有客製化。」她只好選豆花,選了2種料,說還要多一種,「加10塊」
我之前都吃菜頭滷,今天要換別的,要熱的,他說:「熱的只有紅豆芋圓。」
「我要紅豆芋圓,不要加糖水。」
他的手停下來,想了一秒鐘,說:「我們是賣甜點的,本來就煮在糖水裏。」
還好我反應過來:「那就不要湯,只要紅豆。」他說:「我幫你加一些熱開水。」「好。」
將托盤端到桌上時,我笑著說:「我們真囉嗦。」
到了6點,她說她要買胡椒餅,以前去過那個美食廣場,我陪她去。就在進口的地方,有人在買,我們走了一圈,回到門口要去買時,只剩下2個,被前面的客人買走了,「下一爐要半小時以後。」那就算了。
回到火車站,陪她進站,到月台上等車。送她上車,我終於可以休息了。算一算,講了7個小時的話,她說得比較多。
回家後,她line我:「謝謝今天有美好的談話. 希望妳身體保持健康.」
我回:「是啊! 真是美好的談話。我健康, 你也健康。」
第2天,想到問她:「昨天你有覺得我比較放鬆, 比較自在嗎? 我自己有感覺到。」她回:「有的」我有感覺到比較放鬆、自在,這也是我進步的地方。
▓這些進步或許是我做的一件事:不在意做錯,活在當下
已經好長一段日子了,我常常會忘記、漏掉、做錯、資訊接錯,自己覺得很奇怪。
一開始,我將那些「錯事」寫下來,看一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有一天領悟到別再記那些錯事了,錯了就讓它過去,就沒記了。後來為這些情形找一些解說或是定義,想到:「不是做錯事,是不一樣。」事情開始有轉折。
我從小就是做「對」的人,凡事儘量不出錯、不漏掉、不忘記,這一下來個大翻轉,我不相信是因為「年紀大,腦袋退化了」的關係,如果是退化的話,會慢慢地變壞,但不是,時好時壞,有時密集錯,有時很少。
當我想成「不一樣」時,心情就不同了,事情沒有一定對或錯啊!對不一定是對的,錯也不一定是錯,就是跟我想的不一樣就是了。
最近這一、二個星期,猛出錯,我都淡然處之,喔錯了,忘了,漏了,就讓它過去,不在意,這幾天少多了,或許我在這事上的心態是對的,所以給我一大進步,真好!
▓然後,好事發生了
我用臉書訊息跟她筆談了很多的伙伴,前幾天跟我說要學諮詢,跟我學,她覺得需要了,我問了另外一位最近跟我通line的伙伴要不要上?要,好,成班,額滿了,下個月11月開始。
我去按摩時,店長說到台文很難,我提了一下,或許明年我來招一個「說台語,寫台文」的班,在書院。想做的時候再做,慢慢往我想走的路走。
(2025.10.4.完成,10.9修改完)
我有進步—這次的搬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