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台灣史研究彙編(十九)文學史

黎胖-avatar-img
發佈於黎胖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以出版時間排序

*2025.10.11更新

文學史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臺北:麥田,2003。

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合著,《臺灣小說史論》,臺北:麥田,2007。

陳建忠,《被詛咒的文學:戰後初期(1945-1949)台灣文學論集》,台北:五南,2007。

游勝冠,《臺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臺北:群學,2009。

劉亮雅,《遲來的後殖民:再論解嚴以來的台灣小說》,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

張誦聖,《現代主義‧當代台灣:文學典範的軌跡》,臺北:聯經,2015。

劉乃慈,《奢華美學:台灣當代文學生產》,臺北:群學,2015。

黃崇凱,《文藝春秋》,新北:衛城,2017。

紀大偉,《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臺北:聯經,2017。

赤松美和子著,蔡蕙光譯,《臺灣文學與文藝營:讀者與作家的互動創作空間》,臺北:群學,2018。

陳建忠,《島嶼風聲:冷戰氛圍下的臺灣文學及其外》,臺北:南十字星,2018。

陳建忠,《記憶流域:臺灣歷史書寫與記憶政治》,臺北:南十字星,2018。

黃美娥,〈臺灣「反共文學」創作範式的形構、邊界想像與作家經驗〉,《東亞觀念史集刊》第14期(2018,臺北),頁199-261。

劉亮雅,《後殖民與日治記憶:二十一世紀台灣小說》,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0。

吳明益等著,《世界中的台灣文學【台灣史論叢 文學篇】》,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20。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十週年紀念新版)(上、下)》,臺北,聯經,2021。

張誦聖,《臺灣文學生態:戒嚴法到市場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22。

梅家玲,《文學的海峽中線:從世變到文變》,臺北:時報,2023。

朱宥勳,《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戒嚴台灣小說家群像【更新版,新增〈新版前言——遙遠的回音〉】》,臺北:大塊,2023。

朱宥勳,《他們互相傷害的時候:台灣文學百年論戰》,臺北:大塊,2023。

邱貴芬,《臺灣文學的世界之路》,政大出版社,2023。

陳芷凡,《成為原住民:文學、知識與世界想像》,政大出版社,2023。

陳芷凡編,《臺灣文學的來世》,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2023。

徐秀慧,《光復初期臺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臺北:萬卷樓,2024。

陳佩甄,《冷戰的感覺結構:台韓文學與文化中的性別與情感政治(1950-1980)》,政大出版社,2024。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黎胖書房
110會員
106內容數
書評書介、史普文章、影評隨感、政治時評。
黎胖書房的其他內容
2025/10/12
*以出版時間排序 *2025.10.11更新
2025/10/12
*以出版時間排序 *2025.10.11更新
2025/10/12
*以出版時間排序 *2025.10.11更新
2025/10/12
*以出版時間排序 *2025.10.11更新
2025/10/12
2025/10/12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總算有一本,挑明了假設「台海發生戰爭」的小說。 小說以後設的手法,創作五篇在2047年「獨立戰爭」後20年的短篇小說。
Thumbnail
總算有一本,挑明了假設「台海發生戰爭」的小說。 小說以後設的手法,創作五篇在2047年「獨立戰爭」後20年的短篇小說。
Thumbnail
2024年5月31日,台灣大學政治學系舉辦石之瑜教授的新書討論會,活動由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系主任黃旻華教授開場、中山大學政治所榮譽退休教授廖達琪主持,並與政治學者施正鋒、台灣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員兼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蕭高彥、《風傳媒》總主筆夏珍、台灣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員曾國祥進行對談。
Thumbnail
2024年5月31日,台灣大學政治學系舉辦石之瑜教授的新書討論會,活動由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系主任黃旻華教授開場、中山大學政治所榮譽退休教授廖達琪主持,並與政治學者施正鋒、台灣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員兼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蕭高彥、《風傳媒》總主筆夏珍、台灣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員曾國祥進行對談。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本書作者施益堅是個德國人,原本書是寫給德國人看的台灣導覽指南,烏克蘭戰爭爆發後突然在德國爆紅,就被翻成中文。我想玉山社會翻成中文的原因,當然不是因為單純外銷轉進口,這本書把台灣寫得多好多讚,所以要轉回來台灣鼻香一下,而是本書實在是太精準捕捉到台灣民主轉型過程中涉及的複雜文化歷史議題。
Thumbnail
本書作者施益堅是個德國人,原本書是寫給德國人看的台灣導覽指南,烏克蘭戰爭爆發後突然在德國爆紅,就被翻成中文。我想玉山社會翻成中文的原因,當然不是因為單純外銷轉進口,這本書把台灣寫得多好多讚,所以要轉回來台灣鼻香一下,而是本書實在是太精準捕捉到台灣民主轉型過程中涉及的複雜文化歷史議題。
Thumbnail
本書從歷史的縱軸,討論了從一九四五年至二零零零年臺灣獨立的運動歷史,其中包含了臺灣獨立的思考、戰後臺灣獨立運動、海外臺灣獨立運動、整合與轉型這些方式下去對「臺灣獨立」做出了精細的分析
Thumbnail
本書從歷史的縱軸,討論了從一九四五年至二零零零年臺灣獨立的運動歷史,其中包含了臺灣獨立的思考、戰後臺灣獨立運動、海外臺灣獨立運動、整合與轉型這些方式下去對「臺灣獨立」做出了精細的分析
Thumbnail
這本書講述的是台灣二戰之後到邁向民主化的過程,總共分成三部份,第一部份是國共內戰到韓戰爆發這段時間的歷史,第二部份是蔣介石政權,第三部份是蔣經國繼位以後台灣的政治變化。第一部份我最不熟悉,然而這段時期的國際形勢非常暗潮洶湧,台灣的命運也因此經歷了好幾回的變化。 韓戰改變了台灣的命運 1949
Thumbnail
這本書講述的是台灣二戰之後到邁向民主化的過程,總共分成三部份,第一部份是國共內戰到韓戰爆發這段時間的歷史,第二部份是蔣介石政權,第三部份是蔣經國繼位以後台灣的政治變化。第一部份我最不熟悉,然而這段時期的國際形勢非常暗潮洶湧,台灣的命運也因此經歷了好幾回的變化。 韓戰改變了台灣的命運 1949
Thumbnail
近日“台灣民主”在網路上成為熱門話題,覺得好像可以借這個機會介紹一本好書,大家出版的《臺灣總統選舉:臺灣認同的成長與爭奪》,作者小笠原欣幸是東京外國語大學綜合國際學研究院教授。 這是一本學術著作,作者系統性地分析1996到2020的七屆總統大選,對年紀和我一樣或比我大的讀者朋友而言,內容都是自己親
Thumbnail
近日“台灣民主”在網路上成為熱門話題,覺得好像可以借這個機會介紹一本好書,大家出版的《臺灣總統選舉:臺灣認同的成長與爭奪》,作者小笠原欣幸是東京外國語大學綜合國際學研究院教授。 這是一本學術著作,作者系統性地分析1996到2020的七屆總統大選,對年紀和我一樣或比我大的讀者朋友而言,內容都是自己親
Thumbnail
這期是選前陸續記下的選戰側寫,談王義川現象、政治人設和命名學,以「還不錯的一天」作收
Thumbnail
這期是選前陸續記下的選戰側寫,談王義川現象、政治人設和命名學,以「還不錯的一天」作收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