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螢幕裡的「既視感」
幾年前,我花了整個週末幫一位長輩整理他的舊信件和剪報。那疊泛黃的資料裡,有對經濟衰退的擔憂、對新科技將會「徹底改變一切」的狂熱預言,還有對社會價值觀急劇變化的焦慮。我原本以為那是在看一部歷史紀錄片。
結果,我放下剪報,拿起手機,滑開社群媒體,那些熟悉的字眼、那種集體狂熱、那股對立情緒,卻以一種新的形式撲面而來。我突然意識到:我根本不是在看「歷史」——我正在經歷歷史的「重製版」。那種強烈的「既視感」讓我明白,雖然場景變了,但劇本的底層邏輯,真的沒有變過。
「常會押韻」的內在規律
「歷史不會重演,但常會押韻。」這句話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它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真相:事件會變,但驅動事件的「人性結構」是恆定的。每一次的「押韻」都包含著兩種關鍵的「慣性音符」:
- 結構性貪婪:人們永遠相信「這次」的機會能讓自己一夜致富,永遠低估風險。這貪婪的韻律從當年的鬱金香球莖,到近期的加密貨幣熱潮,從未缺席。
- 情緒性恐慌:在趨勢反轉或社會壓力增大時,人們永遠過度反應,將短暫的修正視為世界末日。這恐慌的韻律從過去的獵巫行動,到現在的網路公審,只是換了舞臺。
當你聽到太多人異口同聲地喊著「這次不一樣」時,那恰恰是歷史「押韻」的前奏。因為「不一樣」的是工具,而「常押韻」的,是人心。
從讀者到時代的「審韻者」
真正的智慧,不在於預測未來,而在於成為一位清醒的「審韻者」。
我們不能只是被動地接受時代的韻律,讓自己成為群體情緒的放大器。當熟悉的貪婪或恐懼的韻腳再次響起時,你必須暫停腳步,問自己一個反慣性的問題:「如果這場景在過去曾導致錯誤,那麼我現在該做出什麼反向的決定?」
這不僅是關於投資,也是關於我們如何選擇對待資訊、對待對立立場的人。讓「常會押韻」成為我們的優勢,而不是宿命。讓那些熟悉的迴響,變成我們提前警醒的信號。
歷史的韻腳是常態,而你的獨立思考,是唯一的變奏曲。






















