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一的我在公車總站生平第一次遇到外國人,當時覺得,電視裏頭的外國人士真的存在呀!於是,用著才剛上國中學到的英語,亂拼湊地和外國人交談,其實也不知道人家聽不聽得懂,我就是一咕嚕地把會得全「倒」出去。從那時起,開始了我漫長的英語學習之旅。
在高中時,算是正式接觸到一些英語學習雜誌,像是眾所皆知的空中英語。跟著學校老師教的,空中英語聽的,我的認知中,好像英語就是這樣,其實學起來不難,考試也一直維持著不錯的成績,直到上了大學,念了英語系才算正式打開這個世界的大門。唸了文學、戲劇、教育、心理學,帶著五年的訓練進入中學教書,似乎學習就開始慢慢緩滯了,因為不再有新的刺激,或是說動力。老實說,我以為英語的世界就是如此了....
終於有一天,我決定帶著工作多年後的積蓄去國外唸研究所,才打碎了我自以為是的想法。
進入了政治系所,研究起論述分析,選修了人權精神、價值、和批判思考,終於,我才真正認知到「學習」是從自己的生活現實、視野開始,英語才算正式進入我的生活,我的言語,我的思考,我部份的呼吸。
帶著英語在另一個人生轉折中落腳一個非英語系的異國。因著環境,我又進入了英語教學的領域,但不同的是,英語變成一種「工具」,讓我得以將研究所的訓練落實到教學中,用英語引導學生們去做批判思考,去做感受表達,就像「有招勝無招」,帶著一群年輕的孩子直接去使用這個工具語言,去體會矛盾,去感受困惑,去尋找自己的答案。
對於我自己的孩子,英語是家中常會聽到的一部份聲音。從小礙於購得中文書籍困難,但可以從英國的線上書店訂到價格親民的兒童書籍,運送到歐洲也非常快速,於是,英文的童謠、繪本、故事書,陪著我的小男孩長大。從他還是小寶寶時,我和先生就非常喜愛抱著他唸故事、看繪本,聽兒歌,小男孩也因此越來越習慣英語的聲音。每晚的睡前故事,一篇篇希臘神話、伊索寓言、格林童話、到其他的故事,藉由英語的聲音陪伴著他入眠。然而,同樣的,中文也是另一個從小聽到的語言,從兒歌「小雨滴」到現在的達克比,小男孩也是聽的津津有味。
從自己的過去,到小孩著成長,慢慢體會到語言的學習最基本在於環境的創造,接下來就是動機的維持。對我而言,英語一直沒有缺席過我大部分的人生,因為我藉由這個工具語言去了解別人,觀察世界,感受差異。對於我的孩子,英語是生活中很早就出現的「聲音」,這個聲音帶給他很多視覺、聽覺和想像的樂趣,以及這世界存在的各個驚奇。
因此有朋友問過我,在台灣該如何幫助孩子學英語,甚至從何時開始。
我想,除了創造英語的環境,常聽的到,常看的到之外,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態度。爸爸媽媽要先不害怕英語,願意跟著、帶著孩子融入有英語的環境裡。敢開口唸出來,就是成功的第一步。接下來再去調整發音的正確。這些基本的需求和步驟,是我覺得在可能家中沒有多餘預算可以去上英文家教,無論是面對面還是線上,亦或兒童美語班等時可以做到的。網路上有許多線上字典可以查詢發音,甚至可以錄製自己的朗誦讓AI幫你調整發音或語調等,這些都可以作為自學,然後再進階去教孩子的工具。然而,對我而來說,還是要認識清楚學習英語的目的,然後再建立分段目標。例如,我從孩子小時候就開始創造英語的環境,是因為我跟我先生之間主要以英語溝通,而我希望孩子以後能懂得爸爸媽媽在講什麼。至於以後孩子長大後會不會繼續使用英語,我就不會考慮太多,因為環境中早已經置入這個語言,他也已經被潛移默化地使用起這個語言工具。
所以,爸爸媽媽們,先開始鼓起勇氣,陪著孩子唸英文故事或繪本吧!有你的陪伴,而非不停的糾正,孩子們會更享受英語的聲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