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咖啡與數學的微妙關係:一杯咖啡,其實是一道方程式
當你走進咖啡館,點了一杯拿鐵或手沖咖啡,也許不曾想過——眼前這杯香氣四溢的咖啡,其實是一個精密的數學結果。從萃取比例、時間控制、溫度曲線,到咖啡粉粒徑分布,每一個細節背後都藏著數學的身影。
1. 【比例】完美的一杯咖啡,從一個數字開始
對於專業咖啡師來說,「萃取比例」是一切的起點。
最常見的黃金比例為 1:15 到 1:17,意思是一克咖啡粉搭配 15 至 17 克的水。這個比例的調整,就像在調整一道方程式中的變數,一點點的變化,都會影響最終的風味:- 比例偏低 → 味道偏濃、苦味突出
- 比例偏高 → 味道偏淡、酸味明顯
咖啡師會不斷用數學計算,找出最接近理想風味的那個「解」。
2. 【時間】60秒的黃金曲線
手沖咖啡講究「萃取時間」,一般控制在 2 分 30 秒 到 3 分鐘。這不只是經驗法則,而是一條經過實驗與數據統計得到的時間曲線。
如果萃取時間過短,酸味會明顯;太長,苦味則會壓過所有層次。這就像在做一場「時間與風味的線性回歸」,每一秒鐘都影響最終的結果。
3. 【溫度】不只是85°C這麼簡單
你可能聽過「85°C是咖啡最剛好的溫度」,但這其實來自於溫度對溶解率的數學影響。
水溫越高,咖啡中的可溶物質萃取速度越快。因此咖啡師會用溫度曲線來控制酸、甜、苦的平衡點,就像畫一條「最佳風味函數」。
4. 【粉粒徑】分布圖下的秘密
研磨程度也是數學的一部分。
在科學咖啡實驗室中,研磨粉的粒徑會用「高斯分布」來分析,讓粉的粗細更平均。越均勻,萃取越穩定;如果粗細不一,就會造成「過萃」與「未萃」同時發生,風味失衡。
5. 【萃取率】一杯咖啡的「答案」
精品咖啡世界裡,有個重要的指標叫 TDS(Total Dissolved Solids,總溶解固體)。這是一個實打實的數字,能精確說明咖啡的濃度與風味平衡。
理想的萃取率是 18%~22%,超過或不足都會影響口感。這也是許多咖啡冠軍會用科學儀器計算的關鍵數值。
6. 【背後的哲學】
數學不只是計算,更是一種「精準掌握變數」的能力。咖啡也是如此。
每一杯好咖啡的誕生,都來自對變數的理解與控制。當你拿起濾杯沖煮的那一刻,你也像一位數學家,正在解出「一杯理想咖啡」這道方程式。
數學,讓咖啡更有風味
他們都很會走咖啡與數學的關係,不是冷冰冰的計算,而是為了創造一種「剛剛好」的感覺。無論你是咖啡師、愛好者,或只是每天早上來一杯的人,下一次不妨慢慢體會——
你的咖啡,其實是一場美味的數學實驗。
作者:啡常時光
我起了個頭,要聞老闆寫一系列的文章來詳細說明咖啡與數學間的微妙互動,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